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중국항생소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689
  • 国内刊号: 51-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9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文杰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作者:杨维青;石磊;尹晓琳;李心晖;谢轶;程曦;曾蔚;殷长甫;贾文祥

    目的对石家庄、昆明两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第一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携带率的比较分析,探讨第一类整合子在两地菌株分布的差别.方法采用PCR方法筛选检测64株石家庄、昆明两地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及其所携带的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结果 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中共有43株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阳性率67.2%);其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阳性率分别为71.4%和64.3%,两地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携带一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0.0%和38.%,两地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携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地菌株携带的基因盒大小不同.结论第一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广泛分布,环境的选择压力影响细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 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

    作者:胡大春;邵剑春;杨绍敏;周玲;李超;刘德华

    目的探讨我院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分布规律.方法对20株经双纸片试验确证为ESBLs表型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blaTEM-1、blaSHV-1、CTX-M-1组、TOHO-1组等4种基因PCR扩增,并对16株blaSHV-1基因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在Internet网上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并进行编码基因对位和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blaTEM-1、blaSHV-1、CTX-M-1组等3种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是50.0%、95.0%、20.0%.1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4株序列与SHV-la(序列号:X98101,74→934)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有3株序列与SHV-2(序列号:AY570959,42→812)100%相同;有2株序列与SHV-11(序列号:AY293069,41→817)100%相同;有4株序列与SHV-27(序列号:AF293345,2→821)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有1株序列与SHV-28(序列号:AF538324,12→823)100%相同;有2株序列在GenBank中未找到与之完全相同的序列.结论本地肺炎克雷伯菌中有SHV-la、SHV-11、SHV-28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和SHV-2、SHV-27 ESBLs基因存在.

  • 2822例患者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安全性分析

    作者:宋毅;唐尧;徐廷;潘晓鸥;张李华

    目的了解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1月~2004年5月我院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142/2822),其中听力平衡异常发生率为0.567%(16/2822);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14%(4/2822);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425%(12/2822).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 国产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人体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华丽;黄文祥;盛家琦

    目的研究国产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临床提供合理给药方案.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3×3的交叉设计,每人单剂量分别静脉给予100、200和300mg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2h衡速滴完,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0、0.25、0.5、0.75、1、1.5、2、4、6、8、12、24、48、72h取血.每次间隔一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米诺环素浓度.结果 用3P97程序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单次静脉注射盐酸米诺环素100、200和300mg,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11士0.67)μg/ml、(7.09士1.89)μg/ml及(11.80土2.85)μg/ml;AUC分别为(50.98士13.65)μg·h/ml、(93.85士17.82)μg·h/ml及(163.60士31.69),ug·h/ml;t1/2a分别为(1.13士0.62)h、(0.75士0.44)h及(0.71士0.41)h;t1/2β分别为(17.84士5.97)h、(14.05±2.60)h及(14.16±1.72)h;CLs分别为(2.11士0.63)L/h、(2.20士0.40)L/h及(1.90土0.34)L/h;Vc分别为(25.44士6.17)L、(19.48士9.40)L及(18.03士7.24)L.结论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特征.

  • 我院2000年~2003年革兰阴性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韩善桥;刘瑾红;王大鹏;姜涛;霍焱;徐华彪;邵佩;虞积耀

    目的了解我院2000年~2003年革兰阴性菌分离及耐药性状况.方法细菌鉴定用手工法和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2000年~2003年共分离细菌4812株,革兰阴性菌3491株(72.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阴沟肠杆菌为主要分离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噻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在30%以下,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50%(50.1%~70.6%).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低于30%,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6%~33.3%;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7.1%~20.6%;产ESBLs克雷伯菌属检出率为18.8%~27.6%.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1.1%~41.6%,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11.5%.结论四年间分离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非发酵菌分离率已超过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菌株的分离率及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医师应当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

  • 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L2酶基因克隆、测序及定位

    作者:李艳;刘长庭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L1、L2 β-内酰胺酶情况、酶基因定位及核苷酸序列进化和同源关系.方法 PCR法扩增两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过克隆、测序、序列比对确定其亚型、基因进化、同源关系和基因所在位置.结果细菌染色体DNA和质粒DNA扩增L1、L2酶基因阳性,其序列具有明显异质性,两种酶基因位于12kb大小的质粒上.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绝大多数产生两种β-内酰胺酶,酶基因变异和进化加速的驱动力部分可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有关.

  • 聚酮化合物及其组合生物合成

    作者:孙宇辉;邓子新

    聚酮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是当前国际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正在发展成为药物创新超常规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十年来聚酮化合物,特别是Ⅰ型聚酮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学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 土壤环境基因组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

    作者:闫珠君;崔晓龙;李铭刚;李一青;彭谦;文孟良

    土壤是微生物重要的生境,土壤微生物具有极大的多样性.然而传统培养技术只能得到约1%的微生物纯培养,其余都是未被纯培养微生物.利用土壤环境基因组技术,可以把未被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中并在宿主中进行表达,获得比已培养微生物丰富的代谢产物多样性,这为我们发现新颖结构先导化合物以及新药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介绍应用环境基因组技术构建土壤DNA文库的思路和方法.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黏质的产生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徐修礼;樊新;孙怡群;张建芳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黏质的产生率及耐药性.方法用刚果红琼脂平板法检测MRCNS产生的黏质;药敏试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应用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GPS-107卡检测抗菌药物对MRCNS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85株MRCNS的分离率为47.2%,黏质和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分别为43.5%和94.1%,表葡菌占菌群分布的60%,占黏质产生率的28.2%.MRCNS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MIC50和MIC90均为2mg/L;对磷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为11.8%和5.9%;利福平对MRCNS的抑菌率为88.2%.结论表葡菌是MRCNS在医院内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之一,黏质的产生能力可作为判定MRCNS致病的因素和鉴别污染的重要指标;治疗MRCNS引起的一般感染可选用奈替米星、磷霉素或利福平,对重症难治性感染应首选万古霉素或联合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 147株住院患者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周小明;严子禾;胡锡池

    目的对呼吸道分离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做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分离的147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用Rosco商品化纸片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呼吸道念珠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75.5%),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耐药率低,分别为6.1%,3.4%,其次为伊曲康唑(17.0%),氟康唑耐药率高(57.1%),克柔念珠菌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依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P=0.000).有38.7%的念珠菌对2种或2种以上抗真菌药物耐药.结论呼吸道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 离子对分配色谱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两组分的含量

    作者:贺玉峰

    目的建立离子对分配色谱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的含量.方法流动相为甲醇:0.34%磷酸二氢钾:0.05mol/L四丁基溴化铵(55:45:5),ODS C18柱为色谱柱,柱温2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40nm.结果磺胺甲(噁)唑在40~200μg/ml(r=0.9999)、甲氧苄啶在8~40μg/ml(r=0.9998)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100.6%;RSD分别为0.29%、0.32%.结论该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阿奇霉素中的丙酮残留量

    作者:史建勋;茅海琼

    目的建立阿奇霉素中丙酮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弹性石英毛细管柱DB-624(30m×0.53mm,3μm);柱温40℃维持10min,以40℃/min的速率升温至200℃,维持10min;载气:高纯氮气,线速度4ml/min;氢气:40ml/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口温度280℃;空气400ml/min;尾吹25ml/min;分流比2:1;进样量1μl.结果加样回收率为99.84%,RSD为0.87%.结论本法简便、灵敏、专属、准确,毒性小.

  • Avermectin B1a组分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作者:任超;马珦坡;李宝库;路新利

    目的了解avermectin产生菌S.avermitilis的生长特性,提高产生菌B1a组分的产量.方法采用紫外线、诱变剂亚硝基胍并结合甲硫氨酸诱变等手段对出发菌株S.avermitilis N-5-6进行诱变处理,初筛、复筛.结果筛选获得总效价达到4525.8μg/ml的高产除虫链霉菌突变株A-3,B1a比例提高到56.0%.结论采用紫外线及亚硝基胍诱变方法,结合甲硫氨酸诱变筛选,与出发菌株相比可以获得avermectin总效价及B1a组分显著提高的菌株.

  • Avermectin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作者:谢智;季清荣;常志东;孙兴华;韩佳宾;胡欣;王明梅;李文军

    本文用动态法测定avermectin在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和正戊醇中的溶解度曲线,并分别用理想溶液模型、Apelblat溶解度模型和多项式经验方程对实验测定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结果显示理想溶液模型的误差较大,多项式经验方程的误差小.实验得到的溶解度曲线及关联结果对avermectin结晶工艺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Avermectin粗粉的结晶工艺研究与杂质分析

    作者:刘吉;季清荣;常志东;谢智;张贵峰;申淑锋;孙兴华;雷超;刘会洲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电喷雾串级质谱(ESI-MS-MS)的方法对avermectin粗粉中的杂质进行定性分析.确定了主要杂质成分为:与Bla结构相类似的B1b、Ala、A1b、A2a、A2b、B2a 6个组份,其中Ala、B1b、B2a多次结晶也不易去除.随后考察了avermectin粗粉在甲醇、乙醇、正丁醇和丙酮中的重结晶,甲醇和正丁醇对杂质的去除效果更好;乙醇与丙酮相当,但对杂质去除的选择性不同.

  • 阿洛西林钠盐的制备

    作者:王艳;李秋元;陈建军;刘丹;王丽

    本文报道阿洛西林钠盐的制备工艺.将阿洛西林置于水和丙酮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碳酸氢钠水溶液,溶液澄清后过滤.加入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混合溶液使阿洛西林钠沉淀结晶析出,该工艺得到的阿洛西林钠重量收率为87%.

  • 海洋放线菌S1001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刘睿;朱天骄;朱伟明;李冬;崔承彬;顾谦群

    一株来源于海泥的放线菌S1001发酵产物具有致细胞坏死活性,本文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该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5,7-三羟基异黄酮(1),4-(2,4-二羟基苯酰胺基)苯甲酸(2),环(甘氨酸-丙氨酸)(3),环(甘氨酸-脯氨酸)(4),环(亮氨酸-酪氨酸)(5),环(缬氨酸-亮氨酸)(6),环(缬氨酸-异亮氨酸)(7),环(苯丙氨酸-甘氨酸)(8).并用SRB法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8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5和7在10μmol/L浓度时对K562细胞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

  •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产生菌的筛选初探

    作者:谢洁;周泽扬;张新军;蓝希钳;胡军华

    从采自全国的200多份土样中分离出1350多株菌,利用平板透明圈法和铁氰化钾方法,以家蚕中肠几丁质酶作为靶标,从这些菌株中筛选出家蚕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产生菌1237#,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本文主要介绍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筛选体系的建立、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探索及目的菌株的鉴定.

  • HPLC法同时测定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的含量

    作者:刘浩;杨美成;仇仕林

    用阳离子交换柱的HPLC法同时测定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中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的含量.色谱条件:采用Hypersil SCX柱,磷酸盐缓冲液(0.01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6.0):乙腈(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5nm.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分别在45~134和44~131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RSD分别为0.5%和0.6%,回收率分别为99.9%和100.0%,含量测定结果与国家药品标准方法所得结果相符.

中国抗生素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