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중국항생소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689
  • 国内刊号: 51-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9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文杰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肠杆菌科细菌3年耐药性监测

    作者:夏晓影;贾蓓;王群;黄文祥;李崇智;刘成伟;尹乐

    目的 了解我院2008年-2010年间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及研究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8 -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3年分离病原株共4916株,肠杆菌科共1980株,其中列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873/1980),克雷伯菌属(605/1980)及肠杆菌属(268/1980),其次为变形菌属和沙雷菌属.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及分泌物、血液、脓液等.重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小于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者<30%,对广谱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者为40.9 %~98.7%.变形菌属除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5%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40%.3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为33.97%及肺炎克雷伯菌57.50%,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ELSBs菌株,且呈多重耐药.3年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共23株,其中产碳青霉烯酶者2株,PCR检测基因型阴性.结论本院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高,产ESBLs肠杆菌的耐药严重,实验室应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监测与报告.未检测出我院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

  • 儿茶素类化合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

    作者:肖康康;覃容欣;李斌;李小丽;彭伟;周红

    目的 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袁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微量稀释法测定C、ECG、EGC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ECG和EGC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 WHO-2菌株和2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小抑菌浓度(MIC):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ECG、EGC单独、两两联合、三者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结果 C、ECG、EGC三者联用时可以增强苯唑西林抗MRSA WHO-2菌株的能力,其中C、ECG、EGC按照1∶1∶1的比例配伍后可以取得佳的抗菌增敏效果,后续实验选用此药物配伍.药物总浓度为16μg/mL的C2E(C+ ECG+ EGC)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联合时对 于 MRSA WHO-2菌株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对应的FIC指数均为0.38,同样浓度的C2E联合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泰能后对25株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菌株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88%、80%、92%,说明C2E在MRSA临床分离株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抗菌增敏作用.经过均为16μg/mL的C、ECG、EGC三者联合处理后,MRSA WHO-2菌株菌体内的柔红霉素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测得的A值为9.26±0.16,大于单独或两两联合处理时的A值(P<0.05),提示三者联合处理后增强了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体内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结论 C、ECG、EGC三者联合后可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其佳配伍比为1∶1∶1.抗菌增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菌体内的聚集有关.

  • 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药敏分析

    作者:王欢;张成龙;陈素明;张菊玲;鲍春梅;崔恩博;曲芬

    目的 筛选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敏感抗生素,为提高ESBLs感染患者临床治愈率提供指导.方法 血液感染患者用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培养、VitekⅡ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K-B药敏纸片测定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筛选出ESBLs细菌160株,肉汤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ESBLs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美唑、替加环素、黏菌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94.38%、100%、100%和95.63%,而对头孢他啶和四代头孢菌素的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仅达58%,加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敏感性分别为哌拉西林/三 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分别为82.50%、80.63%、13.13%和3.75%.结论 治疗ESBLs感染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为指导,提高救治率.

  • 稀疏链霉菌基因文库柯斯质粒对异源宿主致死现象的研究

    作者:张章;徐飞;林双君;张利平

    目的 对稀疏链霉菌基因文库中编号为13F2:pJTU2463的柯斯质粒对异源宿主的致死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若干克隆及相应的接合转移实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质粒测序及序列分析,从若干角度探讨这一质粒发挥致死作用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 编号为13F2:pJTU2463的柯斯质粒中包含致死基因的核酸片段被缩小至亚克隆lth24;将lth24测序并分析其可能编码的蛋白,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三组基因可能与致死现象具有关联.这三组基因可能分别负责编码蛋白酶,双组分激酶系统中的双组分感应激酶和双组分调节因子,ABC转运系统中的ABC转运蛋白和ATP结合蛋白.结论 虽然没有完全阐明致死现象的具体机制,但目前的研究已经可以推断该致死现象是由一种新颖且仍未充分阐明的机制造成,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信息学和遗传学操作的基础.

  •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NO1WB-352A、B的研究

    作者:任晓;路新华;郑智慧;张雪莲;朱京童;范玉玲;丁彦博;蒋沁;段宝玲

    目的 筛选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的抑制剂,为新的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IMPDH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发现阳性菌株;对阳性菌株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活性化合物并通过综合波谱解析确定其结构;然后利用多种相关细胞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 筛选得到两个活性化合物NO1WB-352A、B;它们对IMPDH的IC50分别为6.01 μmol/L和1.40μmol/L.在细胞毒活性测定中,它们对多种相关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值如下:对一系列人源癌细胞在11.6~556nmol/L之间;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为185nmol/L和147nmol/L ;对小鼠T淋巴细胞分别为546nmol/L和425nmol/L.另外,它们对人正常胎肝细胞L02在100 μmol/L浓度下未显示出增殖抑制.结论 N01WB-352A、B为特异性的IMPDH抑制剂,国内外未见报道.在细胞水平上的活性评价显示它们具有一定的开发成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潜力.

  • 壳二孢氯素产生菌的鉴定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作者:李业英;崔晓兰;石英;徐岩;路新华;郑智慧;蒋沁

    目的 对壳二孢氯素产生菌F05Z0761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培养基优化,提高其发酵单位.方法 首先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发酵培养基筛选实验并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陡爬坡实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等方法提高发酵单位.结果 F05Z0761经形态学鉴定显示该菌株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并得到了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即:淀粉1.8%、葡萄糖2.5%、棉籽粉1.9%、热榨黄豆饼粉0.8%和KH2PO4 0.2%,发酵单位较对照提高了4.38倍.结论 由镰刀菌属产生壳二孢氯素在国内还未见报道,并将响应面实验设计应用于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中.

  • 游动放线菌PDF-1代谢产物中抗耐药菌株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李子强;王莉宁;胡辛欣;董国霞;魏玉珍;刘红宇;张玉琴;王玉成;游雪甫;余利岩

    目的 从一株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PDF-1发酵液中分离抗多种耐药细菌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通过活性追踪,利用多种色谱技术手段,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Actinoplanes sp.PDF-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诺西肽(Nosiheptide,1)、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2′-Deoxythy nidine,2)、2′-脱氧胞嘧啶核苷(2′-Deoxycytidine,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邻氨基苯甲酸(2-Aminobenzoic acid,5)和Nb-乙酰基色胺(Nb-Acetyltryptamine,6).结论 从 Actinoplanes sp.PDF-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抗耐药细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 人高密度脂蛋白受体CLA-1上调剂9179D的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

    作者:徐扬;许艳妮;巫晔翔;余利岩;洪斌;司书毅

    目的 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能够上调人高密度脂蛋白受体(CLA-1)表达的新型活性化合物,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己建立的CLA-1表达上调剂的模型,对阳性菌株链霉菌I04A-9179发酵产物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活性化合物9179D;通过理化性质、质谱、紫外和核磁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9179D对HepG2中CLA-1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结合DiI-HDL的影响.结果从链霉菌I04A-9179发酵产物中得到活性化合物9179D,并确定了其结构为曲古柳菌素D(Trichostatin D); 9179D在CLA-I上调剂模型上的EC50为46.02μmol/L,表达活性高值为934%;9179D能增加HepG2中CLA-1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RAW264.7对DiI-HDL的结合.结论得到一个微生物来源的具有强的上调CLA-1的表达活性的化合物-9179D(曲古柳菌素D),属首次报道.

  • 23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李景勤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的肺部感染时间:术后3~ 6个月17例,术后7~15个月5例,术后6年9个月1例.发热是早期的主要症状,其他呼吸道症状轻微.病原体检查,以细菌感染为主,真菌次之,进展期常为混合感染,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正确,进展迅速.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尽早确定诊断、明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非常重要,未明确诊断前选用广谱强效抗生素治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de-escalation therapy,DET)可提高治愈率.

  • 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刘晓庆;陈娇;李华;王力薇;李蓉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Acinotobacter baumannii)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对71株MDRA.baumanni用VITEK分析仪进行药敏分析,通过PCR和测序探索质粒上的相关耐药基因(aaaC1,aacC2,aacC3,aacA4和armA).结果 71株A.baumanni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73%和20%,其中20%的菌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完全耐药,且aaaC1、aacA4和arm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84.5%.结论 质粒上广泛携带aacC1、aacA4和armA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

    作者:周云;凌保东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该菌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或外排泵介导的抗菌药物主动外排与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研究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重点.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s)的研发有助于克服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导致的多重耐药性,为逆转细菌的多重耐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王春新;耿先龙;许亚丰;陈国千;赵琪;周丽珍;糜祖煌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baumannii,PDR-ABA菌)临床分离菌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3月到2010年5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PDR-ABA菌20株,采用微量肉汤烯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3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carO膜孔蛋白基因.结果 本组20株PDR-ABA菌TEM-1、ADC-30-like、OXA-23型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全部阳性,CARB-2和DHA-1型阳性率为5.0%.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CARB-2型为国内首次报道.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本组PDR-ABA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ADC-30-like、OXA-23、CARB-2、DHA-1型5种β-内酰胺酶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 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基因及同源性分析

    作者:胡永强;贾蓓;李崇智;刘成伟;黄文祥;袁喆;朱卫民;尹乐

    目的 分析从我院院感病人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的存在情况及其阳性菌株的同源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7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qacE△1基因,用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分析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7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33株qacE△1基因阳性,阳性率44%; 25株泛耐药菌株,13株qacE△1基因阳性,阳性率52%.33株阳性菌株分为5个基因型,其中A型29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C、D、E型各1株.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qacE△1基因携带率较高可能是该菌检出率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且阳性菌株中存在着以A型为主的感染流行.qacE△1阳性菌株可能易发生多重耐药.

  • 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与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检测研究

    作者:刘振茹;凌保东

    目的 了解高水平耐氨基糖营类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从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集的110株鲍曼不动杆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并筛选出对阿米卡星MIC≥256μg/mL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法检测7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E、NpmA)和3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 (6′)-Ib、ant(3″)-Ia、aph(3′)-I).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率较高(46.4%-65.4%),armA、aac(6′)-Ib、ant(3″)-Ia、aph(3′)-I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7% (40株)、51.7% (31株)、81.7% (49株)、58.3% (35株),其余基因未检出.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有关.

  • ICU中痰标本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何发明;范晶;余泽波;周发春

    目的 分析患者下呼吸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评价敏感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痰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患者资料,比较临床判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和感染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的临床指标,分析各自的危险因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敏感药物用于感染者的体内疗效.结果 192份阳性标本中94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64例为细菌感染者;68例死亡,90例存活.统计分析显示:严重脑外伤疾病者、血清白蛋白<35g/L、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30d,为感染者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14d、有糖尿病病史者为定植者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35g/L、合并其它细菌感染/定植、严重脑外伤疾病、恶性肿瘤基础疾病者、感染者居多是死亡组的危险因素.体外药敏实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1%、21.7%和33.9%.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而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多为糖尿病患者,与接受机械通气有关.

  • 2006-2010年华西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趋势分析

    作者:陈川;范红;罗岚;郭靓;舒玲;谢轶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6719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ICU分离出的161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2006 -2010年呈逐年升高的趋势(P<0.05),非ICU科室分离出的5108株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P <0.05),ICU和非ICU分离株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5年总体耐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是控制耐药率不断升高的有效手段.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耐药基因分析

    作者:杨均均;黄文祥;史芳静;刘成伟;李崇智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克隆流行情况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并用PFGE法对2009年的102株对碳青霉烯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多重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51like,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 -58like.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耐药高.PFGE结果显示我院存在A/B/C克隆株流行,主要分布于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时间上呈散发流行.10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率为71.6%,产OXA-51型碳青霉烯酶率为84.3%,另外仅2株检出OXA-24型碳青霉烯酶,3株检出OXA-58型碳青霉烯酶.结论我院在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存在A/B/C克隆株流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OXA-23、OXA-51型为主,由于对多种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强和克隆株的流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中国抗生素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