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중국항생소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689
  • 国内刊号: 51-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9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文杰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在健康男性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作者:李佩琼;林明琴;王九辉;刘月丽

    目的 对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口服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后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选取20名海南医学院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单剂量双周期、随机和交叉试验设计,口服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0.75g后,以HPLC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氨苄西林和丙磺舒血药浓度.并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氨苄西林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12和AUC0→∞分别为(2.05±0.56)h和(2.13±0.46)h;(10.47±4.40)mg/mL和(10.65±4.22)mg/mL;(59.77±27.24)(mg·h)/mL和(62.68±24.56)(mg·h)/mL;(68.18±30.34)(mg·h)/mL和(71.78±28.76)(mg·h)/mL.丙磺舒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24和AUC0→∞分别为(1.98±0.82)h和(1.75±0.73)h;(18.41±5.67)mg/mL和(19.78±5.45)mg/mL;(109.41±41.34)(mg· h)/mL和(113.07±38.78)(mg·h)/mL;(114.47±41.24)(mg·h)/mL和(118.88±38.21)(mg·h)/mL.参比制剂与受试制的氨苄西林、丙磺舒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肺炎克雷伯菌OqxAB外排泵与生物膜形成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海洋;张亚培;侯渊博;孙瑶;徐春泉;周铁丽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s)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OqxAB外排泵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2013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3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以及美罗培南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筛查外排泵基因oqxA和oqxB的携带情况并分析亚抑菌浓度的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CCP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oqxB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37株肺炎克雷伯菌均对至少1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37株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膜形成能力(A590范围为0.044~1.113);在所有菌株中,只有7株菌存在oqxA或oqxB外排泵基因的缺失,与外排泵基因完整的试验菌株相比,这7株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低;外排泵抑制试验发现亚抑菌浓度的CCCP对实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qRT-PCR结果证明,生物膜状态下菌株的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要高于浮游状态下的表达量.结论 OqxAB外排泵过表达可能会促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

  •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

    作者:肖秀美;高爽;段京京;姚贝;张捷

    目的 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逐年升高的分离率和全球播散已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阐明我院CRAB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使用gyrB多重PCR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分离的327株非重复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ABC)鉴定到种,VITEK-2仪器法和E-test法测定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 MIC),PCR方法检测常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ISAba1并测序,Turton 2组多重PCR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327株ABC中有315株鲍曼不动杆菌(ABA)、9株皮特不动杆菌和3株医院不动杆菌,ABA、皮特和医院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1.7%、0和66.7%,耐药株主要分离自急诊科和呼吸ICU.ABA blaOXA.23-1ike和ISAba1检出率均为91.1%,测序均为blaOXA-23,blaOXA-51-like和ISAba1检出率分别为100%和0.3%,测序主要为blaOXA-66和blaOXA-69,未检测到其他OXAs型、NDM、IMP、GIM、KPC、SIM、VIM和GES酶基因.Turton分子分型76.8%属于国际克隆Ⅱ型(IC Ⅱ).结论 携带blaOXA-23和ISA ba1的ICII克隆是我院主要的流行克隆株,克隆播散是CRAB感染增加和暴发的重要原因.

  • 酰基酶在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冯国栋;王文广;方祥年;江辉

    棘白霉素类化合物是早发现的能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天然产物,其中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2种棘白霉素衍生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们的合成途径包括一个关键步骤,将天然产物棘白霉素B(ECB)和FR901379的6元环状多肽核上的长链脂肪酰侧链分别用非天然酰基侧链取代.阿库来菌素A酰基酶(AAC)和FR901379酰基酶能催化ECB和FR901379脂肪酰侧链的水解,生成的ECB和FR901379的环状多肽核可用于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的生产.AAC和FR901379酰基酶对棘白霉素类化合物的酰基有很强的水解活性,而且这2个酶能在链霉菌中异源生产,因此它们成为棘白霉素类药物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绿色生物催化剂.本文介绍了ACC和FR901379酰基酶的酶学特性与应用.

  • 头孢噻肟钠酸碱稳定性研究

    作者:刘宝树;崔雪君;张军立;孙华

    目的 实验考察头孢噻肟钠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根据不同破坏条件下杂质峰面积的变化情况对杂质可能产生的来源进行分析.方法 按溶液颜色比较法测定不同破坏程度时的色级,用UV方法测定不同破坏程度时头孢噻肟钠溶液的吸光度,以HPLC-UV测定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头孢噻肟钠水溶液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色级和吸光度均会发生变化,药品主成分含量有所下降,杂质含量随着破坏程度的加深而增加或降低,特别在碱性条件下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头孢噻肟钠的稳定性与pH有关,相比酸性条件下,碱性条件对头孢噻肟的稳定性影响更大,头孢噻肟钠在碱性条件下降解程度更深,主要降解产物为去乙酰头孢噻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拉罗司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

    作者:冯钰;吴杰;古金华;张加加;张嘉雯;叶连宝

    目的 建立地拉罗司原料药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 8(250mm×4.6mm,5μm),以A[EDTA缓冲液-水-乙腈(100:800:100)]-B[EDTA缓冲液-乙腈(100:900)](100g EDTA,加1000mL水,加磷酸调节pH至2.10±0.1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3nm,流速1.0mL/min,柱温60℃.地拉罗司与相关物质及其降解产物分离度良好.结果 地拉罗司在15.00~41.70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2.8920X+11.939,R2=0.9995,n=6),回收率在98.5%~100.8% (RSD<1.0%,n=3).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够用于地拉罗司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

  • 盐酸头孢替安中一个主要降解杂质的结构确认

    作者:于佳;杨利红;沈文斌

    目的 对盐酸头孢替安降解产生的一个主要杂质进行分析和确认.方法 采用LC-MS法结合盐酸头孢替安降解规律初步分析杂质的可能结构;通过定向合成得到该杂质,并通过LC-MS、NMR进行结构确认.结果 确认该杂质为5aR,6R-6-[2-(2-氨基噻唑-4-基)乙酰氨基]-5a,6-双氢-3H,7H-氮杂环丁基[2,1-b]-呋喃[3,4-d][1,3]噻嗪-1,7(4H)-二酮的盐酸盐.结论 盐酸头孢替安杂质研究为实现杂质定量控制,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一种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快速定量检测发酵液油浓度方法

    作者:张亚飞;王泽建;陈中兵;后慧云;杭海峰;郭美锦

    建立了一种方便、快捷和无损的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检测发酵液中油的方法.通过对培养基中各成分的检测,确定了油脂的弛豫时间约100ms;单因素实验表明除了黄豆粉和胚芽粉造成取样不均对油峰面积有一定的影响,其他成分对油峰面积无明显影响;含油量不同的梯度实验结果表明了LF-NMR检测油时有良好的稳定性(相对偏差约为4.4%)和精确性(约1.0%);正己烷萃取法测定油浓度与LF-NMR法测定的油浓度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相关性良好(R2=0.9581).因此,应用LF-NMR检测发酵液中油浓度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如正己烷萃取法等)更方便和准确,可应用于工业发酵监控.

  • 林肯链霉菌高产菌株选育研究

    作者:黄文福;张萍;牛春;毕国东

    为进一步提高林可霉素生产发酵水平,本文以林肯链霉菌LK15-35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锂(LiC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VP)和紫外线(UV)三重复合诱变,首先用LiC1预处理4h,然后用ARTP照射60s,再用UV照射30s,终获得高产突变株LK16-77.结果表明,摇瓶发酵单位提高30.0%,经180吨罐生产验证,平均放罐效价提高21.4%.稳定性传代验证证明该突变株高产性能遗传稳定.

  • 应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非达霉素高产菌株

    作者:关亚鹏;张莉;米贯东;陈丽华;李晓露;娄忻;任风芝;张雪霞

    目的 通过菌种诱变方法筛选获得非达霉素高产菌株.方法 以非达霉素产生菌N12W-396作为出发菌株,采用新型常压室温等离子技术(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结合非达霉素自身抗性处理诱变菌种,以摇瓶发酵液效价作为筛选指标.结果 与出发菌株相比,获得的高产突变株FD-13-194的摇瓶发酵能力提高了42.9%,且遗传性能稳定,在50L发酵罐中发酵208h非达霉素产量可达2612μg/mL.研究表明,ARTP佳的照射时间为300s,非达霉素抗性筛选的小抑菌浓度(MIC)为1800μg/mL.结论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能够有效的作用于非达霉素产生菌,结合其自身产物抗性筛选是获得高产菌株的良好手段,有利于提高非达霉素的工业生产水平.

  • 31-去甲氧基-他克莫司的突变生物合成

    作者:方志锴;吴声栋;江红;严凌斌;连云阳

    目的 通过突变生物合成获得311去甲氧基1他克莫司.方法 针对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聚酮链起始底物4,51二羟基111烯1环己酸(DHCHC)合成酶fkbO基因,构建基因敲除载体pFIM412-fkbO并对他克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sp.FCZ-0311 fkbO基因进行框内缺失.结果 获得突变株fStreptomyces sp.OD 14-1,经摇瓶发酵和产物HPLC分析,该突变株完全丧失了合成他克莫司的能力.在OD14-1摇瓶发酵36h后添加DHCHC类似物反式-4-羟基环己烷羧酸,发酵6d后经HPLC-MS检测发现分子量为773的他克莫司衍生物31-去甲氧基1他克莫司.结论 构建了可用于他克莫司突变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sp.OD14-1,并通过外源物质的添加获得31-去甲氧基-他克莫司.

  • 链霉素与紫外诱变联合作用维生素B12菌种的研究

    作者:任勇;牛春;沈晓鸿;张萍

    通过确定有效的链霉素剂量和紫外诱变时间,对产维生素B12的脱氮假单胞杆菌进行推理选育.首先从剂量上对脱单假单胞杆菌的作用进行确定,然后从紫外诱变效果上对脱单假单胞杆菌的作用进行优化,后通过链霉素与紫外诱变联合作用筛选出高产菌株2016-384,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6.0%.对菌株2016-384进行发酵工艺考察,其生产水平提高了11.8%.

  • 一种新型生物活性物分子探针的合成

    作者:周素兰;杜玮;陈应春

    环己烯类骨架化合物Ⅰ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为探究其抗肿瘤作用靶点,进一步设计合成了相关化合物8a~8e和9,并通过MTT比色法实验考察了相关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活性较好的化合物9为活性基团,通过Click反应成功实现与生物素标记偶联的分子探针20的合成,接着考察了分子探针20有否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其对U937细胞株的IC50值为58.6μmol/L,为后续探索相关蛋白靶点的研究提供基础.

  • 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与传统粉针配制的比较研究

    作者:罗莉;孙宇;夏晚秋;唐婉琦;余静;李子阳;梁华平

    目的 通过实验系统评价新型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用计算配制时间来评价双室袋的便利性;通过对配制过程中出现的刺伤、划伤等伤害人次,和配制后不溶性微粒数来评价双室袋的安全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配制浓度和残留量来评价双室袋配制的准确性.结果 双室袋配制时间明显少于粉针配制时间[(22.5±4.7)s vs(89.2±15.5)s,P<0.05];配制过程中不会造成人员伤害,配制后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粉针配制(P<0.05);由于双室袋配制过程中不产生药物残留,故其药物浓度更接近理论值.结论 新型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在便利性、安全性和准确性上都明显优于粉针配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

  • 甘草查尔酮A二氢嘧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梁承远;鞠伟会;毛跟年;惠楠;孙涵;贾敏一;田丹妮

    目的 解决甘草查尔酮A水溶性差的问题,获得更好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以甘草查尔酮A与脲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报道的甘草查尔酮A二氢嘧啶类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与MS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应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3种人癌细胞系,采用MTT法评价甘草查尔酮A三氢嘧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通过合成实验,得到了6个甘草查尔酮A的新化合物,并且,它们对3种人癌细胞系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结论 对甘草查尔酮A的α,β-不饱和酮活性位点进行结构修饰,改善了其理化性质,提高了其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生物活性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

  • 海洋放线菌Y12-26中抗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作者:程亮;罗明明;吴继纲;郝有武;徐文平;陶黎明

    目的 研究海洋放线菌Y12-26发酵液中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次生代谢活性物质.方法 发酵离心上清液用等体积正丁醇萃取,得到发酵液浸膏.浸膏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制备TLC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该菌株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运用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比对鉴定所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结果 从28g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3个单体活性化合物,分别为:salicylamide(1)、iturin A-2(2)、daidzein-4',7-di-α-L-rhamnoside(3).结论 海洋放线菌Y12-26能代谢产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1对Botriytis cinerea和Pyricularia oryzae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25 μg/mL,化合物2有强烈的抗真菌活性,其对Rhizoctonia solani的MIC为12.5μg/mL,化合物3对Botriytis cinerea的MIC为125μg/mL.本文首次报道大豆素类化合物3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中国抗生素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