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的防治进展

    作者:常立文

    随着机械通气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已显著提高.

  •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超;石文静

    近年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率明显增高[1],ROP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 %~18 %[2].目前,世界上已公认ROP的发病率可作为衡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质量的标准之一.

  •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周伟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感染、创伤、休克等的转归,不但与原发损伤因素的强度有关,同时还与机体自身对损伤的反应强度有关.

  •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惠金

    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早产儿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

  •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川崎病8例

    作者:韩志英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并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ELISA方法检测MP-IgM≥1:80和咽拭子分泌物PCR MP-DNA阳性,临床诊断为MP肺炎并川崎病8例患儿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例均有发热、皮疹、淋巴结大、眼球结合膜充血、手足硬肿、四肢末梢指(趾)端脱屑.心电图异常6例,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异常4例,肺部改变8例.均用红霉素治疗2周,阿齐霉素序贯治疗2周,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均痊愈.结论 MP肺炎患儿可并川崎病,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眼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大,手足硬肿,四肢末梢指(趾)端脱屑,心脏冠状动脉有异常表现.使用红霉素、阿齐霉素、人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地高辛标记探针诊断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作者:杨忆辛;刘引;汪佩鑫;王子才;过仲珍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地高辛分子杂交技术在单纯疱疹病毒(HSV)-DNA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36例HSV感染患儿血白细胞和3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HSV-DNA.结果 HSV-DNA检测阳性率61.54 %(24/39),其中HSV-Ⅰ型阳性率占75 %(18/24),HSV-Ⅱ型占 16.66 %(4/24),Ⅰ-Ⅱ型混合型占8.33 %(2/24).结论 HSV病原体的PCR检测结合地高辛分子杂交技术对早期诊断儿童HSV感染及提高HSV感染患儿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黏多糖病6例临床分析

    作者:谢岷;黄榕

    目的探讨小儿黏多糖病(MPS)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P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MPS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头面部形态异常、骨骼畸形、肝脾大等;X线以颅骨、脊柱、肋骨和四肢骨特殊改变为其特点;4例尿黏多糖阳性;3例肝组织学检查有黏多糖沉积.结论临床疑诊黏多糖病而不能行酶活性检测时,可通过尿黏多糖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 静脉营养治疗低出生体重儿32例

    作者:高东培;高雯

    随着围生医学的日益进展,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其营养成为出生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新生儿营养的目的是保证其从生前到生后生长过程的顺利过渡[1],营养治疗是新生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啶佐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5例

    作者:段东印

    我们于2002年5月~2003年5月用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啶治疗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窒息新生儿脑白质软化的早期诊断及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李茂盛

    本文应用B超诊断技术进行窒息新生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早期诊断,并对相关围生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探寻减少窒息新生儿PVL的发生及早期干预措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镜下治疗

    作者:李金兰;周义乾;张艾青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1].我院1996年1月~2003年7月应用纤支镜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2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 磷化铝吸入中毒12例

    作者:赵俊环

    磷化铝是目前农村用于防止粮食虫蛀的一种熏蒸药片,有关小儿吸入中毒的病例报道少见,且其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和救治方法报道不一.我科1999年1月~2001年11月收治12例磷化铝吸入中毒患儿,现报道如下.

  • 早产儿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金莲;高革;司予北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出生后出现出血性疾病,其中一部分与机体止血功能异常有关.现探讨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鱼腥草、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21例

    作者:张素玲;李一欣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对鱼腥草加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21例,总结如下.

  • 多种微量元素佐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及免疫学观察

    作者:黄文瑞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RR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与T细胞亚群的改变及血清锌、硒等微量元素浓度降低有关[1].

  • 脑面部血管瘤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志红;吴伟军;陈晶

    脑面部血管瘤脑又称Sturge-Weber 综合征,是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之一.临床常表现为癫,可伴智力障碍或青光眼;CT能有效发现该病的颅内相对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检查手段.现就8例Sturge-Weber综合征报道如下.

  • 婴儿良性癫(疒间)57例

    作者:李鸿英;马巧梅;刘慧;田春芳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癫的临床特点、预后和早期诊断.方法对57例婴儿良性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30个月,发病前后发育正常,发作形式为强直-阵挛、双眼凝视和动作停止,64.9 %呈成簇性发作,家族有癫、热惊厥史6例.发作间期脑电图(EEG)均正常,服用苯巴比妥(PB)、卡马西平(CBZ)或丙戊酸钠(VPA)后发作很快被控制,51例已停药.发作终止年龄平均12.8个月,平均病程4.1个月.结论婴儿良性癫预后良好,短程服用PB、CBZ或VPA后发作很快被控制.

  • 病毒性脑膜脑炎262例血清线粒体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宝强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脑炎(病脑)患儿血清线粒体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m-AST)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62例病脑患儿和121例健康儿童静脉血清中m-AST、天冬氨酸转氨酶总活性(t-AST)活性,并计算m-AST/t-AST.结果轻度病脑组血清m-AST活性15.50±3.91 U/L,中度组34.79±7.25 U/L,重度组55.76±11.33 U/L,正常对照组7.93±2.80 U/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m-AST/t-AST值,轻度患儿组(36.76±8.51) %,中度患儿组(47.63±11.53) %,重度患儿组(61.81±7.33) %,正常对照组(25.26±9.21) %,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测定血清m-AST活性及m-AST/t-AST可作为判断小儿病脑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 Ⅲ~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手术疗效探讨

    作者:徐敏;陈其民;汤静燕;潘慈

    目的探讨手术在Ⅲ~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方法对23例Ⅲ~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例Ⅲ期患儿化疗后延迟手术,肿瘤完整切除者3例,绝大部分切除者2例,均存活.随访中,完全缓解(CR)6~40个月,平均19.40±12.95个月.18例Ⅳ期完整切除4例,绝大部分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9例,未行手术3例.完整切除4例中死亡2例,存活时间39个月和40个月.CR 2例,为7个月和10个月.未行手术3例均死亡,分别存活5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绝大部分切除和大部分切除11例中死亡1例,存活30个月,余均CR 7~27个月,平均16.45±10.09个月.结论外科手术切除在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占重要作用.延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助于肿瘤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对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手术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对转移病灶治疗不断提高改善的基础上.

  •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观察

    作者:窦忠霞;王举;王广义;王有德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药物治疗组予丙硫氧嘧啶或甲硫咪唑口服,持续1.5~2年;手术治疗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组0.5年有效率为60 %,1年有效率70 %,停药2年复发率40 %,治愈率60 %;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16 d,无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治愈率100 %,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药物治疗无效、停药后复发或不能坚持长期服药、中重度甲亢和有压迫症状者可手术治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儿童甲亢疗效迅速、确切、安全,不影响生长发育.

  • 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岳欣峰;孙晓柏

    患儿,男,6岁,因四肢皮肤紫癜3 d、黑便1 d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7.1 ℃,脉搏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8 kPa,四肢及臀部可见散在红色及紫色皮疹,高起皮面,压之不褪色,部分融合成片,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

  •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例

    作者:崔树梅;张淑琴

    患儿,女,5个月,发热1 d,皮肤黏膜发绀3 h入院.该患儿1 d前因受寒而发热,在家自服对乙酰氨基酚4次,0.15 g/次,间隔1 h,第4次服完0.5 h后热退,但发现患儿皮肤、黏膜发绀.

  • 甲状腺功能低下误诊1例

    作者:齐爱霞;卢红

    患儿,女,3岁,因眼睑水肿、乏力4个月,当地拟诊为心肌心包炎,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查体:体温36.6 ℃,发育、营养可,眼睑水肿不明显,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心音低钝.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误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例

    作者:彭安民;常江

    患儿,女,10岁,以手足搐搦20 h入院.发作时自觉四肢麻木,手足僵硬,渐加重为手足搐搦.无家族史,平素体健.

  • Mollaret′s脑膜炎1例

    作者:黄璟;陈珊琳

    患儿,女,11岁,因咳嗽10 d,发热、头痛7 d,加重伴呕吐1 d入院.10 d前咳嗽;7 d前因感冒出现发热,伴阵发性头痛;1 d前头痛加重,为持续性剧烈跳痛,难忍,同时伴颈部、全身肌肉胀痛,频繁呕吐(非喷射性)来我院治疗.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作者:王跑球;张惠佳

    患儿,女,7岁6个月,因行走不稳6年余入院.患儿1岁2个月时出现行走为急步向前冲,易摔跤,至今行走时欠稳,两脚距离较宽,独站不久.

  •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

    作者:辛素霞;王晓明;赵瑞芹

    患儿,女,4岁,因发热、咳嗽40余天伴肝脾大入院.入院前40余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40 ℃,咳嗽呈刺激性,无痰,无呼吸困难及喘憋,同时诉头痛,为持续性隐痛,能忍受;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不含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曾先后予以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8.5 ℃,脉搏100次/min,呼吸 30次/min,重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大,串珠状,约0.5 cm×0.5 cm~1.0 cm×1.0 cm,质硬,活动欠佳,与皮肤无黏连,无触痛,面色苍黄,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 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哮喘57例

    作者:陈坤华;黄英;张儒谊;蒋永惠;石田田;龚财惠

    目的观察丙酸氟替卡松(FP)吸入治疗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7例哮喘患儿按病情轻、中、重度,分别吸入FP 125、250、375 μg治疗,疗程12周.治疗期间记录哮喘日记,定期随访日、晚间症状评分、肺部哮鸣音及沙丁胺醇气雾剂的应用.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1 s用力呼气量(FEV1)和大呼气量(PEF),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57例哮喘患儿临床评分减少,症状明显改善(P<0.001);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次数明显减少,其中35例已终止应用(P<0.05);肺功能FEV1和PEF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为95 %,且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程度儿童哮喘予不同剂量FP吸入治疗确有临床疗效,且耐受性高,依从性高,优于其他吸入糖皮质激素.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哮喘疗效观察

    作者:肖启亮;刘梅梅;颜红霞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哮喘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基础治疗外,每日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和沙丁胺醇,待症状缓解后减量,完全缓解则停药或用丙酸倍氯米松200 μg/d维持.治疗组加阿齐霉素5~10 mg/(kg·d),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缓解率69.56 %;对照组缓解10例,缓解率40.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平均每日丙酸倍氯米松吸入量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丙酸倍氯米松吸入量减少绝对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齐霉素有类激素样抗感染作用,治疗儿童哮喘安全有效.

  • 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

    作者:陈谱;何韶衡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 分子模拟与儿科疾病

    作者:冯壮;宋红梅

    1968年George Snell首次提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的概念,并认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所编码的HLA分子和病毒编码的某一肽段序列相似,使宿主对感染的病毒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作者:董宗祈

    SARS之后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了解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保护好它,并使其免受侵袭.

  • 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及红霉素的调节作用

    作者:胡庆东;栾红;冯金环;赵小莉;王鹏;曹佳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红霉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0例哮喘发作期、19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刺激后诱生IL-2、IL-6水平.15例健康儿童做为对照组.观察培养液中加入红霉素后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缓解期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加红霉素后患儿IL-2、IL-6水平恢复正常.结论细胞因子失衡是儿童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红霉素可下调IL-6、IL-2水平,使细胞因子偏移状态得到逆转.

  • 哮喘患儿血一氧化氮及血型的相关研究

    作者:刘淑梅;陈聪德;梁全全;阎晓勤;赵雅泉;周菊珍;郦红;张丽华;陈菁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血型与哮喘的相关性,以提高对哮喘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87例哮喘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血浆亚硝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NO2-/NO3-)含量.对113例哮喘患儿和1872例健康儿童行血型测定.结果哮喘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浆NO2-/NO3-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儿童.急性期血浆NO2-/NO3-含量高于缓解期.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血型构成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NO参与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缓解期气道炎症仍存在.血浆NO2-/NO3-水平可作为判定哮喘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型与哮喘无明显相关性.

  • 哮喘儿童血免疫球蛋白E、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安肃英;孙宗芝;李根山

    目的探讨45例哮喘患儿血免疫球蛋白E(IgE)、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细胞因子与IgE之间的关系,为长期防治和规范管理儿童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T细胞亚群测定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gE及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测定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方法.结果哮喘发作期、缓解期CD3+、CD4+、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CD8+无明显差异(P均>0.05);发作期IL-2、IFN-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IL-4、IL-6、IL-8、Ig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P<0.01).哮喘缓解期IL-2、IFN-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IL-4、IL-8、Ig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5,P<0.001).IL-6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变应性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仍存在免疫失衡状态,表现CD4+T细胞增多,功能亢进,CD8+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不足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提示哮喘患儿在缓解期也应继续进行抗变态反应性炎症治疗.

  • 哮喘患儿血白细胞介素-2、10、13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逯晓辉;张松岩;曲书强;张华;王丽群;张凤蕴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0、IL-13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6例哮喘患儿及10例正常儿童血浆IL-2、IL-10、IL-13的含量.结果哮喘组血浆IL-2、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 IL-2、IL-10、IL-13等细胞因子参与儿童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 哮喘268例治疗计划坚持情况分析

    作者:王文建;杨莉;陈径

    目的初步了解哮喘患儿的治疗计划坚持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对268例哮喘患儿治疗计划坚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重点统计并对比分析中断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76.1 %患儿中断治疗,停药原因依次为担心药物副作用、经济原因、症状缓解、治疗效果不好和小儿不配合或遗忘等,家长知识水平、医患关系和疗程也有相应影响.结论本地区哮喘患儿治疗计划的坚持率仍较低,对哮喘知识的认知不足仍是治疗计划坚持性的主要障碍.

  • 哮喘发作患儿CD30分子表达及与Th2源细胞因子和血浆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晓萍;杨锡强;符州;俞海国;廉国利;李欣

    目的探讨CD30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2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儿16例,对照组19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细胞表达CD30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4、IL-13及血浆IgE水平.结果 1.哮喘患儿PBMC中CD4+细胞表达CD30百分率较对照组和上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2.哮喘患儿PBMC培养上清IL-4、IL-13和血浆总IgE水平均较对照组和上感组增高,上感组血浆IgE水平亦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3.哮喘组CD4+细胞表达CD30百分率与培养上清IL-4、IL-13和血浆Ig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分泌IL-4和IL-13的Th2类细胞活化、增殖的克隆可能主要是由CD30阳性细胞克隆组成,Th2细胞表面CD30与CD30L结合后导致Th2细胞分化成熟及释放Th2源细胞因子,IL-4和IL-13增加可诱导B细胞分泌较多的IgE.说明CD30信号传导在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哮喘患儿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振华;赵凯姝;鲁继荣;孙明远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活性与病情的关系,及其活性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酶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不同病情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PAF-AH活性.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技术检测PAF-AH基因第9外显子Val279Phe基因型.结果重度哮喘组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轻、中度哮喘组和对照组,酶活性缺失率重度组占15.4 %,而轻、中度哮喘组和对照组酶活性缺失率占2 %~3 %.哮喘组及对照组3种基因型(Val/Val、Val/Phe 和Phe/Phe)血浆PAH-AH活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同一种基因型PAH-AH活性哮喘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PAF-AH活性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联,重度哮喘组酶活性显著低于轻、中度哮喘组和对照组;血浆PAF-AH活性与PAF-AH(Val279Phe)基因突变相关联.

  • 大呼气峰流速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

    作者:岳艳玲;吴新;张志刚;尹淑珍

    目的探讨大呼气峰流速(PEFR)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呼气峰速仪测定43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PEFR.测定缓解期PEFR个人佳值,求出个体化PEFR下降率及警戒值,观察20例规范监测组和23例非规范监测组个体化PEFR下降率与哮喘发作关系.结果哮喘发作期时 PEFR越低,临床表现越重.缓解期规范监测组根据个体化PEFR下降率变化指导预防用药,哮喘发作人数、次数及发病呈中、重度表现者分别为15 %、23.5 %、25 %;非规范监测组分别为43.5 %、75.5 %、76.9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PEFR可作为诊断儿童哮喘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依据,指导治疗.个体化PEFR下降率较PEFR变异率更灵敏反映病情变化,可作为哮喘发作警报,指导预防用药,以减少发作次数及利于肺功能恢复.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晓群;周波;吴新萍;刘素琴;陈智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MP肺炎患儿26例、普通肺炎18例急性期及恢复期IL-10、sIL-2R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MP肺炎组IL-1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普通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恢复期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急性期MP组和普通肺炎组患儿sIL-2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恢复期MP组患儿sIL-2R下降不明显,普通肺炎组患儿明显下降(P>0.05).结论 sIL-2R增高显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抑,IL-10在MP肺炎患儿低水平,显示机体免疫失衡,与疾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有关.

  • 足月窒息儿24小时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李俊玲;邵肖梅;程国强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24 h内脑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的改变,探讨新生儿窒息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7例有出生窒息史的新生儿脑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变化,并与同期无出生窒息史10例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重度窒息尤其并发HIE新生儿于生后6±2 h、12±3 h 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阻力指数明显降低;直至出生24 h,中、重度HIE组脑血流速度仍明显增快,阻力指数明显降低.结论窒息并发HIE新生儿多数在出生12 h内大脑中动脉存在血管麻痹和过度灌注,至出生24 h中、重度HIE患儿仍未能恢复.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关系

    作者:吴丽华;张晓鸣;刘韬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方法建立血浆PAF的生物学测定方法,检测7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发病首日及病后10 d(恢复期)血浆PAF水平,并与30例健康新生儿PAF水平进行对比.结果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血浆PAF水平与对照组PAF均有显著性差异.中、重度HIE患儿发病首日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病后10 d及正常对照组(t=9.51,10.14 P均<0.01).结论 PAF参与新生儿HIBD的全过程.

  •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波;李宝云;李刚;李雪波;孙正芸

    目的了解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胆红素均值及峰值水平,探讨BMJ患儿胆红素增高对肝脏及心肌酶的影响,寻求佳干预方案.方法以160例确诊为BMJ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黄疸出现及消退时间,并行经皮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测定及心肌酶谱、肝功能等检查,并将胆红素>291 μmol/L 80例患儿随机分成4组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1.BMJ胆红素高峰期在生后2~4周,血清胆红素峰值和均值分别为316 μmol/L和 231 μmol/L.黄疸消退时间为6~12周;2.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r=0.92;3.BMJ患儿心肌酶、肝功能、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4.继续母乳组、停止母乳组、光疗暂停母乳组、光疗继续母乳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以光疗暂停母乳组与光疗继续母乳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快,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经皮测胆仪不仅可作为筛查、随访工具,且其结果可代替血清总胆红素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2.BMJ患儿胆红素对肝功能、心肌酶无影响;3.各组中以光疗不停母乳组黄疸消退时间快,疗效显著,故光疗时不必停母乳.

  • 小于胎龄儿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杨明今;刘志伟;沈月华

    目的评估正常孕产妇分娩的小于胎龄儿(SGA)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002年在我院分娩胎龄为37~41周的SGA,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百分位数将SGA分为大于第5百分位,但小于第10百分位SGA(SGA1);小于第5百分位SGA(SGA2).将孕母患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者予以剔除.将同期正常孕产妇分娩的适于胎龄儿(AGA)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率、低血糖、肺透明膜病(RDS)、吸入性肺炎、机械通气、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及1 min Apgar 评分≤7分、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对象共4 546例(AGA组4 323例,SGA1组130例,SGA2组93例).3组胎龄相似(P均>0.05);SGA组出生体重、身长均明显低于AGA组(P均<0.001);低血糖、RDS、吸入性肺炎、机械通气、高胆红素血症和败血症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GA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率、红细胞增多症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GA组,且存在出生体重越低危险越大趋势.结论与AGA相比,正常孕产妇分娩足月SGA某些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 血糖水平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合成的影响

    作者:杨友;陈惠金;钱龙华;蒋明华;陈冠仪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合成的影响.方法在成功建立HI并高、低血糖新生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量检测新生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部位GLUT1的合成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GLUT1随日龄增加而合成增加,HI可引起GLUT1合成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以HI前重症高血糖对GLUT1合成的影响较明显,其合成量在HI后2、24、48 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在HI前预先补充足量葡萄糖,可改善脑内葡萄糖供应.此与HI时增加的无氧酵解代谢方式相适应.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猪海马皮层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变化

    作者:付雪梅;李炜如;姚裕家;翟朝阳;向龙;石晶;杨惠明;唐军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猪海马皮层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变化.方法 50只3 d新生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制成HIBD模型后置空气中,根据在空气中放置时间分4组(0 h组,24 h组,48 h组,72 h组),每组10只.每只新生猪分离左侧海马皮层线粒体,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COX活性;采用SDS-PAGE分析线粒体蛋白改变.结果 1.0 h组COX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时开始下降,24 h组活性低(P<0.05),然后逐渐回升,但72 h组仍未恢复至对照水平(P<0.05).2.SDS-PAGE示24 h组、48 h组和72 h组线粒体蛋白成分和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HIBD后再灌注线粒体COX活性下降,线粒体蛋白成分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此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直接原因,也是HIBD中线粒体对神经元凋亡起关键作用的理论基础.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细胞的影响

    作者:金正勇;许春花;池永学;申英姬;金贞爱;熊金国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rhEPO能否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HIBD组、川芎嗪(TMP)治疗组、rhEPO治疗组,每组各20只.制备HIBD模型后腹腔内注射rhEPO及TMP.在缺氧缺血后48 h处死,取脑组织常规固定,切片行HE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测定脑细胞凋亡百分率及凋亡面密度.结果 HIBD组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rhEPO组测定值明显低于HIBD组(P均<0.01),而与TMP组相比无差异(P均>0.05).结论 rhEPO能抑制脑细胞凋亡,具有与TMP类似作用,对HIBD有防治作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