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万莉雅

    儿童结核病属载菌量小的疾病,且小儿痰标本留取困难,因此痰涂片或结核菌培养阳性率低.获取合格标本和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结核菌抗体检测简便易行,特别是干扰素分析试验可区分卡介苗接种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方法.

  • 儿童结核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赵顺英;江载芳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儿童结核病的疫情仍未控制,了解结核病的治疗进展非常重要.现对结核病治疗观点、原则以及抗结核药物的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 结核病 治疗 儿童
  • 新乡市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

    作者:韩玉芳;魏琴;冯艳广;齐振普;王淑娟;吴园园

    目的 分析新乡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308例患儿,应用胶体金法行血MP-IgG、CPn-IgG、MP-IgM及CPn-IgM抗体检测,并对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8例肺炎患儿中检出MP、CPn阳性病例80例(其中混合感染9例);婴儿组与儿童组、幼儿组与儿童组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40.P<0.05;x2=8.71,P<0.05).MP感染70例,感染率为22.73%,各年龄组间M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P>0.05);CPn感染19例,阳性率为6.16%,各年龄组间CPn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结论 MP、CPn是新乡市小儿肺炎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应重视MP、CPn的实验室依据,早期合理诊治.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作者:阮强;何蓉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儿童先天性感染和出生后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可引起多种急、慢性感染和神经系统迟发后遗症.早期、准确诊断HCMV感染意义重大,但仅依靠临床表现难以对HCMV感染做出明确诊断.现简要介绍HCM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新技术.

  • 三种不同方法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颖超;殷楚云;冯磊;赵小明;王晓晖;徐彦磊

    目的 探讨一种较好的脐血造血干细胞(HSCs)的分离方法,以大限度地分离出脐血中的HSCs,使其以高纯度、佳生长状态用于治疗和研究.方法 取本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血20份,每份均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HES)法、淋巴细胞分离液(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MACS)法处理.比较3种方法分离后的单个核细胞(MNCs)回收率、锥虫蓝拒染率及CD34细胞阳性率;将以上3种方法所得细胞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不同时间点计数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并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并采用半固体琼脂培养法,计数其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 HES法得到的MNCs回收率高于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MACS法(Pa<0.05);锥虫蓝拒染率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S法所得细胞CD34阳性率明显高于另2种方法(Pa<0.05),并且其所得细胞生长状态好,集落数多;HES法和Ficoll法所得细胞,部分呈贴壁生长,与贴壁细胞共培养的细胞生长状态好;Ficon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细胞生长状态差,集落数少.结论 HES法可作为一种首选常规分离脐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MACS法分离得到造血干细胞纯度高,适于实验及临床研究.

  • 重组蛋白酶抑制蛋白拮抗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者:胡毓华;朱亮华;陆超

    目的 克隆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SLPI)蛋白基因并表达人SLPI重组蛋白,探讨其拮抗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方法 抽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mRNA,克隆SLPI基因,构建质粒,转染后抽提纯化蛋白,实验分组后,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SLPI和内毒素(LPS)共处理中性粒细胞.A组:正常对照组(不予LPS和重组SLPI蛋白处理);B组:LPS处理组(加终质量浓度0.001 g·L-1的LPS);C组:低剂量重组SLPI蛋白干预组(加重组SLPI蛋白0.010 g·L-1和终质量浓度0.001 g·L-1的LPS);D组:中剂量重组SLPI蛋白干预组(加重组SLPI蛋白0.050 g·L-1和终质量浓度0.001 g·L-1的LPS);E组:高剂量重组SLPI蛋白干预组(加重组SLPI蛋白0.100 g·L-1和终质量浓度0.001 g·L-1的LPS).然后进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实验、淡性介质释放实验以及转录因子STAT3活性实验,分别测定NE活性、炎性介质IL-6/IL-8表达量及转录因子STAT3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SLPI基因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发现重组SLPI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NE活性[(17.78±0.54)nmol·L-1 vs (5.46±0.12) nmol·L-1,P<0.05].重组SLPI蛋白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炎性介质IL-6[ (179.51±6.61) ng·L-1vs( 63.13±4.55) ng· L-1,P<0.05]和IL-8[( 192.98±7.65) ng· L-1 vs(103.42±4.76)ng · L-1,P<0.05]的释放及转录因子STAT3的DNA结合力升高.结论 SLPI可有效抑制NE活性,减轻炎性损伤.

  • Clara细胞分泌蛋白10基因G38A多态性与5岁以下喘息患儿的相关性

    作者:张艳丽;王秀芳;侯颖莹;毕丹

    目的 探讨5岁以下喘息患儿Clara细胞分泌蛋白10(CC10)基因G38A位点多态性与喘息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于本院就诊的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120例,分为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I组(n=67)(湿疹45例,父母或父母一方有哮喘病史13例,变应性鼻炎5例,变应性皮炎4例)和无特应质高危因素的喘息Ⅱ组(n=53);对照组为本院外科近期无感染疾病史、择期进行手术的术前患儿(n=55).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喘息组和对照组患儿CC10 G38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检测,比较3组间CC10 G38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喘息I组、喘息Ⅱ组和对照组3种基因型 AA、GA、GG分布频率分别为20.9% 、44.8%、34.3%,9.4%、32.1%、58.5%、9.1%、31.0%、60.0%;喘息I组和喘息Ⅱ组CC10基因G38A位点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I组和对照组CC10基因G38A位点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I组、喘息Ⅱ组和对照组38A和38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3.3%、56.7%,25.5% 、74.5%,24.5%、75.5%;喘息I组和喘息Ⅱ组、喘息I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喘息患儿与哮喘存在相同的基因分布频率,发生哮喘的危险性高;对于CC10基因具有A等位基因的喘息患儿应密切关注.

  • 支气管哮喘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关系

    作者:郭旭伟;张影;李艳春;李善玉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Ig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5例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均为急性发作期或临床缓解期哮喘患儿,患病前2周均未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另选择健康儿童11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儿童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MTHFR基因C677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组儿童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MTHFR 677C/T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CC 35.4%、CT45.1%、TT19.5%,病例组分别为CC 24.2%、CT40.0%、TT 35.8%,677C/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哮喘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56 5,P<0.05).病例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5.3%,健康对照组为42.0%,病例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其患哮喘的危险度是健康对照组的1.71倍(x2=7.254 7,P<0.01;95%CI:1.13 ~ 2.57).病例组血清总IgE水平在各基因型患儿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总IgE水平在各基因型儿童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 >0.05).结论 MTHFRC677位点C→T的基因突变增加了患儿哮喘发病的危险度,TT基因型与哮喘的发生直接相关;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升高,该位点基因型并非导致血清总IgE水平升高的直接原因.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吕雪萍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计算机在中国期刊网、力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中检索MP感染与儿童CVA发生的相关文献,并应用RevMan 5.0软件对符合儿童MP感染与儿童CVA发生关系的研究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的合并,同时进行各文献的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后给出Meta分析结果的森林图.结果 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对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MP感染与儿童CVA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14篇,并来源于中国的11个地区.其中CVA组940例,对照组961例.对MP感染与儿童CVA发生关系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各研究之间无异质性(P>0.0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各研究的合并OR 值(95% CI)为4.54(3.61 ~5.71)(Z=12.98,P <0.000 01).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再次进行合并分析,各研究的合并OR值(95%CI)为4.49(3.57~ -5.66)(Z=12.75,P <0.000 01),提示各研究间结果稳定.漏斗图结果提示各研究的形状基本对称,呈倒漏斗状,提示各研究无发表偏倚.结论 MP感染与儿童CVA的发生密切相关.

  • 伴喘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周四芳;胡向耘;葛明盖;马洁;秦俊;周芸

    目的 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伴喘息患儿血清IL-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IL-5及VEGF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150例.其中MPP伴喘息50例(MPP1组),MPP无喘息50例(MPP 2组),非MPP无喘息50例(对照组).MPP1组和MPP2组血清MP-IgM定性检测均为阳性.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IL-5及VEGF水平.结果 MPP1组、MPP2组及对照组血清IL-5、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56、97.75,Pa<0.05).MPP1组与MPP 2组、MPP1组与对照组血清IL-5、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而MPP 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IL-5和VEGF参与MP感染过程,IL-5和VEGF水平升高在MPP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作者:刘敏;庞玉生;石靖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生率,改善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方法 对2004年1月-2010年6月本院收冶的11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组(n=16)及细菌性脑膜炎无脑积水组(n=95),应用SPSS 17.0软件对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4.4%(16/111例),以梗阻性脑积水为主(14/16例,87.5%),75%(12/16例)患儿脑积水出现在起病4周内,确诊时CT/MRI的检查次数为1~3次,2例患儿在起病后2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积水患儿死亡.2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年龄、发热>10d、惊厥、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颅内低密度灶、低Hb水平、高脑脊液蛋白水平、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均与脑积水发生有关(Pa<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低Hb水平是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积水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预测指标.

  • 不同发作类型的婴幼儿癫(癎)视频脑电图特征

    作者:宋莉;陈彦;廖建湘;陈黎;徐雅娜;路新国;文家伦;张端秀

    目的 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分析癫(癎)婴幼儿的发作类型.方法 对深圳市儿童医院7 a来2岁以下且VEEG监测到发作性事件的10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全面性发作41例.其中强直-阵挛发作4例,持续时间为(59.75±58.93)s,中位数(M)38.50 s.强直相持续(17.25±15.81)s.M12.50 s;阵挛相持续(35.00±29.54) s,M 29.00 s.发作期EEG主要表现为全导脑波抑制、全导棘波或低幅快活动发放后转变为棘波频率变慢夹杂慢波交替出现.强直发作6例,持续时间(36.66±16.97)s,M 34.00 s,发作期EEG为低中幅快节律持续发放.肌阵挛31例,持续时间(186.67±29.16) ms,M 200.00ms,发作期EEG为多尖棘慢波全导同发.2.痉挛发作302例.其中1岁内219例,1~2岁83例.发作持续时间为(1.35±0.67)s,M 1.00 s,发作间期背景EEG为高峰节律紊乱,其中210例为变异性高峰节律紊乱.临床表现屈肌型216例,伸肌型29例,混合型22例,眼球运动、轻微抖动等不典型发作35例.3.局限性发作232例.持续时间( 107.34±104.88)s,M 70.00 s.临床表现为强直抖动(阵挛)样发作或无功性凝视(肢体无明显动作,肌张力无改变),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发作间期EEG为局限性癫(癎)样放电,EEG观察发作起源于额区13例、中央区20例、颞区46例和枕区13例,其余为多个部位起源,其中17例发作间期和起源部位不一致.4.癫(癎)持续状态10例.发作时临床表现为自动症或单侧肢体强直抖动为主,发作时间持续30 min以上或者反复发作,各次发作间意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EEG为局限性持续癫(癎)样放电.5.多种形式的发作43例,VEEG主要表现为一次发作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痉挛伴局限性发作31例,痉挛伴肌阵挛发作11例,痉挛伴局限性发作、肌阵挛发作1例.6.非癫(癎)性发作372例.清醒期发作214例,睡眠期发作111例,清醒及睡眠期均有发作47例.突出表现为轻微抖动,非(癎)性强直等现象,EEG为动作伪差或与背景一致.结论 婴儿期癫(癎)发作的主要类型是痉挛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非(癎)性发作也常见,临床对癫(癎)性发作与非癫(癎)性发作鉴别诊断很重要.VEEG监测同步分析有助于婴幼儿癫(癎)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Period3基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者:曹银利;石太新;唐成和;常晓

    目的 探讨Period3 (Per3)基因18号外显子54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序列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5年8月-2010年5月在本科就诊、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166例ADHD患儿为ADHD组,另收集1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用睡眠障碍量表(SDSC)评分评定儿童睡眠障碍情况,采用PCR技术分析ADHD组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Per3基因54 bp-VNTR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将ADHD患儿根据SDSC量表评分分为有睡眠障碍组和无睡眠障碍组,并比较2组间Per3基因54 bp-VNTR多态性.结果 Per3基因54 bp-VNTR多态性各基因型(Per34/4,Per34/5,Per3 5/5)及等位基因(Per3 4,Per3 5)频率在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在伴睡眠障碍组和不伴睡眠障碍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伴睡眠障碍组携带等位基因Per35明显多于不伴睡眠障碍组(x2=15.028,P<0.001;OR =2.760,95%CI:1.635~4.658).结论 Per3基因54 bp-VNTR多态性可能与ADHD的易感性无关,但可能与ADHD伴睡眠障碍有关.

  •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张书峰;张向宁

    目的 检测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与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 α)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表达,探讨STAT3 mRNA及HIF-1α mRNA的表达与NB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行手术切除的NB患儿的瘤体组织(研究组)及瘤旁组织(对照组).其中预后不良型(UFH)20例,预后良好型(FH)10例.应用反转录PCR法,检测STAT3 mRNA、HIF-1α mRNA在瘤体组织及相应的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 mRNA水平在对照组、FH组和UFH组的表达分别为0.114±0.002、0.267±0.073、0.529±0.32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2.00,P=0.001);HIF-1α mRNA水平在对照组、FH组和UFH组的表达分别为0.519 +0.251、0.673±0.124、0.779 +0.1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2,P=0.001).且FH组和UFH组STAT3mRNA和HIF-1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FH组与UFH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I<0.05).研究组STAT3 mRNA、HIF-1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30±0.051、0.489±0.032,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 =0.497,P<0.05).结论 STAT3与HIF-1α在NB中过量表达,NB患者预后较差,STAT3与HIF-1α可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PCR技术可检测NB中STAT3mRNA及HIF-1α mRNA表达水平,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用于指导临床.

  • 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的疗效

    作者:张天久;俞松;杨小红;胡月光

    目的 评价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的疗效.方法 收集1998年5月- 2011年6月应用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儿童53例85足.男28例45足,女25例40足;年龄2.5 ~14.0岁,平均6.8岁.痉挛程度按Ashworth 5级法评定:3级12足,4级38足,5级35足.患儿均能行走,智力发育及下肢肌力基本正常,伴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无明显内翻、外翻及平足畸形,X线片未提示明显骨性畸形.合并双髋内收畸形5例,双膝屈曲畸形2例,均在术前或同期行手术矫正.结果 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1.2a,平均2.3a.1例于术后2周出现切口裂开、跟腱断裂,再次行跟腱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患儿术后均未发现小腿三头肌肌力较术前下降.53例85足均获满意疗效,优55足,良30足,优良率达100%.结论 跟腱延长前移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在跟腱延长的基础上将跟腱止点前移至跟距关节后缘,缩短了跟腱至踝关节的力臂,平衡了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较好的治疗方法.

  • 锌缺乏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袁皛;钱素云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一系列研究表明锌缺乏与儿童腹泻、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锌代谢的改变在感染患者更明显,并与某些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缺锌的问题.现就锌的评价方法、锌在免疫方面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病程长短的影响、补锌疗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感染 儿童
  • 儿童癫(癎)持续状态病因诊断的评估

    作者:高蕾;邹丽萍

    癫(癎)持续状态(SE)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危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50 a来人们一直在研究SE发生的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缺氧损伤、代谢性因素、药物、毒物中毒等与SE的关系已明确,但部分SE患者并无明显病因,提示在SE发生过程中尚有其他病因.若潜在的病因不解除,会对患儿抢救造成困难.因此临床医师应当在第一时间进行儿童SE病因诊断的评估.

  • 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静;李熙鸿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疾病.尽管目前对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其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现主要综述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原、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炎性细胞及其涉及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作者:金志鹏;崔利丹;王琪;王群思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 1年5月本院PICU收治的41例IFI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冶疗及预后.结果 PICU共收治患儿2 013例,其中41例发生IFI,发生率为2.04%;死亡8例,病死率为19.51%.其中84.6%为念珠菌属.感染部位:呼吸系统29例,消化系统4例,泌尿系统3例,中枢神经系统3例,血液系统2例.危险因素有危重症评分、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留置.易感因素有广谱抗生素应用、激素、低蛋白血症、化疗等.结论 念珠菌属是PICU发生IFI的主要病原,合理使用抗生素、限制激素应用、减少或缩短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是降低IFI发病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策略.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血液系统损害30例

    作者:张萍;孙正芸

    目的 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2005年1月-201 1年6月收冶的临床资料完整的30例CMV感染致血液系统损害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重度PLT减少伴紫癜14例(46.7%),WBC减少8例(26.6%),单纯全血细胞减少6例(20%),全血细胞减少并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大2例(6.7%).均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CMV抗体(CMV-IgM),均呈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其外周抗凝血CMV的pp65抗原,均呈阳性.其中24例子更昔洛韦(GCv)治疗加对症处理,6例仅予对症治疗.血常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痊愈22例(73.3%),血常规部分指标恢复正常、好转6例(20%),死亡2例(6.7%).PLT恢复快,5~7d恢复正常;WBC次之,7~10d恢复正常;Hb恢复较慢,2周~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CMV感染可致包括PLT减少、贫血、WBC减少在内的血液系统损害,少数可同时并浅表淋巴结大,早期、及时、系统治疗预后较好.

  • 宫内感染对早产新生大鼠脑白质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尚云;刘玲;曹坤峰;王薇;许浩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对早产新生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程度.方法 妊娠18 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1组和感染2组.宫内感染组大鼠予以不同剂量脂多糖(感染1组予0.3 mg· kg-1,感染2组予0.6 mg·kg-1)腹腔内注射,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注射0.3 mg·kg-19 g·L-1盐水.24h后处死大鼠,取胎盘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余孕鼠继续怀孕至分娩,待新生早产鼠5日龄时取其大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宫内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可见炎性白细胞浸润、血管充血等病理改变.对照组、感染1组及感染2组脑组织GFAP灰度值分别为114.530±3.706、107.440±4.169、100.930±3.291,感染1组、感染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2组均显著低于感染1组(P<0.05).对照组、感染1组及感染2组脑组织MBP灰度值分别为127.580±3.350、134.290±3.533、141.430±3.352,感染1组、感染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2组显著高于感染1组(Pa<0.05).结论 宫内感染可使早产新生大鼠脑组织GFAP表达增加,MBP表达减少,且感染程度越重,GFAP和MBP的表达受影响越重,可能影响早产新生大鼠髓鞘的形成.

  •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

    作者:赵静;熊涛;唐军;母得志

    目的 对比分析早发型(EOS)和晚发型(LOS)新生儿脓毒症的易感因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178例(EOS 79例,LOS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脓毒症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皮肤、脐部为主.EOS组以黄症(36例)、呼吸道症状(60例)多见,LOS组以发热(50例)多见;EOS组PLT降低(28例)较LOS组(9例)多见,WBC、CRP异常及血培养阳性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脓毒症血培养阳性共102例(占51.5%),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共67例(占65.5%)],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6例(占53.7%);EOS组革兰阴性细菌(19例)较LOS组(11例)多见,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14例(占13.7%).EOS组脓毒症合并细菌性脑膜炎(17例)、DIC(1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较LOS组(分别为8例、6例、4例)多见,EOS组病死率(19.0%)高于LOS组(7.1%).结论 新生儿脓毒症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检测方法.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增多趋势.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严重并发症是治愈新生儿脓毒症的关键.

  • 孕早期大鼠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仔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

    作者:段军;倪坤;唐久来;吴德;杨李

    目的 观察孕早期大鼠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仔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的影响,为研究HCMV先天性感染对子代大鼠海马学习记忆损伤的机制及防治HCMV先天性感染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8~9周龄雌性SPF级SD大鼠12只,按雌:雄=3:1配对,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于孕第5天实验组孕鼠腹腔内注射100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HCMV悬液0.8 mL,对照组孕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于出生后30 d每组随机取10只仔鼠,取仔鼠脑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仔鼠海马齿状回(DG)区颗粒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仔鼠海马DG区ERK1、ERK2、p-ERK的表达,并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仔鼠海马未见明显的神经元缺失,排列紧密,均匀整齐,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染色质均匀;实验组仔鼠海马细胞数减少,组织结构较稀疏,排列紊乱.ERK1、ERK2、p-ERK主要表达于胞核和胞质,阳性部位呈现棕黄色.实验组仔鼠海马DG区的ERK1、ERK2、p-ERK染色强度及平均积分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孕早期HCMV感染可降低仔鼠海马DG区ERK1、ERK2、p-ERK的表达,可能与HCMV先天感染损伤海马的学习记忆功能有关.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9例临床及尸体解剖特点

    作者:郑伟华;杨方源;李雄;李运千;欧维琳

    目的 了解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的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尸体解剖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3-6月桂林市7家医院收治的9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尸体系统解剖,对脑、肺、肠、心、肝、胃、脾、肾等脏器行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患儿年龄7个月~3岁.临床特点为病程短、进展快.6例病程中手足口或肛周有手足口样皮疹,3例无皮疹.9例患儿均在发病第1-2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差,呕吐,肌张力下降,抬头不稳、行走不稳,肢体抖动;3例在病程中有抽搐.病程第3-4天,9例患儿均出现肺水肿、肺出血而死亡.尸解结果显示其脑、肺部病变明显.脑部主要累及蛛网膜、脑干、软脑膜、脊髓、大脑、脊髓膜等处,表现为水肿、炎症、坏死,有明显的软化灶、出血灶形成;肺部主要为肺淤血、肺水肿及肺出血;心脏无炎症及心肌炎的表现;肝、脾、胃肠道、肾等器官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 EV71感染危重病例的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继发病变;严重的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病因.

  • 北京地区儿童脓疱疮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刘盈;张霞;马琳

    目的 分析儿童脓疱疮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耐药趋势,为治疗儿童脓疱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3年6月- 2007年12月就诊于本科门诊的脓疱疮患儿皮损分泌物分离的金葡菌,应用琼脂稀释法药敏试验检测14种抗生素对分离的金葡菌的耐药率,应用 WHONET 5.3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84株金葡菌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前3位依次为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其中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连续5 a均超过92.0%,对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80.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相对稳定,未见明显增减.甲氧西林、头孢菌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未超过5.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发生率低于2%,仅发现1株莫匹罗星耐药菌株,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夫西地酸耐药菌株.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脓疱疮来源的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分离率较低.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在本地区已不适于治疗金葡菌感染的脓疱疮.虽然金葡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性较好,但是鉴于这3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影响,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莫匹罗星、夫西地酸、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脓疱疮的局部或全身首选用药.

  • 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治的意义

    作者:徐发林;万玉;程秀永

    目的 探讨血清IL-8和CRP联合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及减少抗生素应用的意义.方法 收集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新生儿150例,按有无感染分为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各组患儿入院后均立即采集静脉血2.0 mL,进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在抗生素应用1个疗程(7 d)后,再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以决定是否继续应用抗生素,如需要,则继续应用抗生素7d后,再行血清IL-8、CRP、血常规等检查,直至痊愈或出院.结果 治疗前IL-8、CRP水平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临床感染组显著高于可疑感染组(Pa<0.01);临床感染组治疗7d、14 d及可疑感染组治疗7d血清IL-8、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a=0.000).临床感染组治疗14 d后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率较根据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使用抗生素率高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可疑感染组治疗7d后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征使用抗生素率较根据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使用抗生素率高出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结论 联合测定血清IL-8和CRP水平可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以IL-8≥70 ng·L-1和(或)CRP>10 mg·L-1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佳临界值,可减少新生儿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

  •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儿童热性惊厥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汤继宏;胡剑;朱玉霞;张兵兵;张利亚;李岩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FS)患儿中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病毒,评价FS发作中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病毒类型.方法 选取276例FS患儿(FS组)及90例有发热而无惊厥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并对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儿在入院后次日清晨行深部鼻咽分泌物采集,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部脱落细胞进行呼吸道常见病毒抗原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S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占61.6%);FS分型中,单纯性FS多见(占63.0%);FS患儿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中,流感病毒A多见,占20.3%.FS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病毒A感染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13.3%).流感病毒A感染的FS患儿较非流感病毒A感染的FS患儿具有月龄更大、惊厥时体温更高、发热到惊厥时间更短等特点(Pa<0.05).结论 流感病毒A是发生FS的相对危险因素,流感病毒A感染多见于≥3岁FS患儿,在流感病毒流行季节对既往有FS病史的大龄儿童(≥3岁)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发生,是预防FS发作的有效方法.

  • 腹腔结核病46例

    作者:王敏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腹腔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腹腔结核病患儿中以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收入院者38例,以肠梗阻、肺结核入院者分别有2例和3例,仅3例初诊即诊断为腹腔结核.46例均有腹部阳性体征,其中36例腹痛、腹胀,5例腹泻或便秘,8例浅表淋巴结大.41例行PPD试验,38例阳性.所有病例行腹部B超和胸部X线检查,B超均显示异常超声征象(100%),胸片显示肺结核38例(82.61%).3例行浅表淋巴结活检,5例行腹腔探查手术,均获确诊.本组1例于急诊剖腹探查术后4d死亡,余45例临床治愈.结论 绝大多数腹腔结核病患儿早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易误诊.PPD试验和腹部B超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胸部X线检查是协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腹腔结核 诊断 儿童
  • 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作者:郭珊;舒赛男

    2011年2月,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在循证基础上制定的成人与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就MRSA感染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菌血症和心内膜炎、肺炎、骨关节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展开讨论,并推荐万古霉素的剂量和监测方法,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A菌株及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病例的管理.现选取该指南中与儿童有关的内容介绍如下.

  •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应用的新指南

    作者:焦富勇;卫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起病急、病情重.近年来我国流脑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国际上应用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主要有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enACWY-CRM (Menveo)、MenACWY-D(Menactra)和脑膜炎多聚糖疫苗(Menomune).现就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应用的新指南作一综述.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27例

    作者:朱庆雄;朱春晖;廖细生;胡媛;赵莉;杨智辉;余华;朱凤梅;张国梁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参加的87例普通型HFMD患儿进入试验,其中脱落5例,1例并发脑炎转为重症,1例误入,有效观察病例80例,随机分为西医组24例、中医组27例和中西医结合组29例.西医组予西医对症治疗;中医组予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1 ·d-1,静脉滴注,每日1次;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观察3组病例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结果 退热起效时间:中医组[(5.95±5.75)h]与中西医结合组[(5.95±7.25) h]均短于西医组[(12.44±11.1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0.016);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医组[(26.14±17.83)h]与中西医结合组[(27.14±19.49) h]均短于西医组[(43.67±32.2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32);皮疹消退时间:中医组[(121.41±22.98) h]与中西医结合组[(127.79±25.98)h]均短于西医组[(162.67±36.6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中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间3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HFMD 普通型病例能显著缩短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无不良反应.

  • 清热解毒凉血方联合蒙脱石散剂对感染性腹泻患儿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李江;李春芳;黄茂;杨会荣;武芳;李华中

    目的 探讨清热解毒凉血方联合蒙脱石散剂对感染性腹泻患儿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门诊及病房的感染性腹泻患儿150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6个月~5岁.病毒性肠炎66例,男36例,女30例;细菌性肠炎84例,男50例,女34例.将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治疗1组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方保留灌肠,每日1次,共用5 d;治疗2组在治疗1组的基础上口服蒙脱石散剂,疗程同治疗1组;对照组仅口服蒙脱石散剂.观察治疗前、治疗3d及5 dCRP水平的变化,并追踪随访至15 d.结果 治疗前,细菌性肠炎组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肠炎组(P<0.01).治疗前,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3组间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5d,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CPR水平与各自治疗前比较CPR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2组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1组及对照组(P<0.01,0.05).结论 检测CRP有助于细菌性肠炎与病毒性肠炎的鉴别;清热解毒凉血方联合蒙脱石散剂对降低感染性腹泻患儿CRP效果良好.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