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仕勇;李维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皮肤疾病,癫(痫)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表明,即使使用多种抗癫(痫)药物,仍有超过50%的TSC相关癫(痫)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皮质结节是导致癫(痫)的主要原因,针对致(痫)结节及相关区域的外科手术是治疗TSC相关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TSC相关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不仅能够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智力和发育迟滞.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较为规范的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程序.现对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概况、评估手段、手术处理及预后进行综述,希望对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提供帮助.

  • 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进展

    作者:刘智胜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累及多个脏器及组织的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依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TSC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基因诊断标准.

  • 结节性硬化症的规范化管理

    作者:孙丹;胡家胜;刘智胜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严重程度不一,规范监测和管理此病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很必要的.2012年TSC国际共识会议对新诊断的或怀疑为TSC的患者和既往诊断为明确或可能TSC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使TSC诊疗措施和远期管理更加规范和优化.

  • 结节性硬化症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艺;周浩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由基因缺陷所导致、多系统受累、儿童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其中有90%的TSC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惊厥、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传统治疗手段对神经和行为症状的效果欠佳,尤其是对于惊厥的控制.近年来,基于TSC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对近年来关于TSC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了解患儿预后具有重要前景.

  •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1例临床及OTC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吴波;张玉琴;于晓莉;李东;舒剑波;刘晓军

    目的 分析1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OTCD)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OTCD患儿1例(女,14个月).收集该患儿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静脉血2 mL,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OTC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所在的片段,并进行直接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本例迟发型OTCD患儿,病程3个月,间断嗜睡、呕吐,且伴有肢体震颤、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此次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就诊.头部磁共振示病变严重.血生化示轻度肝损伤,血氨增高,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提示尿嘧啶和乳清酸增高.OTC基因检测示患儿母亲及患儿位于第8外显子c.852C>G(p.Y284X),为错义突变,母亲表型正常.结论 OTCD临床表现为高氨血症及其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和肝损伤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血氨、尿代谢病筛查、血氨基酸分析、基因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治疗上早干预,长期管理血氨水平,避免高氨血症发生,可改善预后.

  • 报警器与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Meta分析

    作者:周蔚然;刘小梅;沈颖;刘小荣;彭晓霞

    目的 通过报警器与去氨加压素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了解报警器治疗及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PNE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Central、Elesvier、CNKI等数据库,获得报警器治疗与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PNE的随机对照研究(RCT).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数据摘录及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近期及远期疗效、依从性等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54篇文献,其中11篇文献纳入研究,纳入的文献中唤醒治疗均采取报警器的方式.分析结果显示以不尿床、遗尿次数≤1次/月、遗尿次数降低≥90%、遗尿次数降低≥50%为结局,报警器治疗及去氨加压素治疗结束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停止后3个月随访,以遗尿次数降低≥50%、遗尿次数≤1次/月为结局,报警器治疗优于去氨加压素治疗.治疗停止6个月后随访,以遗尿次数≤1次/月为结局,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氨加压素治疗的复发率高于报警器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但报警器治疗的退出失访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报警器治疗及去氨加压素治疗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报警器与去氨加压素的近期疗效无差别,远期疗效报警器优于去氨加压素;报警器疗效肯定,但退出失访率较高.去氨加压素依从性优于报警器,但复发率较高.

  • 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

    作者:刘建华;路素坤;帅金凤;赵慧玲;牛波;李兰凤;曹丽洁;黄坤玲;杨会荣

    目的 总结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MP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纤维支气管镜下情况,分为堵塞组和畅通组,对比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 堵塞组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畅通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与畅通组相比,堵塞组患儿总热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7.6)d比(8.5±3.9)d,t=2.801,P<0.05].热程≥10 d者,畅通组7例(占22.6%),堵塞组16例(占80.0%).体温>40.0℃者,畅通组5例(占16.0%),堵塞组14例(占70.0%).堵塞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畅通组[89(12~ 204) mg/L比19(1~ 78) mg/L,Z=-4.229,P<0.05],乳酸脱氢酶水平亦明显高于畅通组[(465.5±166.7) U/L比(296.5 ±117.0) U/L,t=-4.255,P<0.05].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堵塞组患儿影像学表现为整叶以上均一致密高实变影,发生肺坏死比例为10.0%;堵塞组合并胸腔积液14例(占70.0%),畅通组合并胸腔积液7例(占22.6%).结论 对于多数MPP患儿,纤维支气管镜可作为择期诊治手段,但当MPP患者出现持续高热≥10d,伴咳嗽少、精神差,肺CT提示整叶以上均一致密实变影且合并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应注意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可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 2007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朱云;郭佳运;谢正德;刘春艳;任丽丽;肖艳;徐保平;杨燕;钱素云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流感病毒(IFV)感染状况,比较儿童ALRTIIF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ALRTI患儿的咽拭子或鼻咽吸出物,利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检测RSV、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IFV等.对A、B和C型IFV阳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单纯IFV感染患儿与同期单纯RSV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共采集4 012份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ALRTI患儿的呼吸道标本,2 697例标本病毒检测阳性(67.2%),IFV标本256例(6.4%),其中A型(IFA) 154例(3.8%),B型(IFB)97例(2.4%),C型(IFC)6例(0.1%).(2)<6个月、6个月~1岁、1~3岁、3~6岁和>6岁年龄组中IFV检出率分别为4.1%、7.6%、12.0%、7.8%和4.8%,其中1~3岁组阳性率高;男童与女童IFV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比5.9%,x2=2.63,P>0.05);冬春季为北京地区儿童流感病毒的流行高峰.(3)单纯IFA、单纯IFB和单纯RSV感染的ALRTI住院患儿分别为16例、15例和175例,单纯IFA感染组与单纯RSV感染组(43.8%比84.0%,x2=12.74,P<0.001)和单纯IFB感染组与单纯RSV感染组(33.3%比84.0% ,x2=19.11,P<0.001)中<1岁年龄患儿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纯IFA和单纯IFB感染组重症肺炎的发生率高于单纯RSV感染组(31.2%、26.7%比4.0%,x2=18.49、13.01,P均<0.001),单纯IFA和单纯IFB感染组气管插管发生率高于单纯RSV感染组(25.0%、13.3%比1.7% ,x2 =22.51、7.28,P<0.00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表现、诊断、机械通气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FV是北京地区儿童ALRTI主要的病毒病原之一,冬春季为儿童流感暴发的高峰期;低年龄组尤其是1~6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IFV,应作为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ALRTI住院患儿单纯IFV感染与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相似,但单纯IFV感染较单纯RSV感染所致的儿童重症肺炎多.

  • 儿童结核性胸膜炎113例临床分析

    作者:曾铮;黄延风;朱朝敏;黎梅花;刘英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性胸膜炎(TP)的临床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3例确诊为T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3例患儿中,病程在1个月内者85例(75.2%),发病年龄≥5岁占92.9%(105/113例);有明确结核接触史者占21.1%(24/113例),其中直系亲属占70.8%(17/2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6.5% (109/113例)]、咳嗽[76.1%(86/113例)]、胸痛[38.9%(44/113例)],其中中高热者比例高达89.0%(97/109例).涂片找抗酸杆菌、结核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2.2%(17/139例)、22.7%(15/66例);41例行胸膜活组织检查,其中40例(97.6%)见典型结核病理改变;11例患儿直接利用胸膜组织行抗酸染色试验,均呈阳性结果.89.1%(98/113例)患儿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质病变.82.4%(90/109例)的患儿在较短时间内体温恢复正常,98例复查胸部影像学的患儿中86例提示积液较前有吸收.结论 儿童TP多急性起病,诊断较成人困难,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结核病人接触史、病原学检查、胸膜活组织检查、胸部CT检查对该病诊断尤为重要.

  • Turner综合征患儿常见染色体核型的分布及其诊断年龄与身高标准差分值的关系

    作者:王红;金煜炜;陈晓波;曹延延;白晋丽;瞿宇晋;宋昉

    目的 分析Turner综合征(TS)患儿的常见染色体核型的分布,探讨不同核型之间患儿的诊断年龄与身高标准差分值(HSD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例经染色体核型确诊的TS患儿(≤18.0岁)资料,包括诊断年龄和HSDS等,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均数之间的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TS中有4种常见染色体核型:45,X(87/273例,31.9%)、46,X,i(Xq)(43/273例,15.7%)、45,X/46,X,i(Xq)(36/273例,13.2%)和45,X/46,XX(23/273例,8.4%).进入青春期的TS患儿均存在青春期发育延迟;此外,45,X核型还存在3例智力障碍和2例脏器畸形.2.患儿平均诊断年龄大的是45,X/46,X,i(Xq)组(12.56岁),小的是45,X/46,XX组(9.70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9,P=0.004).与健康女童身高偏离大的是46,X,i(Xq)组(HSDS=-4.04),偏离小的是45,X/46,XX组(HSDS=-3.1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4).3.TS患儿75.7%以上在身高偏离3个标准差(HSDS<-4.00~-3.01)以上才获得诊断,平均年龄(12.1岁)比偏离2个标准差的晚3.24岁.4.除45,X/46,X,i(Xq)组,其余3种常见核型组[45,X、46,X,i(Xq)和45,X/46,xx]的诊断年龄与HSDS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1、-0.560、-0.622,P均<0.01).结论 1.常见4种核型的构成比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差异.2.45,X比其他常见核型有更严重的临床表现.3.以HSDS<-2.00作为不明原因矮小女童染色体筛查的指标可使TS患儿的平均诊断年龄至少提前3.0岁,有助于患儿的早期诊断.

  •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39例

    作者:刘芳;牛丰南;宋建敏;朱敏;陆海英

    目的 提高对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Ⅰ型)的认识和早期诊断、干预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39例SM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SMA-Ⅰ型患儿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征、基因型、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39例SMA-Ⅰ型患儿中,37例(94.9%)患儿在出生6个月之内发病,四肢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32例(82.1%)患儿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7例(17.9%) CK轻度升高.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受检的176块肌肉中,169块(96.0%)有自发电位;160块四肢肌肉有35块(21.8%)运动单位电位(MUP)发放极少,117块(73.1%) MUP时限增宽,104块(65.0%)MUP波幅增高;167条周围运动神经有160条(95.8%)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162条(97.0%)运动传导速度(MCV)正常;93条(100.0%)感觉神经传导在正常范围.基因检测示38例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1例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有效随访30例,6例在出生2~3个月、4例在出生10个月、12例在出生12~18个月死亡.6例存活至2岁,2例存活至3岁,均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SMA-Ⅰ型患儿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SMA-Ⅰ型重要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基因检测可作为胎儿产前诊断及患儿确诊依据,通过综合性干预治疗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治疗后发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汤继宏;李岩;顾琴;盛茂;胡邵燕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在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征、MRI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标准进行ALL的诊断与治疗,共有11例ALL患儿在诱导化疗后出现PRES.对这1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预后进行研究并随访1年.患儿均在首次影像学检查后1、3、6、12个月时随访检查.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10/11例)、癫(痫)发作(7/11例)、高血压(4/11例)、视力障碍(6/11例)、意识障碍(5/11例)和走路不稳(2/11例).颅脑MRI显示病灶分布于枕叶(9/11例)、顶叶(8/11例)、额叶(5/11例)、颞叶(3/11例)、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深部白质(2/11例)、小脑半球(1/11例)等不同部位,具有多灶性、对称性、后部分布为主的特点.PRES发生后立即停用化疗药物及对症处理,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病灶逐渐消失.随访1年,9例预后良好,无后遗症;1例遗留症状性癫(痫)(颅脑MRI示左侧颞叶病灶),1例遗留轻度视力障碍.各病例临床症状和颅脑MRI病灶消失后继续化疗,未见再次PRES发生.结论 虽然PRES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但当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PRES可能是ALL化疗期间重要并发症.PRES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可逆性,因此应该重视PRES的发生,使ALL得到更好的治疗.

  • 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丁秀芳;王纪文;姚国;代方方;张冰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损伤、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受体第二亚单位GluR2的表达变化以及是否存在GluR2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蛋白复合物的耦合变化.方法 应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建立SE大鼠模型(62只),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建SE大鼠分为SE后1h组(6只)、6h组(12只)、24h组(12只)、72 h组(12只)及7d组(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正常对照及SE后6h、24 h、72 h、7d(各6只)作Nissl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分别观察大鼠海马形态学变化、凋亡发生;再选择对照组及SE后1h、6h、24 h、72 h及7d组大鼠(各6只)用Western blot检测GluR2蛋白的表达变化,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技术研究GluR2与GAPDH蛋白复合物的耦合变化情况.结果 SE后各时间点海马CA1、CA3区神经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66、24.043,P均<0.05);SE后24h、72 h、7d海马CA1、CA3区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62、52.574,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后1h、6h海马GluR2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后24 h、72 h、7 d GluR2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06,P<0.01);SE后72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luR2与GAPDH形成的蛋白复合物耦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9,P<0.05).结论 SE可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损伤,GluR2表达降低及GluR2/GAPDH蛋白复合物耦合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睡眠结构变化

    作者:吕凌云;张建昭;刘肖予;王芳;李冬青;王立文;杨健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睡眠结构,比较ADHD各亚型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ADHD儿童90例(ADHD组),男75例,女15例;年龄6~14岁[(9.5±2.4)岁].其中混合型55例,注意缺陷型25例,多动/冲动型1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来源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且年龄、性别与ADHD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男23例,女7例;年龄6~14岁[(9.2±2.9)岁].对ADHD患儿及健康儿童进行全夜睡眠结构分析.结果 ADHD组儿童快速动眼期(REM)潜伏期为(146.58±47.28) min、睡眠潜伏期为19.00 min[(8.25 ~37.50)min];健康对照组REM潜伏期为(87.55 ±13.59) min、睡眠潜伏期为9.00 min[(3.50~ 13.63) min].ADHD组儿童REM潜伏期及睡眠潜伏期比健康对照组长,睡眠效率及总睡眠时间比健康对照组差,觉醒次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总觉醒时间比健康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HD混合型的非快速动眼期(NREM)Ⅱ期百分比较ADHD注意缺陷型低(t=2.012,P <0.05);ADHD注意缺陷型的睡眠潜伏期较ADHD混合型长(t=2.964,P <0.05);其他各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HD组有25例出现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生率为27.78%(25/90例);健康对照组仅1例出现PLMS,发生率为3.30%(1/30例),2组PLM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53,P<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睡眠结构的改变,ADHD注意缺陷型和ADHD混合型存在睡眠潜伏期及NREMⅡ期的差异.

  •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作者:陈芳;刘振玲;何爽

    目的 探讨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智力、语言、运动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随访已停止常规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0例,年龄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接受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治疗的30例为治疗组,另30例无任何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盖塞尔(Gesell)发育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66)评定2组患儿训练前、训练后3个月在智力、语言及运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并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技术观察患儿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发育商(DQ)总体均数(52.44±13.43、52.07±11.57、57.19 ±6.18)高于对照组(45.09±11.02、45.86±9.66、53.44±5.4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6、-2.49,P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及GMFM-66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0±8.57、49.50±14.20、(55.81 ±8.72)分比44.03±11.90、46.34±9.78、(58.81±7.86)分,t=-1.42、1.08、-0.52,P均>0.05].治疗前后头颅SPECT检查比较,2组患儿脑血流灌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前2组脑血流异常灌注100.00%,治疗后下降至36.67%,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9,P<0.05).结论 短期数码听觉统合训练能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智力、语言的发育,改善患儿大脑血液灌注,可作为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方法.但对运动方面影响较少.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急性期的应用

    作者:李红新;王乾;屠文娟;高敏;江凯华;芦亚娟;董选

    目的 利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表观弥散系数分数(ADC)值和各向异性(FA)值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亚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对照组10例足月新生儿和34例足月HIE新生儿(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7例)在亚急性期行颅脑常规MR和DTI检查,获取不同程度HIE患儿大脑不同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特定部位的FA值在亚急性期诊断HIE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1.颅脑常规MRI分析:根据MRI评分系统,各组得分分别为轻度组(2.6±1.7)分、中度组(3.0±1.5)分、重度组(5.8±1.3)分,其中轻、重度和中、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DTI数据中ADC值和FA值的分析:各部位的ADC值在HIE各组间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囊后肢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在轻度组(0.317±0.018、0.339±0.025)、中度组(0.295±0.025、0.324±0.026)和重度组(0.252±0.039、0.253±0.036)与对照组(0.455±0.047、0.372±0.0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HIE患儿的ROC曲线分析:在诊断中度HIE时,对轻、中度组分析显示内囊后肢FA值和胼胝体压部FA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P=0.032)、0.658(P =0.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HIE组和对照组中使用ROC曲线评价内囊后肢FA值对HIE诊断准确度,显示FA值低于0.337时,ROC大曲线下面积为0.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A值能定量反映HIE新生儿的脑白质损伤情况,在HIE的亚急性期对白质损伤程度的评估优于ADC值和常规MR,其中内囊后肢的FA值诊断中度HIE的准确度均高于其他部位;当FA值低于0.337时,对诊断HIE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DTI技术能够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和客观的早期诊断依据.

  • 芳香基硫酸酯酶A基因检测对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诊断的意义

    作者:朱俊丞;魏兵;王华

    目的 对60例惊厥及发育落后且有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改变的患儿进行基因筛查,并分析芳香基硫酸酯酶A(ARSA)基因突变者临床表现及头颅MRI表现.方法 收集患儿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第2代测序技术对60例怀疑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基因阳性患儿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儿中,15例存在基因突变,携带7种ARSA基因突变位点,其中3种与MLD相关,分别为c.1178C>G,c.1055A>G,c.883G>A,而另外4个位点属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1例仅携带SNP,其中14例携带致病突变.3种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以c.1055A>G(53.33%)、c.1178C> G(40.00%)多见.c.1055A>G突变者8例,迟发型5例,其中3例晚期婴儿发作型中,1例同时携带c.1178C>G基因突变;8例均有发育落后,脑积水1例,癫(痫)5例;c.1178C>G突变者6例,均为晚期婴儿发作型,均有发育落后,其中癫(痫)4例,c.883G>A突变患儿1例,为晚期婴儿发作型,其首发症状为双耳耳聋,精神发育迟滞.3种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头颅MRI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 明确了14例MLD患者的基因诊断,c.1178C>G与c.883G>A常为晚期婴儿发作型,c.1055A>G为迟发型,各基因型头颅MRI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通路与癫(痫)

    作者:李沁芮;秦炯;杜军保;韩颖;金红芳;赵阳;张静

    磷脂酰肌醇3-激酶(PDK)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信号通路下游主要为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其作为细胞内重要的抗凋亡、促生存的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存活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通路参与调控许多重要的细胞进程,并且与肿瘤、肥胖、2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等病理情况有关.结节性硬化复合物(TSC)1/2或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突变或环境刺激等可刺激mTOR依赖的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因此,研究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中的作用,探讨干预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生理学功能及癫(痫)相关的信息进行阐述.

  • BTBR小鼠动物模型在孤独症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蔚洪恩;胡风云

    孤独症研究所采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基于可疑突变基因构建的动物模型和基于环境影响因素构建的动物模型.近交系BTBR小鼠自身的行为学表型与孤独症的三大核心临床症状一致,表现为低的社交行为,异常的超声波发声行为,高度重复的自我理毛行为,是孤独症研究较好的动物模型.愈来愈多的研究利用BTBR小鼠动物模型进行药物靶标的筛选.现对BTBR小鼠在孤独症研究中的进展作一介绍.

  • 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发作

    作者:李婕;陈曦;杨月霞;姜兰;哈斯也提·吾买尔;王晓曦

    目的 观察经苯巴比妥(PB)治疗不能控制的难治性惊厥新生儿,在改换或添加左乙拉西坦(LEV)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4例经临床和视频脑电图(VEEG)确认的惊厥新生儿首先接受足量PB无效或未完全控制的患儿,进一步转换为LEV口服液单药或添加治疗.首剂LEV剂量30 mg/kg,持续无发作8~12h后按15 mg/(kg·次),每日2次维持给药.对首剂LEV后8h内仍有发作者追加30 mg/kg 1剂.对持续控制48~72 h后无发作的患儿试减停PB改LEV单药治疗.经二者联合用药仍不得缓解者更改为其他抗癫(痫0药物.启用PB及LEV的第1个72 h内进行心电呼吸同步监护.对全部病例于出院后1~3个月回访并再次复查VEEG.结果 1.惊厥患儿14例中8例(57.14%)于添加LEV后发作完全控制,2例(14.29%)添加后发作减少50%以上,4例(28.57%)添加后无显效而联合或改换其他止惊药物.2.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3.出院1~3个月后随访:14例中1例患儿因严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多器官衰竭死亡;另1例转LEV后24h发作控制且单药治疗2周出院,出院1个月后失访,随访期间无发作.余12例中7例随访中均再无发作,且生长发育及VEEG复查均正常;另5例于新生儿期后呈现各型难治性癫(痫)而先后改换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 LEV治疗新生儿惊厥具有快速显效与安全性高等优势.结合该药不存在PB等传统药物可能致脑内过度凋亡与认知损伤的研究证据,应更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以促进LEV尽早成为新生儿惊厥的一线抢救用药.

  • 肠紧密连接ZO1蛋白测定对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疗效的评价

    作者:胡红卫;魏来;熊晶晶;黄永坤;赵川;远孟梦;刘梅;赵亚玲;丁臻博

    目的 测定肠紧密连接ZO1蛋白,用其评价美沙拉嗪和蒙脱石散单独或联合治疗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变化,探讨UC肠黏膜屏障损伤和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蒙脱石散组、美沙拉嗪联合蒙脱石散组.适应性喂养3d予2-4-6三硝基苯磺酸液灌肠建模,建模满24h予每组大鼠相应的药物灌胃治疗.于灌胃治疗12 d时取大肠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紧密连接ZO1蛋白的表达.结果 造模24h,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的大鼠结肠组织显示建模成功.灌胃治疗12 d时,各组间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比较显示,蒙脱石散组[(0.72±0.29)分]、美沙拉嗪组[(0.95±0.38)分]、美沙拉嗪联合蒙脱石散组[(0.60±0.00)分]均低于模型组[(1.18±0.5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2,P=0.047);各组间ZO1蛋白比较显示,蒙脱石散组(0.52 ±0.28)、美沙拉嗪组(0.35±0.17)、美沙拉嗪联合蒙脱石散组(0.78±0.13)均高于模型组(0.25±0.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025,P=0.001);各组间ZO1-mRNA比较显示,蒙脱石散组[(49.53±13.32)×10-4]、美沙拉嗪组[(43.50±18.60)×10-4]、美沙拉嗪联合蒙脱石散组[(78.12±21.81) ×10-4]均高于模型组[(16.60±23.23)×1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60,P=0.000).结论 测定肠紧密连接ZO1蛋白,有助于认识UC的发病机制,从而指导治疗.以美沙拉嗪联合蒙脱石散用于UC时,肠紧密连接ZO1蛋白表达升高更为明显.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