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宫内发育迟缓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董治亚

    宫内发育迟缓的病因复杂,众多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其分子发病机制也正在进一步揭示,这些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病的宫内起源机制.现就宫内发育迟缓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变异与矮身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玉;黄慧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 R)是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IGF信号通路的受体级联效应分子.近年来,国外IGF-1R基因突变矮身材报道逐年增多,现将IGF-1R基因缺陷与矮身材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Noonan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进展

    作者:刘霞;苏喆

    Noonan综合征(NS)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特殊面容、矮身材、胸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还可有多种其他系统的损害,易被忽视.现就近年来对NS的研究历史和基因型、临床表现及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临床诊治进展进行介绍.

  • 人矮小同源盒基因在身材矮小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理玲

    儿童身材矮小是儿科内分泌常见病,现已证实人矮小同源盒基因(SHOX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是儿童Leri-Weill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及特发性身材矮小和其他具有矮小表型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SHOX基因缺陷的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早期发现SHOX基因的缺陷对矮小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异常及多态性与特发性矮小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嫔

    随着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GHRH-GH-IGF-1)轴和基因学研究的深入,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基因)的突变及其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矮小(ISS)的关系逐渐明了.GHR基因异常多发生在生长激素受体(GHR)蛋白的胞外区,可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障碍,导致GHR蛋白功能及表达部分缺失,生长激素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或部分不敏感,从而可能发生ISS; G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尤其是外显子Ex3多态性与ISS易感性有关.此外,GHR基因异常及SNP与ISS中IGF-1、生长激素结合蛋白血清水平及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深入研究ISS中GHR候选基因的筛查、蛋白功能表达及SNP分析,有利于提高ISS的遗传诊断水平,对明确ISS的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MassArray技术在苯丙酮尿症患儿家系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吕志萍;于传亭;王祥;任智江;李海燕;李芳

    目的 利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家系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孕前、产前和新生儿PKU预测与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常规检测与串联质谱相结合的方式,在烟台地区筛查到2例PKU患儿,利用MassArray技术对PKU患儿及亲属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寻找可能的致病突变位点,并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MassArray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在2个家系样本中发现4种基因突变.突变位点是c.158G>A,c.1197A >T,c.728G>A,C.442-1G >A.结论 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可快速对PKU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随着检测突变位点的增加,可为PKU的预测与基因确诊提供有效的临床参考依据.

  • 糖皮质激素致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田培超;王怀立;陈国洪;刘凯;陈铮;刘玉峰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致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5例不同原发疾病病例(过敏性紫癜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支原体肺炎、抗癫(痫)药高敏反应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各2例)在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10 mg/(kg·d)]治疗过程中出现的RPL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 本组病例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RPLS,包括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视力障碍、意识障碍、抽搐及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等及磁共振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脑缺血改变和脑水肿,经停用激素、止惊、降低血压及颅压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恢复正常.结论 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可能导致RPLS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 牙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1例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梁学军;巩纯秀;刘敏

    目的 通过对1例牙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从基因水平上明确患儿的临床诊断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牙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收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进行扩增,测序分析查找致病突变基因.结果 患儿有乳牙早脱,无佝偻病常见的生长迟缓或骨骼畸形,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降低.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存在一复合杂合突变,包括错义突变c.1162T>C(p.Y371H)和插入突变c.1532insC(p.L511Pfs* 272).患儿父亲未检出突变,患儿母亲携带有与患儿相同的插入突变.该插入突变在cDNA第1 532位插入一个碱基C导致移码,终止密码延迟出现,使得编码蛋白质出现额外的259个氨基酸,对于原本仅有524个氨基酸蛋白的折叠和螺旋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蛋白功能改变.此插入突变未见文献报道,为国际首例.结论 本研究在1例牙型低碱性磷酸酶血症患儿中发现1个复合杂合突变,是出现疾病表型的分子基础.

  •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俊英;董辉;曾宪旭;孙二亮;王军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10周时记录2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分、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分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改良Ashworth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改善情况.结果 肌张力降低效果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P=0.006);在步态改善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F=24.284,P=0.000);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价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F=0.072,P=0.790;E:F =0.000,P=0.985);在平衡功能Berg量表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700).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均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但在降低肌张力与改善步态方面周围神经缩窄术组明显好于单纯康复训练.

  • 丙戊酸钠诱导孤独症模型大鼠大脑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意义

    作者:姜志梅;郭津;王亚军;崔利军;李鑫

    目的 观察FAS/FASL在丙戊酸钠诱导孤独症模型大鼠大脑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AS/FASL凋亡系统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妊娠12.5 d腹腔内注射丙戊酸钠(VPA) 600 mg/kg孕鼠所产仔鼠为实验组,注射同等剂量9 g/L盐水的孕鼠所产仔鼠为对照组.观察并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仔鼠的生长发育、社交及非社交行为、重复刻板动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比较出生后1d、7d、14 d、28 d、56 d和90d2组大鼠脑组织FAS/FASL凋亡系统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生长发育迟缓、社交行为减少,非社交行为增多,重复刻板动作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生后1d,2组FAS/FASL表达较少,随日龄增长表达逐渐增多,在28 d时表达多,随后表达开始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日龄大鼠FAS及FASL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大鼠大脑FAS/FASL IOD值之比在出生后28 d时大,出生后90d时小;对照组大鼠大脑FAS/FAS IOD值之比在出生后14 d时大,出生后1d时小.结论 孤独症模型大鼠大脑组织经FAS/FASL凋亡途径凋亡的细胞先增多后减少,在出生28 d时凋亡达峰值.

  • 婴幼儿丛状血管瘤24例

    作者:雷红召;张巧荣;马玉春;孙斌;张伟;龚毓宾;董长宪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点、疾病进程,及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婴幼儿T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男10例,女14例;就诊年龄18 d~2岁,中位年龄为7.5个月.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临床观察及手术治疗等.随访1.2 ~5.4年,平均3.6年.随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结果 临床常见症状或体征包括暗红或紫红色边界不清的体表皮损、血小板减少、疼痛或功能受限以及多汗、多毛等.其临床进程主要有3种类型:病变完全或部分自发性消退2例(8.3%)、持续存在9例(37.5%)、合并KMP 13例(54.2%).TA发病至并发KMP平均间隔时间45.2 d(0d~4个月).KMP发病初症状或体征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瘤体(8例)、瘤体明显变厚张力增大(3例)、呼吸道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2例).13例合并KMP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者10例,术后血小板计数1~3d升至正常,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切除者3例,血小板计数术后均出现反复,但明显高于术前,多维持在60×109/L以上,经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其中2例3~6个月后瘤体逐渐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主动干预治疗主要适用于影响外观或容貌、已经或可能并发KMP或其他功能异常.对年龄较小无严重并发症的TA,早期可以随访观察,定期监测其血小板计数,以尽早发现KMP.对合并KMP的TA,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降低患儿病死率.

  •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2例

    作者:李晓华;朝鲁门其其格;王继春;付俊鲜;张晓蒙;多红英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1 deffciency syndrome,GLUT1-DS,OMIM#606777)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个别家系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大多数GLUT1-DS病例是由SLC2A1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1p34.2,由10个外显子组成.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能量供应缺乏,引起多种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产生的酮体可以进入脑组织中,代替葡萄糖供应能量,改善症状[1].现报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2例GLUT1-D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GLUT1-DS的认识.

    关键词:
  • 儿童颅内髓上皮瘤1例

    作者:孙艳玲;任思其;孙黎明

    颅内髓上皮瘤(medulloepithelioma,ME)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病理组织特点为肿瘤性神经上皮细胞呈乳头状、管状或梁状排列,类似胚胎的神经管.颅内ME累及儿童,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由于发病罕见,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预后差.Moftakhar等[1-3]报告,截至2008年报告病例仅50例左右,其中仅有4例存活5年以上.德国儿童血液肿瘤协作组(GPOH)Mtiller等[4]报告的2例长期生存病例中,1例肿瘤完全切除,1例肿瘤未完全切除,术后采用放射治疗+化疗治疗,随访6年10个月均无复发.国内文献报道5例[5-9].现报道2013年6月7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住院的1例颅内ME患儿,术后采用放疗、仅1个月肿瘤即原位复发并肺转移,化学药物治疗初期治疗显示有效.

    关键词:
  • 伴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林巍;周翾;李伟京;吴敏媛

    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突变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该基因突变在儿童少见,现报道1例伴DNMT3A基因突变的AML患儿.1 临床资料患儿,男,2岁,头皮出现1个包块6个月,质地较硬,约2.5cm×2.5 cm,表面皮温不高,局部无明显波动感,无触痛,不伴有发热、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咳嗽、腹泻、骨痛等,家长未予重视,包块无变化.

    关键词:
  •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Ⅰ型1例

    作者:陈姣;张乐萍;程翼飞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点是慢性难治性贫血,红细胞系无效造血及幼稚红细胞典型形态学改变.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肝脾大及继发血色病.根据骨髓幼稚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实验室检查特点,Heimpel和Wendt[1]将CDA分为3种经典类型(CDA-Ⅰ、Ⅱ、Ⅲ).2005年Wickramasinghe和Wood[2]增加了另外4种类型(CDAⅣ-Ⅶ).现报道1例CDA-Ⅰ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

    关键词:
  • 福建地区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瑞敏;蔡春艳;胡志坚;林祥泉;李云斐;张莹;杨晓红;袁欣

    目的 探讨福建地区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ICPP的女童566例以及来源于体检中心的健康女童54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饮食情况、行为方面、父母及家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2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母亲初潮年龄>13岁(B=-1.28,SE =0.17,Wald=59.82,OR=0.278,95%CI:0.201 ~0.384,P<0.001)、摄入有机水果(B=-1.15,SE=0.36,Wald=10.51,OR=0.316,95% CI:0.157~0.634,P=0.001)、每天运动时间(B=-0.50,SE=0.11,Wald=19.74,OR=0.609,95% CI:0.490 ~0.758,P<0.001)、普通蔬菜(B=0.24,SE=0.08,Wald=9.79,OR=1.275,95% CI:1.095 ~1.485,P=0.002)、普通家畜(B =0.31,SE =0.07,Wald=22.35,OR=1.364,95% CI:1.199 ~1.551,P<0.001)、体质量指数(B =0.47,SE=0.08,Wald=33.74,OR=1.599,95% CI:1.365 ~1.874,P<0.001)、父母月收入总和(B=0.51,SE =0.12,Wald=17.89,OR=1.671,95%CI:1.317 ~2.120,P<0.001)、自觉课业负担沉重(B=0.60,SE=0.25,Wald=5.87,OR=1.818,95% CI:1.121~2.948,P=0.015)、各种方便食品(快食面)(B=1.10,SE =0.45,Wald=5.96,OR=2.990,95% CI:1.241~7.203,P=0.015)、服用营养品(B=1.32,SE=0.30,Wald=18.93,OR=3.736,95% CI:2.063~6.765,P<0.001)、经常使用成人洗漱护肤品(B=1.67,SE=0.25,Wald =44.5,OR=5.284,95%CI:3.240~8.618,P<0.001).其中母亲初潮年龄>13岁、摄入有机水果、每天运动时间长是ICPP的保护因素,其他均为ICPP的危险因素.结论 福建地区女童ICPP相关因素众多,其发病与母亲初潮年龄、饮食行为习惯、体质量指数、家庭经济状况及学习压力相关.

  • 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6突变研究

    作者:毛新梅;刘媛;何江;李晓强;余伍忠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6突变类型及频率,为该地区PKU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宁夏73例经典型PKU患儿[PKU患儿均为宁夏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病例分布于宁夏22县(市、区);年龄15 d~13岁;男38例,女35例;回族39例,汉族34例]和100例(回族50例,汉族50例)健康新生儿的PAH基因外显子6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6种基因突变型别,分别是EX6-96A> G(6.85%)、Q232X(2.74%)、D222G(1.37%)、V2301(1.37%)、R176X(0.68%)和N223I(0.68%),基因外显子6突变检出率为13.70%,包括3种突变型别,分别是错义突变3种(50.0%)、无义突变2种(33.3%)和剪切位点突变1种(16.7%);查阅国内外文献,其中EX6-96A>G、Q232X和R176X国内早有报道,D222G、V2301为国内首次报道的PAH突变,N223I为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新PAH突变.结论 明确了宁夏地区PAH基因外显子6突变类型及频率,丰富了该地区PKU基因研究,为开展PKU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 儿童假性巴特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作者:朴玉蓉;刘敏;闫洁;吴玉筠;桑艳梅

    目的 探讨儿童假性巴特综合征(Pseudo-Bartter syndrome,PBS)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1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PBS患儿9例,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1.临床特征:本组病例共9例,其中女4例,男5例;就诊年龄4个月~8岁8个月.引起PBS的原因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7/9例)为多见.6例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治疗原发病过程中发现低钾血症.2.实验室检查:均存在低钾低氯血症、不同程度的代谢性碱中毒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升高.3.治疗:在病因控制治疗、补钾对症治疗或吲哚美辛治疗[1 mg/(kg·d),分3次口服]后,患儿均达到临床好转且血电解质均恢复正常.在停补钾对症治疗后,血电解质仍正常,随访期限5~7d.结论 1.在中国儿童中,引起PBS常见的原因以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呕吐、腹泻等为多见.2.儿童PBS除了病因相关的临床表现外,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常于实验室检查中偶然发现低钾血症.3.儿童PBS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低钾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其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水平均明显升高.4.儿童PBS经祛除病因及补钾对症治疗,通常2~4d电解质恢复正常.

  • 贵州省17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刘维亮;李芳;何志旭;蒋红雨;艾戎

    目的 探讨中国贵州省17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患者及其部分母亲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C6PD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处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型多样,如表现为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性溶血及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等.3例患者有伴发病,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新生儿肛门膜状狭窄.基因分析显示G1376T、G1388A及A95G是常见的3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G1376T、G1388A及A95G占总突变的发生率为82.4%.2例患者仅有c.1311C>T,IVS11 nt93T>C变异.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1例贵州省榕江县患者有一新的c.G1388A,IVS10-10 T>G基因复合变异.1例贵州省贵阳市患者母亲为c.1376 G >T,1311C >T,IVS11 nt93 T>C基因复合变异携带者.结论 G6PD缺乏症具有一个广泛的临床异质性.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G6PD缺乏症患者中存在一新的G6PD基因复合变异单倍型c.G1388A,IVS10-10 T>G,丰富了G6PD基因多态谱.贵州省患者可能存在G6PD基因复合变异单倍型c.1376 G>T,1311C>T,IVS11 nt 93 T>C.

  • 新生儿先天畸形396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及其表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红英;李海波;何亚香;杨乃超;邵雪君;薛永权

    目的 研究新生儿畸形的主要染色体核型及其临床表型.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96例先天畸形新生儿按常规方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并进行核型分析;对各型核型异常患儿的临床表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新生儿396例中检出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159例,异常率为40.2%,其中国内外首次报道3例.2.异常核型中以21-三体(唐氏综合征)为常见,共130例,占81.8%,其中119例为标准型,10例合并涉及D组或G组的罗伯逊易位,1例伴有性染色体异常.3.其他常见异常核型依次为del(5) (p12-14)4例、18-三体4例、45,XO 4例、inv(9) (p11q12-21)4例、X-三体1例、Rob(13;14)1例、8-三体1例、del(18) (q22)1例等.4.染色体病的临床表型有特殊面容147例(92.5%)、先天性心脏病97例(61.0%)、低出生体质量72例(45.3%)、先天性肛门闭锁13例(8.1%)、多发性畸形11例(6.8%)、肠畸形10例(6.2%)、外生殖器异常9例(5.7%)、猫叫样哭声4例(2.5%)、四肢水肿4例(2.5%)、指趾异常6例(3.6%)、先天性脑发育不良6例(3.6%)、颈蹼5例(3.1%)和唇腭裂3例(1.8%)等.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质量、多发性畸形是新生儿染色体病的主要临床体征.

  • 叶酸代谢障碍神经管畸形动物模型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

    作者:石英飞;王秀伟;郭金;官臻;徐琳;王建华;钟儒刚

    目的 检测甲氨蝶呤(MTX)诱导叶酸代谢障碍神经管畸形(NTDs)小鼠胚胎神经组织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探讨叶酸代谢障碍与NTDs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MTX诱导的叶酸代谢障碍NTDs C57BL/6J小鼠模型,于孕第7.5天采用MTX干预,收集孕鼠血清及NTDs小鼠胚胎神经组织;用NimbleGen高分辨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芯片对NTDs小鼠胚胎神经组织进行全基因组CNVs分析,反转录(RT)-PCR验证新发现的CNVs;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与酶学方法检测孕鼠血清中叶酸与其相关代谢产物水平及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活性.结果 array-CGH分析发现,NTD小鼠胚胎神经组织全基因组存在3个高可信度CNVs,分别位于XqE3、XqA1.1-qA2和XqA1.1染色体,RT-PCR验证了这3个CNVs的存在.与对照组相比,MTX干预后,NTDs孕鼠血清中5-甲基四氢叶酸、5-甲酰四氢叶酸、S-腺苷甲硫氨酸水平及DHFR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X诱导的NTDs小鼠胚胎神经组织中存在明显的CNVs,叶酸代谢紊乱可通过CNVs导致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障碍.

  • 新生儿期慢性肉芽肿病6例临床特点及CYBB基因分析

    作者:杨子馨;王亚娟;王帆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CG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表型,为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再次感染以及改善患儿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例新生儿期CGD,总结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及基因表型特点.结果 6例患儿均为男性,平均起病日龄为出生后19 d.首发症状:6例发热、咳嗽,3例皮疹.6例呼吸爆发试验阳性.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患儿均存在CYBB基因突变,其中氨基酸突变4例,剪切点消失1例,移码突变1例.6例患儿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5例完善免疫球蛋白系列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儿均予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患儿好转出院.对6例患儿进行电话随访1年,5例遵医嘱预防用药的患儿均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1例患儿未遵嘱预防用药,于出生后5个月因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 新生儿期有发热、咳嗽表现,肺部胸片及CT可见真菌感染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典型大小不等弥散性结节状、大片状高密度影,应高度重视CGD可能.对于诊断为新生儿CGD的患儿,应规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以改善患儿预后.

  • 肠内营养粉剂(AA-PKU1)对0~1岁苯丙酮尿症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周雪莲;赵正言;沈明;邹卉;江剑辉;顾强;顾学范;陆健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粉剂(AA-PKU1)对0~1岁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开放、自身前后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9例0~4个月PKU患儿进行评估,评估基线、治疗8周及32周后患儿血苯丙氨酸(PHE)水平、发育商测定(Gesell法)、身高、体质量、头围、营养学指标以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脱落病例3例,36例进入符合方案集进行有效性统计分析,39例进入安全性统计分析;治疗32周后脱落病例5例,34例进入符合方案集进行有效性统计分析,39例进入安全性统计分析.治疗8周和32周时患儿血PHE平均水平分别为196.0 μmol/L、191.1 μmol/L,与基线水平(649.5μmol/L)比较,患儿血PHE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血PHE水平控制在360 μmol/L以内的控制率分别为88.89%、88.24%;治疗8周和32周时发育商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和32周时的身高、体质量、头围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1);治疗32周时的血浆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例次14次,发生例数10例,均为轻中度胃肠道反应如腹泻、呕吐,可自行缓解或对症处理后缓解和消失.结论 AA-PKU1能有效控制0~1岁患儿的血PHE水平在360 μmol/L以内,通过有效控制患儿血PHE水平,可避免患儿发育商水平进一步下降;AA-PKU1能满足0~1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并能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及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临床应用安全、耐受性好.

  •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血清内脂素、促酰化蛋白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瑞珍;卢慧玲;马新瑜;康世秀;姚辉;陈寿康;杨禄红;秦原

    目的 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和促酰化蛋白(ASP)与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发病的关系及其对肥胖症防治的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共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龄7~15岁.其中单纯性肥胖儿童40例;超重儿童22例;健康对照儿童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visfatin、ASP水平.结果 1.肥胖组血清visfatin与健康对照组和超重组相比,分别增加了49.80%(P<0.05)、35.88% (P <0.05).肥胖组血清ASP与健康对照组和超重组相比,分别增加了7.34% (P <0.01)和5.57%(P<0.05).超重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visfatin及A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BMI、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相关性分析:血清visfatin与BMI、三酰甘油均呈正相关(r =0.218,P<0.05;r =0.500,P<0.01).血清ASP与BMI、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呈正相关(r=0.268,P<0.05;r =0.250,P<0.05;r =0.427,P<0.01).结论 Visfatin和ASP与肥胖关系密切,均参与肥胖儿童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检测血清visfatin和ASP水平将有助于判断儿童肥胖症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评价肥胖儿童未来发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

  • 基因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甲基丙二酸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珺;李尔珍;王立文;杨圣海;胡涛;王志龙;周巧

    目的 探讨新一代基因测序平台(HiSeq2000)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采集已经临床确诊的9例MMA患儿外周血并提取DNA,将设计好的基因捕获探针与患儿DNA文库混合,然后利用基因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有机酸代谢相关的48个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2.获得原始数据,去除接头和过滤低质量数据,对数据进行SNP、InDel等分析,并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对异常位点进行测序验证.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尿液标本的有机酸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1.突变基因:7例存在MMACHC基因突变,7例患儿中共检测出7种突变,包括c.482G>A、c.567_568insT、c.609G>A、c.440_ 441del、c.80A>G、c.315C>G、c.90G>A,其中c.440_441 del为未见报道突变;1例存在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基因突变,均为内含子异常,分别是c.754-1G>C、c.1677-1G>A,其中c.754-1G>C为未见报道突变;1例未检测到突变.2.临床症状:9例患儿均存在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伴抽搐3例,反复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头痛及面瘫、反复性溶血各1例.脑电图异常9例,头颅磁共振异常8例,尿液中甲基丙二酸水平均升高(273.4 ~146 022.8倍),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8例(27.13~ 396.84 μmol/L,正常<20 μmol/L).3.Sanger测序验证:均符合新一代测序平台结果,无假阳性存在.结论 1.进一步证明c.609G>A突变位点为中国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的热点突变位点.MMA基因突变类型较多,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2.推测MMACHC基因c.440_441 del突变及MUT基因c.754-1G>C突变为新发突变.3.基因捕获联合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一次性捕获突变基因数量大,获取疾病的遗传信息量广,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效等特点,适合于MMA患儿检测,也可为其他儿科临床常见遗传性疾病的检测提供参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