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川崎病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于宪一

    川崎病(kawasak disease,KD)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并成为成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因素.KD病因不明,有报告在冠状动脉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急性期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处于高水平,提示KD属免疫损伤.目前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关键词: 川崎病 治疗 进展
  •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钱永如

    心肌病是指以原发于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以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急或慢性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病理改变有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等改变.

  • 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紧急救治

    作者:杜军保;张清友

    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VMC)是指病毒感染心肌后,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损伤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和间质炎性细胞及纤维素渗出的过程.也可引起心内膜、心包及其他脏器炎性变.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科常见病症,且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急性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和结局差异甚大.多数普通型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危重病例,起病急骤,呈暴发性,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和严重心律失常,后者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发作,预后严重.本文就目前小儿暴发性心肌炎救治作一论述.

    关键词: 心肌炎 诊断 治疗
  • 小儿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作者:张乾忠

    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发现率和就诊率日渐增多,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部分心律失常属急重症,需紧急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严重心律失常是指那些可导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心排血量骤减甚至出现循环中断,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晕厥或猝死的一类心律失常.它包括致命性心律失常、很危险的心律失常和有潜在危险需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提高对严重心律失常认识,并给予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已成为小儿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就儿科临床上几种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加以讨论.

  • 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作者:桂永浩;奚立

    全球罹患高血压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球人口12%.高血压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率正不断上升.美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儿童中高血压发病率为3%,我国首都儿科研究所曾进行城市儿童高血压调查与美国数据基本相同.资料表明,儿童高血压与成人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认识并预防儿童高血压对防治成人高血压很重要.

  • 热休克蛋白70在人白血病细胞HL-60中表达研究

    作者:衣京梅;倪志立;张晓飞;谢超;唐锁勤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人白血病细胞的表达.方法人白血病细胞HL-60经42℃休克2 h,分别于休克后4、8、12、16、24、48 h收集细胞爬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 70在细胞中表达;为明确热休克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表达量变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量分析细胞休克前及休克后12 h HSP 70表达;应用DNA倍体检测分析HSP 70表达与细胞周期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热休克后白血病细胞中HSP 70表达明显增加,以12 h达高峰;DNA倍体分析在整个细胞周期HSP 70均有表达,G1期与G2期表达量基本一致.与休克前相比,经热休克处理人白血病细胞HL-60中HSP70表达明显增高;HSP 70表达与细胞周期并无明显关系.结论初步了解白细病细胞HSP 70表达规律,为今后进行HSP 70抗原肽提取和纯化及抗癌免疫研究奠定基础.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17、-10、-4 及干扰素-γ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谱;何韶衡;陈穗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白介素(IL)-17、IL-10、IL-4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SP患儿21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其血浆IL-17、IL-10、IL-4、IFN-γ水平.结果 1.HSP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浆IL-17均明显下降(P<0.01,<0.05),急性期及缓解期比较无显著差异.2.HSP患儿急性期血浆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及缓解期间无差异.3.HSP患儿血浆IFN-γ无明显改变(P>0.05).4.HSP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浆IL-4略升高,但无差异(P>0.05).5.HSP患儿急性期血浆中IL-17、IL-10、IL-4、IFN-γ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HSP患儿血浆中存在T细胞因子分泌紊乱,且这种紊乱可能是HSP患儿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T细胞因子在HSP全身血管炎发生、发展中起作用.IL-10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学龄前儿童氯胺酮麻醉深度监测的量化研究

    作者:刘荣国;类维富;于金贵;杜俊章;应诗达

    目的比较学龄前儿童氯胺酮(KTM)麻醉的数量化脑电图和心率变异各指标值差异并将其量化.方法选择学龄前小儿74例,分成A组(4~5岁)、B组(5~6岁)、C组(6~7岁),均肌注KTM5 mg/kg,记录各指标变化,体动时静注KTM 1mg/kg加深麻醉.结果麻醉前A组双频谱指数(BIS)小,而低频/高频(LF/HF)、心率变异指数(HRVI)大(P<0.05).肌注KTM后95%边缘频率下降,其他指标先升高后下降.3组中A组BIS小,C组LF/HF大(P<0.05).切皮前C组BIS较A、B组小(P<0.05).A、B组BIS<42时,C组BIS<33时,切皮体动发生率<20%.切皮时无体动者BIS,A、B组较C组大(P<0.05).切皮后C组BIS、LF/HF增大较A、B组明显.术中LF/HF>10时,体动反应达80%;HRVI<30时,无体动反应.结论 BIS、HRVI、LF/HF可量化,联合使用可监测KTM麻醉深度.

  • 儿童白塞病17例

    作者:胡艳;幺远;马嵩春

    目的探讨儿童白塞病(B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2月确诊为BD17例 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BD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有增高趋势,临床特点与成人相似.黏膜及皮肤损害为常见表现,反复口腔溃疡为首发表现.治疗多采用肾上腺素与免疫抑制剂.结论儿童BD对男女影响相等,实验室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对病史较长又涉及多系统损害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

    关键词: 白塞病 儿童 诊断 治疗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对过敏性紫癜的影响

    作者:张慧玉;徐虹;沈茜;杨毅;曹凌峰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HSP患儿,其中无肾脏损害32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38例.HSPN中单纯性血尿15例,蛋白尿23例.健康对照儿童10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型.结果1.HSP患儿与健康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比较无差异(P>0.05);2.非肾脏损害患儿32例与伴单纯性血尿HSPN患儿15例ACE基因型分布比较亦无差异(P>0.05);但与23例伴蛋白尿HSPN患儿ACE基因型分布比较,缺失型(DD),型者发生蛋白尿频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HSPN蛋白尿发生与ACE基因多态性相关,DD型者发生蛋白尿机会明显增多.

  • 血清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并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双又;胡群;郭艺杰;张柳清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SF)在并感染的缺铁性贫血(IDA)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感染性疾病IDA患儿SF,其中38例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缺乏患儿为A组[Hb(62.9±21.3)g/L],22例未做骨穿检查患儿为B组[Hb(83.3±16.4)g/L];同时检测20例患同类感染性疾病Hb正常患儿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SF为(170±150)μg/L,A组和B组分别为(40±32)μg/L、(53±37)μg/L,A、B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在有骨髓铁染色作为金标准A组中,若分别以SF<14μg/L、<60μg/L、<100μg/L作为诊断界点,诊断缺铁敏感度分别为15.8%、73.7%、92.1%,约登指数分别为0.26、0.52、0.57,以SF<100μg/L为诊断界值准确性好;在B组中若以同样几个界点作为判断缺铁标准,其敏感度分别为18.2%、63.6%、95.5%,约登指数为0.18、0.43、0.61,与A组相似.结论在并感染性疾病的贫血患儿中,建议可将SF<100μg/L作为判断IDA的依据.

  • 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原学分析及防治

    作者:周洁;孙静;屈王蕾;陈小剑

    目的了解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因及病原体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外阴阴道炎患儿345例,年龄18 d~12岁,取阴道分泌物常规涂片行清洁度检查,并找念珠菌、滴虫及线索细胞,革兰染色找淋球菌,行普通细菌培养及淋球菌、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衣原体(CT)培养.结果检出病原体109例(31.6%),其中特异性病原体70例(20.3%),普通病原体32例(9.3%).特异性病原体中以加德纳菌检出率高,普通病原体以肠道杆菌检出率高.结论幼女外阴阴道炎以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为主,特异性感染中以细菌性阴道病常见.对症处理是有效的方法,抗感染治疗应针对病原菌进行.

  • 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义清;周水珍;孙道开

    目的探讨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临床诊断与病因.方法对15例粪便及血标本送检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诊断为VA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VAPP皆为服疫苗者VAPP,男性发病较高占73.3%,发病年龄<6个月,2~3个月发病较多为66.7%,首次服疫苗后发病占86.7%;接触者VAPP<1岁发病多见.服疫苗者VAPP与脊髓灰质炎疫苗Ⅲ型病毒感染有关,接触者VAPP多由Ⅱ型疫苗株病毒引起.结论 VAPP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严重的异常反应.

  • 早期血液滤过对内毒素血症猪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组织转录水平影响

    作者:李弢;吴燕祥;陶京;杨智勇

    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滤过(HF)对内毒素血症家猪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组织转录水平影响.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家猪内毒素血症模型,随机分为HF治疗组(HF组,n=8,加用高容量、零平衡HF)和非HF治疗组(NHF组,n=8).ELISA法检测建模前后各时点血浆TNF-α、IL-1β水平.采用RT-PCR检测两种因子在胰、肝、肺组织转录水平.结果与NHF组相比,HF组血浆TNF-α和IL-1β均低50%以上,HF结束时HF组与NHF组分别为(387±114)ng/Lvs(928±267)ng/L和(312±121)ng/Lvs(779±174)ng/L,P均<0.01;HF组在胰、肝、肺组织转录水平较NHF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早期HF能降低内毒素血症家猪血浆TNF-α、IL-1β和组织转录水平.

  • 西咪替丁治疗多发性口腔溃疡105例

    作者:张建中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治疗小儿多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肌肉注射西咪替丁,对照组采用局部涂抹收敛剂、抗生素软膏维生素B2.结果西咪替丁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24~36 h,对照组愈合时间为60~84 h,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84P<0.05).结论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急发性口腔溃疗疗效显著,疗程短.

  • 氨溴索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作者:刘杰

    目的观察氨溴索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采用抗病毒、吸氧、平喘及对症治疗,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氨溴索治疗15mg,2次/d,连用5~7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5.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氨溴索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安全、有效.

  • 葡萄糖酸锌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万颂国;陈胜强

    目的观察锌剂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予5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补锌组),70mg/d(元素锌10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45例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补锌组发病次数从(7.1±1.3)次/年减少至(3.1±1.2)次/年(P<0.01),与对照组(7.1±1.4)次/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补锌组每次患病天数为(7.1±1.3)d,短于对照组(7.9±2.1)d(P<0.05).结论补充锌剂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疗效.

  • 吸入性损伤21例

    作者:张中原

    目的探讨儿童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将儿童吸入性损伤21例分为轻、中、重3组,并行气管切开10例,进行氧疗、气管内湿化、雾化吸入,吸痰及抗休克治疗,注意及时封闭创面.结果 15例临床治愈,3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和预防性气管切开是提高儿童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

    作者:李凤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方法将6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对照组(西医治疗)30例.观察体温、关节功能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5%,对照组为5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15.259 P<0.01).关节功能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640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为11.11%,对照组为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7.436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

  • 婴幼儿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58例

    作者:杨存明;宋建刚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5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各系统表现均于2~3 d减轻或消失;治愈38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12例.结论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重症肺炎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原发病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需及时作血钠测定,作到及时诊断及治疗.

  • 新生大鼠脑发育与早期行为发育关系初探

    作者:邹伟;王凯;湛垚垚

    目的探讨新生SD大鼠脑发育与早期行为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1、11、21日龄幼鼠,观察其自发运动,抑制性回避反应和生后精神行为发育情况,测定脑重和各脑区锌元素含量分布.结果新生SD大鼠脑发育与早期行为发育呈正相关,新生期海马和小脑锌含量高.结论新生期海马和小脑高锌含量为日后的行为发育提供有利保障.

  • 铜诱导胚鼠神经元相关基因表达谱初探

    作者:陈敏怡;陆江琴;潘骏;刘晓青

    目的探讨铜诱导胎鼠皮质神经元相关基因表达谱.方法无血清培养胚鼠皮层神经元;收集12 h经铜诱导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元,提取mRNA,利用RT-PCR和cDNA微阵列技术及扫描芯片(7084条鼠基因芯片)荧光信号图像,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cDNA微阵列基因表达差异图谱和软件平行分析信息得到7084个基因杂交中比值≥2.0与≤0.5有39条,占0.54%,其中显示增强30个,减弱9个.差异表达39条基因进行测序后经BLAST鼠基因数据库比对,得到已知基因18条,包括氨基酸蛋白酶类、含脂蛋白类、信号肽酶类、前脑啡肽和癌相关蛋白等.结论通过cDNA微阵列技术捕获铜诱导胚鼠原代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图谱分析,推测表达差异的基因可能与神经系统铜转运有关.

  • 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

    作者:朱卫华;历玉光;黄先玫;蒋国平;解春红;章毅英

    目的观察和应用蘑菇伞双盘闭合器(Amplatzer)关闭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继发孔房缺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5.58±4.83)岁;体质量(19.12±16.80)kg.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房缺位置,并测量其直径和房间隔直径确定介入治疗适应证.术中在血管造影机、超声或测量板帮助下用Amplatzer测量球囊导管测量房缺的大伸展径,根据所测得的大伸展径选择比房缺大1~2mm腰部直径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即刻,d2、3、6个月,1、2年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结果 40例房缺全部关闭成功.球囊导管测量的房缺较经胸超声测量大,本文球囊导管测量房缺直径(17.15±4.45)mm,所用封堵器(20.50±4.32)mm.术中、术后即刻和随访均未发现残余分流、闭合器脱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双盘闭合器治疗房缺疗效肯定,操作容易,效果与体外循环术相仿,且安全性更高,介入治疗前谨慎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大小合适Amplatzer封堵器、规范操作及预防并发症是成功的关键.

  • 肝活检病理检查在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益平;汪洪姣;徐志伟;卢朝升;陈一华;张桂莲;方周溪

    目的探讨肝活检及病理检查在小儿肝脏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可调式MAG-GNUMTM活检枪对30例小儿不同病因的肝病进行肝活检,肝组织进行光镜与电镜检查,慢性乙肝23例进行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肝活检成功率100%.6.67%有术后穿刺部位疼痛,无其他并发症.慢性乙肝23例,病理分级G111例(47.8%),G29例(39.1%),G33例(13.0%).纤维化程度分期S010例(43.5%),S1 8例(34.8%),S23例(13.0%)、S3、S4各1例(4.35%).电镜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能早期发现,对肝糖原累积症、EB病毒感染有特异性发现.结论 MAGGNUMTM活检枪在儿童应用安全、成功率高.小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与纤维化程度低炎症分度以G1、G2多见,纤维化分期为S0、S1为主,光镜与电镜结合检查在小儿肝脏疾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

    作者:马国栋;刘钧澄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3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5例FNH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5例甲胎蛋白(AFP)均为阴性,无肝炎病毒感染依据,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而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但确诊十分困难;对于无症状确诊病例,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有症状、生长迅速或诊断不明确者应积极手术.

  •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1例

    作者:冯静;狄薇;周建国;徐秀琴

    患儿,女,3岁,因发热3d,咳嗽、皮疹12h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9.6℃,脉搏140次/min,呼吸30次/min.神清,痛苦面容,全身皮肤可见密集的对称分布、境界清楚、鲜红0.5~1.0cm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和2~20mm疱疹,疱液微浑,尤以颜面、颈部和躯干居多.双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干燥,口腔黏膜光滑.

  • 柴胡注射液致急性肾衰竭1例

    作者:赵军海;孙爱军;刘欣

    患儿,女,11岁,因发热5d,昏迷1d入院.5 d前出现发热,体温38.5℃,村医予肌注安痛定、柴胡各1.5ml/d,连续3 d,发热控制.患儿食欲较差,予生理盐水500ml、柴胡14 ml静滴,输约250ml时,患儿面部、手足部出现出血点,未作处理,约2 h后出现疼痛、烦躁、软瘫、二便失禁,急送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休克.

  • 鱼腥草注射液静滴致过敏反应5例

    作者:林雅芬

    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单用或合用鱼腥草静滴治疗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等患儿500例,其中5例出现过敏反应.男1例,女4例;年龄18个月~12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荨麻疹史各1例.鱼腥草注射液20~30ml加入10%葡萄糖10ml静滴,出现过敏反应.

  • 歪嘴哭综合征1例

    作者:王丽;唐建红

    患儿,女,17 h,因出生时窒息,复苏后呼吸不畅、不吃、不哭17 h入院.系第1胎,第1产,孕42周,出生前20min出现胎心减慢,行会阴侧切、产钳助产出生,1min阿氏评分2分,抢救后5min评分7分,10min评分9分.查体:体温35.2℃,脉搏108次/min,呼吸67次/min,体质量3kg.反应差,弹足底有痛苦表情,哭声嘶哑,哭时左口角不能下拉,呈歪嘴哭脸,舌系带过短,颈短有颈蹼,双肺闻及大量痰鸣音、湿性哕音,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SMⅢ/6级,粗糙,传导广泛,腹软,四肢肌张力高,原始反射未引出.

  • 利司培酮、氯氮平对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0、-18水平的影响

    作者:吕路线;郭素芹;陈娓;李强;成军;张红亚;师天员;石玉中

    目的了解氯氮平、利司培酮对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0、18(IL-2、10、18)影响,探讨细胞因子与其之间关系.方法对少年精神分裂症41例予氯氮平或利司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周末、6个月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2、10、18浓度,同期选择22名健康少年作对照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儿治疗前IL-2、10、18均显著高于对照纽(P<0.05,0.01).2)利司培酮和氯氮平组4、8周末、6月末IL-2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氯氮平组8周末、6个月末IL-10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3)治疗前IL-18与阳性症状积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453,0.365 P<0.01、0.05),IL-10与一般病理积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1,0.346 P<0.01、0.05),4周末IL-2与阳性症状、IL-10与一般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317,0.349 P均<0.05),6个月未IL-2与一般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322 P<0.05).4)8周末IL-10变化率与阴性症状变化率呈正相关(r=0.340 P<0.05),6个月末IL-2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变化率和总分变化率、IL-10变化率与阴性症状变化率呈正相关(r=0.331,0.435,0.420 P<0.05,0.01,0.01).结论氯氮平和利司培酮有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血清细胞因子参与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

  • 环孢素A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作者:符莹

    目的探讨环孢素A在儿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难治性ITP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8例),治疗组应用环孢素A,对照组应用长春新碱.结果治疗组良效8例(53.3%),显效4例(26.7%),无效3例(20%).对照组良效2例(11.1%),显效3例(16.7%),无效13例(72.2%).结论环孢素A在儿童难治性ITP的疗效优于长春新碱等其他免疫抑制剂.

  • 托吡酯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重症癫癎

    作者:郭异珍;郑光荣;姚丹

    目的 评价托吡酯(TPM)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重症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重症癫癎婴幼儿(年龄4~19个月)采用TPM联合用药治疗.TPM应用是根据发作形式和频率在原来一个或多个抗癫癎药物的基础上进行联合用药治疗.结果TPM的起始剂量0.5~1.0mg/(kg·d),加量1次1~2周,剂量为0.5~1.0mg/(kg·d),目标剂量为4~10mg/(kg·d).TPM治疗时间平均为6.2个月,总有效率75%,无效率25%,完全控制为50%.临床观察局灶性发作疗效明显优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TPM不良反应较轻,仅3例出现睡眠减少、发热及语言减少、发热及语言减少.结论TPM联合用药治疗婴儿重症癫癎有效率较高,是一种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托吡酯 儿童 癫癎
  • 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作者:陈世英

    目的探讨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儿童精神分裂症36例分为联用组18例,使用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单用组18例,单独使用利司培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BPRS总分治疗末均显著下降,两组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联用组不良反应较单用组少.结论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

  • 两种预测遗传终身高度方法的比较

    作者:江静;傅曼芬;邱定众;陆爱华;王伟;王德芬

    目的比较两种预测遗传终身高度的方法在中国上海青年的正确性.方法中国上海青年,男>20岁(n=160),女>18岁(n=160).以中国上海青年的终身高和他们双亲的平均身高对FPH(the Final Heightfor Parental Height)和CMH(the Corrected Midparental Height)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上海和瑞典的研究人群的身材是不同的(P<0.001).中国上海人比相对应的瑞典人都矮.瑞典人的父母分别比中国上海人的父母高7cm和6cm.瑞典人的男女青年的终身高比中国上海人男女青年都高5cm.这两组人群位于人类发展趋势的不同阶段.中国上海二代人身高男女分别增加3.5cm和2.2cm,而瑞典人仅增加0.7和1.0cm.FPH方法的平均剩余终身高接近于0(0.04cm,P=0.85),而CMH方法的平均剩余终身高明显的高于期望值0(2.87cm,P<0.00).中国上海青年的实际终身高平均值和FPH靶身高的平均值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男P=0.58,女P=0.74).而CMH方法则实际终身高高于靶身高(男3.1cm,女2.6cm),并且两者有高度显著差异(P<0.001).结论 FPH公式优于CMH方法.

  • 儿童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遗传特征

    作者:王红梅;邹丽萍

    新近对儿童缺血性中风进行广泛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因子vLeiden、凝血酶原20210A等均是年长儿童动脉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发病因素,了解这些高危因素的遗传学特征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治疗.

  • 右雷佐生对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蒋莎义;孙迎红;李学琴;马沛然

    右雷佐生作为抗蒽环类心肌损害的保护剂,已成为研究热点.右雷佐生对蒽环类药物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在许多动物实验及成人临床得到证实.有研究证实右雷佐生不但不干扰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效应,而且有协同作用.现就右雷佐生对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探讨右雷佐生对幼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提供参考.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柴立民;吴志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遗传性疾病,该病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预后较差,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药物治疗的进展及对策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前景作一回顾,希望对研究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 硫化氢对低氧大鼠肺动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石瑛;杜军保;张春雨;唐朝枢

    目的研究硫化氢(H2S)对低氧大鼠肺动脉胶原重构的调节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NaHS组各6只.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浆H2S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动脉Ⅰ型胶原表达,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肺动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结果与低氧组比较,低氧+NaHS组大鼠血浆H2S含量显著增高,肺动脉Ⅰ型胶原及TIMP-1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血浆H2S含量与肺动脉TIMP-1mRNA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H2S可能通过减少TIMP-1合成从而增加低氧大鼠中、小型肺动脉的胶原降解,进而改善低氧大鼠肺动脉胶原重构.

  • 血浆促酰化蛋白、脂联素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温宇;王宏伟;施虹;胡秀芬;程佩萱;魏俊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血浆促酰化蛋白(ASP)、脂联素(ADPN)、血脂与急相反应蛋白变化关系,探索KD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和判断冠脉损伤(CAL)的依据.方法将研究对象分KD急性期组、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每组20例.ELISA方法检测血浆ASP、ADPN浓度,比浊法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1.KD急性期血浆ASP水平明显高于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0.001),而血浆ADPN水平KD组与发热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2.KD急性期血浆HDL-C、HDL3-C、apoAⅠ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0.000,0.015);apoAⅠ与ASP呈负相关(r=-0.408 P=0.05);其他血脂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KD急性期有冠状动脉扩张组血浆ASP浓度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扩张组(P=0.003),而ADPN和血脂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D急性期存在明显脂质代谢紊乱,ASP可作为KD早期诊断和判断CAL的敏感性实验室指标.

  • 18氟-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对心电图呈坏死型患儿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永红;林景辉;霍勇;刘雪芹;李小梅;杜军保;李万镇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对心电图呈坏死型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例心电图呈坏死型患儿应用SPECT/PET进行心肌灌注(99Tc-MIBI法)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检查.结果例1~3(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示大部分心肌存活.例4、5(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示心肌坏死型)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示浅淡缺损区,除极小部分放射充填外均未见放射性充填(非存活心肌-坏死或瘢痕形成).结论 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检测对判断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及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灵芝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云;陈宝芳;麦根荣;李涛

    目的探讨灵芝对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表达的影响,观察灵芝对VM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VM动物模型:雄性Balb/c小鼠腹腔内接种0.5ml柯萨奇病毒B组(CVB3)病毒液,感染后d10处死.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光镜、电镜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及凋亡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不同时期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小鼠比较,实验组鼠心肌病变积分、细胞凋亡数及Fas、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未治疗组比较,灵芝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下降.结论灵芝可通过下调Fas、FasL蛋白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而保护心肌.

  • 腹臂导联对房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作者:张强;杨丽红;乔鹏;杨丽君;李中建;冯海新

    目的探讨腹臂导联对房性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对心律失常、心房波低小70例患儿,借助FECD-D型胎儿心电图机进行检测,正极置于患儿脐上或脐下,负极置于左臂或右臂,接地电极置于肢导联任意部位,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70例中腹臂导联均显示高大心房波,振幅为(7.92±3.35)mm,常规心电图心房波振幅为(0.98±0.29)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臂导联检测作为一种分析房性心律失常新方法,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

  •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0例

    作者:王俊伏

    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感染性心内膜炎28例

    作者:陈兆鸿;刘特长

    目的总结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经验,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2002年住院28例IE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心脏杂音多变、心力衰竭、贫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为主.血培养阳性9例(32.1%).发现心内赘生物22例(78.6%).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后均治愈.治愈20例(71.4%),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无基础心脏病感染发热患儿发现心脏杂音,均应及时做连续规范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IE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心内赘生物不消失或出现顽固性、进行性心衰时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对改善这类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 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作者:庞玉生;何伟生;韦丹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及胰高血糖素(Glu)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CHF患儿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0.5~7.8岁.其中心功能Ⅰ级15例,心功能Ⅱ~Ⅳ级25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浆VIP和Glu水平,以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CHF健康体检者23例为正常对照.结果CHF患儿血浆VIP明显高于正常组[(43.22±5.48)ng/Lvs(32.24±4.46)ng/L P<0.05];CHF患儿血浆Glu亦明显高于正常组[(298.23±123.43)ng/Lvs(224.67±89.44)ng/L P<0.05].应用洋地黄治疗,心功能控制后血浆VI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4.78±5.43)ng/Lvs(43.22±5.48)ng/L P<0.05],Glu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36.22±98.57)ng/Lvs(298.23±123.43)ng/L P<0.05].结论CHF患儿血浆VIP、Glu水平明显升高,VIP、Glu参与CHF的病理生理过程.

  •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杜九中;于小华;吕建华;邓晖;李双杰;赵刚;张新刚;王时俊;陈瑞珍;杨英珍

    目的研究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Balb/c小鼠感染和未感染CVB3m(Nancy株)病毒后心肌组织中d3、d7、d15、d30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表达.结果小鼠感染CVB3m病毒后心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均较正常增高且以d3表达高,d7次之,d15、d30依次降低.d3、d7、d15与正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增高与心肌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结论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在Balb/c小鼠CVB3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 肺炎心衰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黄磊;马沛然;刘同菊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肺炎心衰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肺炎心衰(A组)、肺炎心衰(B组)、一般肺炎(C组)、健康儿童(D组)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cTnI含量,采用美国EncoreT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含量,并分析两者间关系.结果A、B组cTnI、CK-MB含量显著高于C、D组(P均<0.05);A与B组,C与D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cTnI升高率高于CK-MB;cTnI与CK-MB呈显著正相关(r=0.734 P<0.01).结论重症肺炎存在心肌损害,对于重症肺炎检测cTnI能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发生,从而早期治疗,预防心衰发生.

  • 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

    作者:李强

    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AML-M0)是小儿AML的一个少见类型,临床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该病化疗效果差,预后不良.近年来有关本病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与血清学抗体联合检测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作者:林希;吴斌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与传统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儿童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无症状儿童480例行Hp血清学抗体检测.对Hp血清学阳性儿童再行粪便Hp-SA检测.以HpSA阳性作为Hp现症感染诊断标准;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阴性作为未感染的诊断标准.以Hp现症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未感染儿童作为对照组,探讨儿童Hp感染危险因素.结果血清抗Hp抗体阳性率为35.8%(172/480).HpSA阳性率即Hp现症感染率为13.3%(64/480).儿童Hp感染呈家庭内聚集及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结论 HpSA原与血清学检测两种非侵入性方法相结合简便、易行、费用相对低廉、准确性较高,适合在儿童中开展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与血浆促胃液素、胃动素的关系

    作者:周雪莲;欧弼悠;章许平;黄晓磊;陈洁;俞锡林;徐亚萍

    目的了解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血浆促胃液素、胃动素的相关性,探讨儿童GERD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0例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患儿作24 h食管动态pH监测的同时测定血浆促胃液素、胃动素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促胃液素浓度较对照组有所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浆胃动素浓度较对照组浓度有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儿童GERD患者血浆促胃液素水平变化不大,酸反流发生并不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加而是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所致.

  •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作者:徐彰;徐辉;黄开宇;朱小舟;陈桧平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性肠炎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55例婴幼儿RV肠炎和15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VIP浓度.结果婴幼儿RV肠炎空腹血清VIP浓度高于对照组,轻、中、重各型间、急性期、恢复期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VIP可能参与RV肠炎的发病机制,可作为反映病情轻重的一项指标.

  • 轮状病毒肠炎124例患儿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作者:薛立军;金玉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性肠炎患儿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分泌情况.方法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002年7月~2003年7月124例RV肠炎患儿粪便中SIgA含量.采用SPSS 8 0统计软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值.结果各病程日粪便标本SIgA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肠炎d1、2、3、5 SIg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4、6、7 SIg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 RV肠炎患儿肠道排出SIgA增加,肠道局部免疫水平在d4达保护水平,d5出现顿挫,随后d6、7持续升高.

  • 内镜检查在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婉儿;龚四堂;区文玑;潘瑞芳;梁文青

    目的内镜检查探讨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特征.方法对我院1998~2002年收治63例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应用胃镜检查,并作病因分析.结果 63例患儿中以炎症多见,共40例(63.45%);溃疡22例(33.92%);胃黏膜脱垂1例(1.63%).结论婴幼儿消化道出血有其自身特点,以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因;内镜检查是了解上消化道出血原因重要手段.

  • 疗程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及其疗效影响

    作者:项立;卓卫华;唐沂;刘智屏

    目的研究疗程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率及临床疗效影响.方法183例经13C-尿素呼吸试验(C-UBT)及血清Hp-IgG证实为Hp感染腹痛患儿,男98例,女85例,年龄(6.7±2.7)岁,随机分为甲组102例,乙组81例;均接受克拉霉素15 mg/(kg·d),2次/d;奥美拉唑0.8 mg/(kg·d),1次/d;阿莫西林30 mg/(kg·d),3次/d,联合治疗,2组治疗方案一样,但甲组疗程1周,乙组2周.于停药后4周复查13C-UBT,了解腹痛治疗效果及Hp根除率.结果甲组腹痛完全消失者65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1%;乙组分别为49、30、2例,总有效率97.5%(x2=1.26 P>0.05).甲组Hp根除率88.2%,乙组为93.8%.两组比较x2=1.68 P>0.05.结论含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治疗儿童Hp感染,2周与1周疗程相比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1周疗程更经济、实用.

  • 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临床诊断探讨

    作者:乔蓉;沈鸣;胡志红;苗芸;王锐萍;贾福妹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146例患儿分3组,流行性腮腺炎组55例、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组32例、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组59例.所有患儿均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检测和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组血脂肪酶和腹部B超检查结果与其他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血清脂肪酶测定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并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可提高诊断阳性率,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