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婴幼儿重症肺炎临床过程分析和治疗

    作者:耿荣;陈贤楠

    近年来婴儿重症肺炎[1]是否并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讨论,是儿科医师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3].婴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过程和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对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1998~2002年婴儿重症肺炎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以进一步分析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因、治疗难点和死亡原因,病情恶化的诱因以及如何采取处理对策.

  • 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申昆玲

    有关成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的研究已经很多,而儿童SAHS的研究远不如成人广泛,很多领域仍属未知.现将近年来有关儿童SAH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急重症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相互作用

    作者:陈贤楠

    解剖学和生理学将呼吸和循环视为独立的2个系统,但两者是作为整体完成其功能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相互作用是20世纪生理学家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近年来危重症医师在急重症诊治中的重要关注因素.由于婴幼儿呼吸循环具有肺循环阻力高、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强、功能残气量少、呼吸道阻力高和心腔容积小、心脏代偿力弱等特点,使呼吸和循环相互作用较成人更为明显.对于下列呼吸系统急重症,尤其需要仔细分析其互相影响:上呼吸道梗阻所致严重呼吸困难、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伴呼吸道高反应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正压机械通气下高血容量性急性左心衰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儿[1,2].

  • 婴幼儿肺炎与急性肺损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瑾;张灵恩

    婴幼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小儿疾病谱中肺炎的发病仍占第1位,也是小儿死亡的常见病因.1984~1999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384例死亡病例的疾病谱中重症肺炎占第1位(21.89%),其病死率为5.1%,因此,积极预防和诊治肺炎对保护小儿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近年来,急性肺损伤(ALI)的概念引入临床,且一直是急诊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对其认识亦逐步深化,肺部感染与ALI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 婴幼儿肺炎并休克与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作者:袁壮

    婴幼儿肺炎系指生后1个月~3岁,因致病微生物侵袭肺部引起炎症,为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若致病原毒力强、患儿有高危因素[1]或治疗不当,除肺部炎症外,常累及肺外脏器而出现损害者称重症肺炎.临床上常见的有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心衰)、呼吸衰竭、胃肠衰竭、中毒性脑病、微循环障碍(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等.

  • 两种吸入方式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

    作者:罗会玉;沈照波;汤昱

    目的探讨压缩空气泵与手控式定量气雾剂(MDI)两种吸入方式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哮喘患儿48例分别使用万托林气雾剂和万托林水溶液压缩空气泵吸入治疗,检测两种方式用药前后的肺功能检测.结果两种方式吸入万托林后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均有改善,第1秒呼气量(FEV1)和峰流速值(PEFR)增值率都大于15%,空气泵组30 min和60 minFEV1和PEFR明显高于MDI组(P<0.01,0.05).结论压缩空气泵治疗儿童哮喘较MDI的效果更明显.

  • 急性散发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指数及相关指标变化

    作者:李娜;熊正明;徐三清;刘燕;方峰;董永绥

    目的探讨散发性脑炎患者脑脊液(CSF)IgG、IgA、IgM、IgG指数和血脑脊液屏障(BBB)变化及临床特征、MRI异常与IgG指数的关系及其病因.方法选择确诊急性散发性脑炎患者37例,急性期取脑脊液,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脑脊液(CSF)IgG、IgA、IgM和Alb,同时测血清中的相同指标,根据公式计算脑脊液IgG指数.28例行头颅MRI检测.取10例非脑炎的神经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结果散发性脑炎患儿CSF中IgG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但CSF IgG、IgA、IgM和清蛋白比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散发性脑炎中高IgG组MRI脱髓鞘变6例(33.3%),低IgG组MRI脱髓鞘变1例(5.6%),两者较有显著差异(P=0.003),但高、低IgG指数组临床特征相比无显著差异(昏迷除外).结论多数散发性脑炎患儿的BBB无明显破坏,而鞘内免疫反应比较明确,IgG合成增加,提示某些散发性脑炎不是病毒直接感染,而是一种免疫学反应性脱髓鞘脑病,MRI提示有白质脱髓鞘者当更明确.

  • 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黄丽娟;魏建科;黄希顺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难治性癫癎68例,以开始治疗前3个月患儿平均每月发作次数为基线,与LTG治疗3个月后平均每月发作次数比较.按常规计算完全控制率和有效率.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完全控制率27.9%;有效率54.4%.19例次出现不良反应,但大部分症状轻微,可自行消失.结论LTG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戊四氮致癎大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琅;邹漳钰;陈新;林立芳;沈晓丽;黄燕英;季晓林

    目的研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改变,探讨戊四氮(PTZ)致癎大鼠癫癎(EP)后脑组织的损坏情况.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及实验组(n=40).A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腹腔注射PTZ 50 mg/(kg·次).根据EP发作分级,0~1级7只,为B组,立即取脑;2级以上33只,于EP发作后0 h(C组,n=10)、6 h(D组,n=11)、24 h(E组,n=10)、72 h(F组,n=2)取脑.取躯干血后分别取海马、中脑、纹状体和额叶皮质.采用酶标法测血清和各脑区NSE值;以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NSE表达.结果EP后各脑区和血清NS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既使无EP大发作,但有兴奋症状的大鼠上述区域和血清NSE亦高于对照组.动态观察EP后不同时间段,发现中脑NSE在EP后6 h达到高值,余脑区EP后即达高值,后出现下降,提示额叶、海马和纹状体神经损伤在前,而中脑神经损伤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大发作后海马NSE表达明显增加,EP后72 h与对照组相似.结论EP发生后NSE明显升高,尤其是海马区,表明EP可造成大脑神经细胞的损坏.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

    作者:布月青;董胜英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方法VE患儿38例,对照组20例,同时收集脑脊液和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轻症和重症VE组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症较轻症VE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重症VE组TNF-α和sICAM-1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 01),轻症VE组治疗后TNF-α、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TNF-α与sICAM-1不仅是VE发病的主要因子,也可能参与了免疫保护作用.

  • 过敏性紫癜并神经系统损害24例

    作者:张琴;鹿玲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5月收住我科的481例HSP患儿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防资料对其发生率、临床表现及与其他系统损害的关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并神经系统损害24例,均为混合性紫癜,其中11例表现头痛,2例出现抽搐,10例为精神行为异常,1例突然抽搐昏迷而死亡.24例中23例预后良好,1例死亡.结论HSP患儿神经系统表现无特异性,且某些患儿病情凶险而危及生命,应引起医师足够重视,尽早认识并积极处理非常必要.

  • 惊厥患儿血清S-100蛋白的变化

    作者:刘玲;施荣富;杜晓华

    目的观察血清S-100蛋白在惊厥后的变化及其对脑损伤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不同原因引起及不同惊厥持续时间患儿1、2、3、7 d血S-100蛋白浓度,并设立对照组.同时进行随访3~6个月.结果惊厥患儿血清S-100蛋白明显升高(P<0.001),惊厥时间越长,增高越明显(P<0.01).当颅内并广泛明显器质性病变时,血清S-100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01).结论血清S-100蛋白测定对惊厥后脑损伤程度及临床判断有重要意义.

  • 黄体酮对缺氧小鼠脑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东亮;赵红岗;王东霞;邓建伟

    目的观察小鼠缺氧后脑组织水、钾、钠含量的变化,探讨黄体酮(PROG)在脑缺氧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低PROG组和高PROG组,后两组于缺氧前30min腹腔注射PROG 4mg/kg或8 mg/kg.小鼠缺氧24 h断头取脑,测脑组织的水、钾、钠含量.结果缺氧24 h后,缺氧组脑组织水、钾、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PROG预处理的两组与单纯缺氧组相比,脑组织水、钾、钠含量均有所下降,低PROG(4 mg/kg)组的疗效尤为明显,水下降4.95%(P<0.01),钾下降24.6%(P<0.01),钠下降17.6%(P<0 01);高PROG(8 mg/kg)组水含量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但钾、钠下降不显著(P>0.05).结论小鼠缺氧24 h后脑组织水、钾、钠含量明显升高,PROG可抑制缺氧脑内水、钾、钠的升高,产生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和胱天蛋白酶-3活性的影响

    作者:时岚;陈俊涛;李东亮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温组(HIBD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亚低温处理组(亚低温组).HIBD组行左颈总动脉结扎后,吸入氧氮混合气持续2 h;亚低温组将HIBD新生鼠维持于31~32℃亚低温8 h.用TUNEL法和荧光四肽底物(AC DEVD AMC)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HIBD组和亚低温组的凋亡细胞百分率和Caspase-3活性水平.结果与HIBD组比较,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的凋亡细胞百分率和Caspase-3活性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亚低温可减弱新生鼠HIBD Caspase-3活性,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 儿童癫癎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高丽

    目的研究癫癎诊断和治疗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年间450例门诊和住院的癫癎患儿资料进行发作类型与年龄的关系、脑电图及药物的疗效分析.结果450例中全面性发作63 1%(284例),其中大发作33 3%(150例);局限性发作16.7%(75例);其他类型发作20 2%(91例).本组68.2%为6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占73%.1岁以内发作类型常见为婴儿痉挛(WS),占该年龄组的41.1%(46/112例).失神发作见于学龄期儿童,占本组病例的2.4%,LennoxGastaut综合征在9岁前各年龄组均可发生,热性惊厥转变为大发作见于学龄期儿童.癫癎发作的诱因主要为发热,有家族史占各种诱因的4.7%.癫癎的病程长13年.脑电图(EEG)异常率达74.9%,其中普通EEG示癎样放电为50 5%,加做video-EEG或24 h动态EEG后阳性率达62.8%.65.7%无影像学异常改变.120例(26.7%)诊断后未治疗或服药后未复诊.330例中单药治疗组总疗效76.5%,联合用药组为55.6%,两者之间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 05),而单药治疗组与WS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癫癎治疗以单药治疗为主,但WS联合用药效果较佳.癫癎治疗滥用药现象较严重,有待规范化治疗.

    关键词: 儿童 癫癎 脑电图 治疗
  •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梁国安;周柏林;余钟声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异性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9例临床诊断为SMA患儿及21名健康儿童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进行检测.结果SMA患儿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缺失,健康儿童SMN基因的第7和第8号外显子均未缺失.结论检测SMN基因第7和第8号外显子缺失的方法可用于SMA的基因诊断,且PCR-RFLP技术对SM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P-选择素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华;袁宝强;徐春萍;路明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在病毒性脑炎(病脑)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重症病毒性脑炎脑软化灶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44例病脑患儿(轻症组20例,重症组24例)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头颅CT测量脑软化灶的大小.结果重症组病程<5 d时,P-选择素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症组(P<0.01,P<0.05),病程满2周时已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5 d时P-选择素表达率与同期脑软化灶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35 P<0.05).结论重症病脑患儿有明显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可能参与脑软化形成这一病理损伤过程.

  • 癎性发作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作者:徐明;储晓彬;宋磊

    目的研究癎性发作的类型、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后血标本采集时间对外周血WBC计数的影响.方法对癎性发作与非癎性发作的住院患儿76例进行监测,患儿住院后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基础值.发作后5 min~2 h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WBC计数≥10×109/L为异常标准,以发作后WBC增加1倍为异常率.结果约50%全面性发作后外周血WBC计数高于正常上限,其与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24 h内发作频率、标本采集时间呈负相关.单纯、复杂局限性发作后外周血WBC计数也有所上升,但较全面性发作患儿低;非癎性发作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助于癎性与非癎性、全面性与局限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 左腋下经肋床斜行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王佳祥;张建卿;王锋;崔识远;顾以茼;谢周良

    目的总结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肋床进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经验.方法对7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采用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肋床进胸行PDA结扎术,关胸时排尽余气,术后均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结果76例患儿术后杂音均消失,无手术死亡,全组患儿均未输血,术后无1例发生皮下气肿,2例发生左侧气胸,经胸腔穿刺排气后痊愈.随访3个月~4年,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经肋床斜行小切口免置胸腔引流治疗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小儿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根岭;陈亚军

    目的总结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复习46例术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有相关文献,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特征、早期诊断要点.结果46例患儿中2岁以下36例(78.26%),69.56%继发于腹腔内手术后.手术证实45例为小肠套叠(97.83%),另1例为回回结型复套.42例小肠套叠经手法复位成功脱套;3例回回回型复套及1例于首次术后18 d再行2次探查的患儿,因绞窄严重、复位困难,而行肠切除肠吻合术.4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原发性肠套叠,与术后早期连性肠黏梗阻在发病时间上也有明显差别.对手术后2周内尤其是1周内发生的机械性肠梗阻,特别是2岁以下的小儿,应考虑到术后肠套叠的诊断.术后肠套叠由于黏连及肠运动功能的改变,罕有自行脱套的机会,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探查.

    关键词: 肠套叠 手术后 儿童
  • 99mTc-EHIDA肝胆显像在先天性胆道闭锁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吉刚;李春林;邹兰芳;张楠

    目的评价99mTc-EHIDA肝胆显像在先天性胆道闭锁(B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有持续性黄疸的患儿,进行99mTc-EHIDA肝胆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结果终诊断为BA的20例患儿中,99mTc-EHIDA肝胆显像全部检出;非BA组25例中15例为真阴性,10例为假阳性,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100%、60%和77 8%.结论99mTc-EHIDA肝胆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BA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波生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邢国兰;刘章锁;文建国

    目的探讨波生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手术组(UUO)和波生坦组(Bos),各12只.制备UUO大鼠模型.Bos组给予波生坦100 mg/(kg·d)灌胃,术后4个时间点观察血常规、肾脏大体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梗阻侧肾脏残尿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梗阻侧肾脏大体观为体积增大,肾盂扩张,肾皮质变薄.TGF-β1阳性细胞数表达增多,组织病理改变,显示间质纤维化.结论波生坦能减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其可能通过ET和TGF-β1机制起作用.

  •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作者:张冬梅;朱易萍;杨先军

    患儿,女,2岁3个月,因发热1.5个月,面色苍白1个月,牙龈出血2次入院.1.5个月前患儿首次在我院查EBV-IgM(+);骨髓报告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予对症处理,无效,近3周出现弛张热,面色苍白进行性加重,自动出院.1周前牙龈出血2次入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查体:血压10.5/7.0 kPa,神志模糊,面色苍黄,全身轻度水肿,呼吸急促,全身皮肤黏膜散在出血点、瘀斑、血肿,针刺部位出血不止,颈部、腹股沟可触及6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鼾音.心脏正常.

  •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1例

    作者:王伟

    患儿,男,4岁,反复抽搐3年6个月来诊.其母孕3个月时因高热1周查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患儿足月顺产,医院出生,体质量2500 g,3个月时家长发现患儿不能看见物体,诊为先天性白内障,予以摘除手术.6个月出现抽搐,经对症治疗效果欠佳.

  • 先天性乳糜胸1例

    作者:吴金霞;张称心

    患儿,女,2 h,因胎心快、宫内超声示右侧胸腔积液入我院新生儿科.第1胎,第1产,孕34+3周,体质量2550g.Apgar评分1 min 8分,5 min 8分.查体:体温36.0℃,脉搏140次/min,呼吸40次/min,口周稍发绀,右侧胸廓稍显饱满,右肺叩诊稍浊,呼吸音弱,无啰音,左肺及心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稍差.

  •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照像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1例

    作者:王霞;马恒颢

    女,12岁,8个月内两次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片病变在同一部位,为右下肺中野心缘旁的大片状阴影,非支气管扩张(支扩)的典型改变.病原学检查未发现异常.为排除异物及结核等病变进行胸部常规CT检查,发现右下肺的条索状致密影见图1,进一步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果显示支扩的典型征象(印戒征和轨道征),病变呈柱状扩张,确诊支扩症见图2,3.经10~15 d的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小儿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

    作者:廖建湘;陈乾;秦炯;林庆;Kurt E. Hecox

    如果精心挑选的3种抗癫癎药(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失败,则可认为是小儿药物难治性癫癎,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1.切除或隔离发作起始区;2.切除或隔离癫癎源病变区;3.未见结构影像学病变,应作功能影像学检查,颅内电极录像脑电图监测等定位出发作起始区和早期扩布区.

    关键词: 儿童 癫癎 手术 治疗
  • 内皮素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作者:宋一萍;尤胜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内皮素(ET)是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子.ET在哮喘患儿血浆中高水平表达,可减少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繁殖、移植和呼吸道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呼吸道重塑;ET是哮喘的启动因子,刺激肺组织分泌炎性介质,加重哮喘;通过对染色体基因片段影响,导致哮喘家族性遗传.动物实验中发现ET抗体能抑制哮喘发生发展,在人类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现代观点

    作者:陈永红;杜军保

    近年来川崎病人血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应用激素已逐渐为医师所接受,原发治疗也证实其退热快,不增加对冠状动脉的损伤,但还需要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 硫酸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作者:刘露;张卫平;阿依古丽;白煜峡

    目的探讨硫酸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硫酸镁吸入、静点及生理盐水吸入,观察各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硫酸镁吸入组与静点组在血气、临床评分、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 01),而硫酸镁吸入组各项指标又明显优于静点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硫酸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 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

    作者:胡凤华;张艳玲;任晓旭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的效果.方法观察70例门诊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为治疗组,0.5 mg/d,2次/d.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为对照组,0.2~0.3 mg/(kg·d),1次/d.治疗3 d,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对照组均选择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组根据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情况选择静脉或口服抗生素.两组除激素和抗生素治疗外,辅以对症治疗.用SPSS10 0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 d治愈率分别为82.35%和83.3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有效.

  •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沙美特罗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

    作者:姚劲;秦铭;季纯珍;赵德育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对47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重度持续的患儿予丙酸氟替卡松及沙美特罗联合吸入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PEF值、哮喘症状计分、治疗第1周及第4周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天数、患儿对治疗的主观感受(或家长的评价)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1周时PEF值、哮喘症状计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缩短(P<0.01),治疗1个月时症状及肺功能均进一步改善.治疗第4周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天数与第1周相比有显著缩短(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有互补作用,对于中重度哮喘患儿,两者联合吸入治疗,有显著疗效.

  • 托恩布洛芬口服混悬液退热的疗效

    作者:王晓燕;陈艳霞

    目的观察托恩布洛芬口服混悬液退热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托恩组100例,对乙酰氨基酚组50例,托恩组口服托恩布洛芬混悬液7 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2 mg/(kg·次),记录用药后1~8 h的体温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托恩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在用药2 h之内退热效果无明显差异(P>0 05),3 h后托恩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4 h后对乙酰氨基酚组体温开始回升,而托恩组在用药6 h仍有持续降温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托恩口服混悬液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 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呼吸道感染60例

    作者:刘建梅;陈强;李岚;袁爱群;朱晓华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列照组,治疗组静注痰热清注射液0.5~1.0 mL/(kg·d),1次/d,疗程3~7 d;对照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1.0~1.5 mL/(kg·d),1次/d,疗程3~7 d.两组均同时使用头孢他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分别为34例、29例;显效分别为15例、18例;有效分别为9例、8例;无效分别为2例、3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7.83%,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u=0.620 P=0.535).且未发现有皮疹、寒颤、发热、点滴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可与鱼腥草注射液达到同等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 南京市儿童过敏性鼻炎及下呼吸道疾病相关性调查

    作者:江满杰;李泽卿;季俊峰;江萍;王秋萍

    目的研究南京市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相关下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4年3~5月用南京市儿童呼吸道疾病问卷凋查表对随机选择的南京市7所小学三年级学生(9~10岁)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筛选AR可疑患者,第二阶段对可疑患者进行专科检查确诊.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87份,回收989份,应答率91%,有效答卷942份;2南京市9~10岁儿童AR现患率为5.1%,其中男5.6%(27/484)、女4.6%(21/458),男与女发病率无差异(x2=0.480 P>0.05);按ARIA 2001年分类标准:持续性45.8%(22/48),其中轻度20.8%(10/48)、中-重度25.0%(12/48);间歇性54.2%(26/48),其中轻度45.8%(22/48)、中-重度8.4%(4/48):3.AR患儿并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现患率(分别为40.0%、25.0%、2.0%)均较非AR儿童现患率(分别为3.9%、8.4%、0 1%)高,两组间并哮喘(x2=75.141 P<0.001)、气管炎(x2=10.678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并支气管扩张现患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x2=0.053 P>0.05).结论南京市9~10岁儿童AR现患率为5.1%,与哮喘、支气管炎密切相关,因此应特别关注对上下呼吸道疾病的一致性和治疗的统一性.

  • 哮喘患儿Clara细胞分泌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温志红;农生洲;胡琼燕;周微雅;杜华;陈芳;农利平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检测在儿童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CCSP水平,其中22例患儿经治疗后于缓解期采血复查,另设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儿血清CCS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0.01).中重度发作哮喘患儿,血清CCSP浓度显著低于轻度发作的哮喘患儿(P<0 001).病程长的哮喘患儿CCSP水平显著低于病程短者(P<0.05).结论CCSP具有抗感染作用,CCSP的减少可诱导或加重哮喘儿童的呼吸道炎症.检测血清CCSP是反映小呼吸道Clara细胞受损的一种非侵入性方法;CCSP可作为判断哮喘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 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作者:殷勇;肖洁;王薇;岳孟源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MP)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72例疑似MP感染的患儿同时进行明胶颗粒法、PCR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MP,评估3种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明胶颗粒法和PCR法敏感性分别为58.7%和52.2%,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法与明胶颗粒法比较敏感性明显下降,只有26.1%,两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明胶颗粒法可作为MP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将明胶颗粒法和PCR法相结合,检出率可提高为93.5%,有利于早期、迅速、高效提高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

  • 三氧化二砷雾化吸入的平喘机制

    作者:吴曙粤;利华;凌明

    目的探讨砷剂雾化吸入对哮豚鼠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及平喘机制.方法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复制哮喘豚鼠模型,分组给予2种不同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雾化吸入;同时设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组、大剂量AS2O3腹腔注射组、地塞米松(DEX)腹腔注射组对照,均在用药7 d后检测哮喘豚鼠呼吸道EOS浸润和呼吸道壁EOS凋亡情况.结果1.支气管黏膜下层的EOS:两种剂量雾化吸入AS2O3组和AS2O3腹腔注射组及DEX腹腔注射组与哮喘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均<0.05);吸入AS2O3组与AS2O3腹腔注射组比较,支气管黏膜下层EOS无显著差异(P>0 05).AS2O3和腹腔注射组及DEX腹腔注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支气管黏膜下层的EOS凋亡:AS2O3雾化吸入组和腹腔注射组及DEX腹腔注射组与哮喘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多(P均<0.01);雾化吸入AS2O3 2.0 mg/(kg·d)与AS2O3 5.0 mg/(kg·d)腹腔组及DEX10 mg/(kg·d)腹腔注射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AS2O3雾化吸入和腹腔注射均可减少支气管黏膜下层的EOS,促进哮喘豚鼠支气管黏膜下层的EOS凋亡,从而减轻哮喘呼吸道炎症,为AS2O3的平喘机制之一;较小剂量的AS2O3雾化吸入与腹腔注射较大剂量的AS2O3减少支气管黏膜下层的EOS和促EOS凋亡作用相同,提示较小剂量的AS2O3可有效地达到全身用药的平喘作用,可能相对安全;AS2O3与DEX在哮喘豚鼠的平喘机制相同.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血清趋化因子测定的意义

    作者:夏胜英;赵东赤;邹典定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细胞因子(RANTES)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这些趋化因子在RSV感染所致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5例RSV感染患儿血清,其中10例支气管哮喘,15例支气管炎或肺炎,20例上呼吸道感染;无RSV感染的20例健康婴儿作对照.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MIP-1α及RANTES水平.结果RSV感染患儿血清MIP-1α、RANTE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婴儿(P<0.05或P<0.01);支气管哮喘组和支气管炎或肺炎组血清MIP-1α、RANTES水平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支气管哮喘组与支气管炎或肺炎组患儿血清MIP-1α、RANTES的水平无显著差异;另外,血清MIP-1α、RANTES水平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密切相关.结论MIP-1α、RANTES参与RSV感染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很可能是它们介导Eos、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转移,从而导致RSV感染患儿呼吸道Eos聚集并产生炎症,为解释RSV感染后导致哮喘的发生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核因子-κB及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孔春妍;张岩;王明月;王岷;刘艳苹;张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核因子-κB(N-κB)表达及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布地奈德治疗组,采用ELISA法测定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5、IFN-γ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NF-κB表达.结果哮喘组与正常组、治疗组比较肺组织NF-κB表达及BALF中IL-4、IL-5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NF-κB活化细胞百分比与BALF中IL-4、IL-5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0.68 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肺组织NF-κB激活,NF-κB与IL-4、IL-5的产生相关,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Th2类细胞功能来增强Th1反应.

  • 广州地区1998~2003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谢健屏;赖桂香;陈正珊;公亮;万根平;何翠娟;朱冰;陈焕辉

    目的研究1998~2003年广州地区儿童流感病毒(流感)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对流感样症状的儿童取咽分泌物,接种到狗肾细胞(MDCK)上,在33℃温箱培养48~72 h.MDCK细胞上清液进行血凝试验.结果3444例中264例分离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分离总阳性率7.7%.1998、1999年流感阳性率分别为16.8%、7.4%,H3N2是强势株;2000年流感分离阳性率8.4%,出现H1N1亚型;2001年流感分离阳性率3.8%,未分离到H3N2亚型;2002年流感分离阳性率7.3%,B型流感病毒为强势株;2003年分离阳性率1.7%.1998~2001年广州地区儿童B型流感病毒流行为Yamagata型,2002~2003年流行为Victoria型.1999年发现禽流感H9N2亚型.结论1998年为流感流行较活跃年份,2001和2003年流感活动较平静;1998~2001年广州地区儿童B型流感流行Yamagata型,2002~2003年流行Victoria型.1999年发现儿童感染H9N2个案.

  • 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哮喘患儿的临床特点

    作者:黄丽萍;方凤;蒋瑾瑾

    目的分析柯萨奇病毒B组(CVB)感染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临床特点,探讨CVB感染与小儿哮喘的关系.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期96例患儿进行CVB标志物测定,CVB阳性46例,CVB阴性50例,并对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过敏史等进行分析.结果CVB阳性组发热、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其喘息时间较阴性组长(P<0.05);较CVB阴性组易出现肺部湿啰音(P<0.05);两组过敏史、血常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VB阳性组临床评分(5.65±2.04)明显高于CVB阴性组(4.76±1.84)(P<0.05).结论CVB感染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多,喘息时间长,病情重,临床需重视哮喘儿CVB感染.

  • 不同体质指数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多导睡眠图监测分析

    作者:韩锋锋;林建海

    目的通过对不同体质指数(BMI)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的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分析,探讨BMI与OSAHS患儿病情的关系.方法9例高BMI、10例低BMI和25例正常BMI经全夜PSG监测明确诊断OSAHS的患儿,对其PSG监测的夜间血氧和睡眠结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BMI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21.61±7.42)次/h,SaO2低于90%的持续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LT)90%为(74.11±4.84)%、长睡眠呼吸暂停时间(TL)为(140.20±52.86)s,显著高于正常BMI组(P<0.01);SaO2的低谷值(SaO2L)为(70.67±831)%明显低于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AHI为(17.18±7.43)/h,TL为(113.50±14.77)s,显著高于正常BMI组(P<0.05).结论肥胖与消瘦的OSAHS患儿其疾病程度重于正常BMI的OSAHS患儿,尤其是肥胖的OSAHS儿童.

  • 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不同激素吸入治疗方案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曲政海;林萍;林荣军;车淑玉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缓解期患儿糖皮质激素(GCS)不同吸入治疗方案与缓解治疗期个体依从性及疗效的关系.方法轻、中度哮喘患儿323例,采用硫酸特布他林250μg/次,3次/d;布地奈德200μg/次,2次/d吸入治疗.必要时加用口服支气管扩张剂治疗4周,临床缓解后进入为期12周的缓解期治疗;将缓解治疗患儿随机分为3组,布地奈德100μg,1次/d(A组);100μg,2次/d(B组);200 μg,1次/d(C组).分别于第4、8、12周调查吸入依从性,同时进行日间、夜间评分和(或)肺功能测定,并于第12周末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中度哮喘活动期B组87%以上在4周内达到临床缓解;缓解治疗期随时间延长,虽然各组吸入依从率均逐渐降低,但以B组明显,与A、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吸入依从率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均密切相关,12周结束时吸入缓解率C组明显高于A组(P<0.01);总缓解率C组明显高于A组(P<0.01)和B组(P<0 05).结论布地奈德200μg2次/d,可有效控制轻、中度哮喘;200μg/d可使80%以上的哮喘患儿持续临床缓解.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应个体化.

  • 哮喘大鼠肺组织CD4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表达

    作者:李羚;杨莉;唐珩;金蕊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哮喘大鼠肺组织CD4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的表达,了解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分别在激发后1、2周取肺组织,RT-PCR检测肺组织CD44与α-SMA mRNA的表达,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哮喘大鼠BALF中炎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CD44与α-SMA在正常大鼠肺组织少量表达,在激发哮喘后1周肺组织CD44与α-SMA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5),2周后升高更明显(P<0.01).CD44和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CD44 mRNA水平与BALF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组织CD44与α-SMA在转录水平的过量表达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并在早期开始参与哮喘的发病.CD44与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向肺部炎症组织趋化浸润密切相关.

  • 不同胎龄人胚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D的变化

    作者:陈玥;杜江;封志纯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表面活性蛋白A、D(SP-A、SP-D)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对临床收集来的水囊引产正常胎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30 mL生理盐水),回收灌洗液[总回收率(85.6±13.1)%],并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反向间接血凝法和ELISA法测定不同胎龄胎儿和新生儿BALF中SP-A、SP-D含量.结果BALF中总蛋白浓度从胎龄第10周开始随胚肺发育逐渐升高至出生时的高峰.其中SP-A和SP-D含量也分别由[(0.34±0.07)、(0.05±0.01)ng/L]逐渐达到出生时峰值[(6.42±0 36)、(1 22±0.13)ng/L].结论随着胎龄增长和胚肺发育,胚肺BALF中蛋白分泌增加,SP-A和SP-D合成逐渐达到出生时高峰,是新生儿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h1/Th2免疫应答的状况

    作者:蔡建敏;王振海;周鸿烈;陈同辛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Th1/Th2免疫应答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6例MPP急性期患儿和其中9例恢复期及1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FN-γ、IL-4水平,计算IFN/IL-4比值.结果急性期MPP患儿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4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患儿IFN-γ、IL-4、IFN-γ/IL-4比值均高于急性期患儿,但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MPP患儿存在Th1细胞免疫应答增强,Th2细胞免疫应答减弱,且恢复期持续存在.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鼾症患儿多导睡眠图的特点

    作者:徐佩茹;张晓英;多力坤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鼾症患儿多导睡眠图(PSG)的特点及PSG对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4例OSAHS及62例同年龄组原发性鼾症儿童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进行比较,观察呼吸紊乱指数(AHI)、觉醒次数、周期性腿动指数、睡眠低血氧饱和度等16项指标.结果与鼾症组相比,OSAHS患儿周期性腿动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低血氧饱和度(%)、发生在非快速动眼期(NREM)的AHI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PSG是鉴别诊断OSAHS与鼾症的重要方法,与鼾症组相比OSAHS患儿睡眠结构无明显改变,CSAHS在患儿中主要发生在NREM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神经损害35例

    作者:解玉梅;冯延秋;聂淑敏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对判断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神经损害的程度、范围及恢复期变化的意义.方法对35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X线胸片报告对照BEAM初查、复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BEAM中-重度异常均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主,且多并2个以上脏器损害,表明异常程度多脏器损害及临床表现有一定平行关系;出院时BEAM正常率不到25%,表明出院时神经表现大都未完全康复.结论BEAM检查对MP感染所致神经损害的程度、范围、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早产儿肺泡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

    作者:康利民;曹蕾;刘翠青;贾系群;梁秋瑾

    目的探讨肺泡巨噬细胞(AM)表面mCD14的表达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和并肺炎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早产新生儿呼吸道清洗液中AM表面mCD14的阳性表达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早产新生儿呼吸道清洗液中IL-1β、IL-8含量.结果1.病例组AM的mCD14阳性表达率[(54.772±17.341)%]高于对照组[(14.023±10.713)%],差异有显著性(t=-7.739 P<0 001);病例组IL-1β含量[(263.220±69.015)ng/L]高于对照组[(73.979±40.850)ng/L],差异有显著性(t=-9.139 P<0.001);病例组IL-8含量[(377.564±165.867)ng/L]高于对照组[(61.064±39.894)ng/L],差异有显著性(t=-7.185 P<0.001).2.IL-1β和IL-8均与AM表面的mCD14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2,0 847 P均<0.01);IL-8与IL-1β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1 P<0.01).结论mCD14在AM表面的高表达以及细胞因子IL-1β和IL-8在NRDS发病及并肺部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重塑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灿红;季伟;周卫芳

    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哮喘重塑模型呼吸道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豚鼠108只,随机分为哮喘发作组(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各36只,分别予以卵蛋白、布地奈德、生理盐水处理,在每个时点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留取肺组织,检测表达TGF-β1的细胞百分率.结果在12周时各组呼吸道TGF-β1表达,A组(41.83±10.45)%,B组(27.22±8.09)%,C组(15.36±2.64)%,两两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首次激发24 h后各组呼吸道TGF-β1表达分别为(11.89±2.75)%,(10.37±3.14)%,(12.18±3.06)%,两两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激发4周后各组TGF-β1表达才出现显著差异.结论ICS能降低哮喘重塑模型呼吸道TGF-β1表达,但这种作用是不完全的.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诱导痰液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作者:韩晓华;王俊;苏力;尚云晓;蔡栩栩

    目的动态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诱导痰液IL-4和INF-γ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在MP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诱导痰液方法在MPP疾病研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MPP患儿38例,用3%的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诱导痰液.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IL-4及IFN-γ.结果MPP患儿诱导痰IL-4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IFN-γ含量急性期与恢复期、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L-4/IFN-γ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恢复期IFN-γ、IL-4、IL-4/IFN-γ重症组和轻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L-4及IFN-γ参与MPP发病,MPP存在Th1/Th2失衡,以Th2反应占优势.诱导痰液分析有可能成为实用、方便且较灵敏的判断MPP轻重程度的较好方法.

  •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照像术在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意义

    作者:陈嫕;王荣发;金彪;高玲玲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伤(CALs)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门诊随访的KD并CALs患儿15例,采用MSCT和二维超声心动图(TDE)检查冠状动脉,并分析二者结果.结果MSCT诊断CALs阳性率与TDE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MSCT和TDE呈显著正相关性(r=0.975 P<0.01).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近端及远端病变情况,精确测量和了解冠状动脉扩张程度、钙化部位,对评价KD患儿并CALs治疗疗效的随访有主要意义.

  • 急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钠素及心钠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常红;韩秀珍;王文棣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钠素(BNP)及心钠素(ANP)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不同病因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46例及肺炎患儿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1例、健康儿童4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浆BNP及ANP水平,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力衰竭患儿心衰期及恢复期心脏指数(C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儿心衰前期BNP即开始升高,心衰时达高峰(P<0.001),恢复期BNP水平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P<0.001);心衰时心脏CI、LVEF均明显下降(P<0.01);CHF患儿心衰时升高的BNP水平与CI、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r=-0.61,0.79P均<0.05);同时测定的ANP动态变化趋势与BNP类似;CHF患儿心衰时的BNP/ANP比值远远高于正常对照;心衰时BNP与ANP异常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衰时BNP水平与LVEF、CI值相关性优于ANP.结论CHF患儿血清BNP及A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衰程度关系密切,BNP反映心脏功能改变较ANP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

  •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兆鸿;刘特长;吕淑泓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14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无CAL 93例和CAL 52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无CAL组发热日程(8.7±3.4)d,血沉(79.5±34.6)mm/1 h,CAL组发热日程(11.5±4.8)d,血沉(91.9±36.6)mm/1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发病10 d内接受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18.8%(18/96),未予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69.4%(34/4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并CAL患儿38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均恢复正常;14例冠状动脉瘤中12例恢复正常,2例缩小;4例巨大冠状动脉瘤2例缩小,另2例超过2年仍未恢复.结论KD并CAL与热程过长及血沉显著增快密切相关,病程早期未予IVIG治疗的患儿并CAL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应用IVIG治疗对防治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作用.

  • 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联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评估

    作者:王成;谢振武;刘利群;王秀英;许毅;李雯;郑慧芬

    目的研究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联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疗效.方法DCM患儿23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脏功能Ⅲ~Ⅳ级,确诊病例予氢氯噻嗪、依那普利、螺内酯口服,心功能Ⅳ级者加用小剂量地高辛口服,顽固性心衰患儿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滴.心功能改善到Ⅱ~Ⅲ级时加用美托洛尔口服,2~4周将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剂量加倍,每2~4周抽血观察肾脏功能和血清钾.服药后1、3、6、12、24个月随访患儿,病情恶化者再次住院治疗.各随访阶段均判断心脏功能,检查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12-ECG)、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用2-DE测量患儿左心房(LA)、左心室(LV)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结果随访1~26个月,病例均遵医嘱用药.随访死亡3例,死因为严重肺部感染、窒息.12-ECG示心房纤颤2例,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6个月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每2~4周观察肾脏功能和血清钾结果正常.治疗前EF、FS分别为(42.45±13.07)%和(21.14±8.06)%,用药后随访3个月时接近60%和30%,12个月时>60%和30%;LA、LV内径治疗前分别为(28.96±8.54)mm及(46 09±14.09)mm,随访3个月时(26.00±0.01)mm及(40.50±2.12)mm,治疗3个月后LA、LV明显缩小(t=-2.892,-4.509 P<0.05,0.01).结论联合应用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治疗小儿DCM能明显延缓或防止心肌重塑进展,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室性心动过速28例

    作者:姜宏磊;韩秀珍;韩波;庄建新;马沛然

    目的探讨小儿室性心动过速(VT)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收治的28例VT患儿先后分别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异丙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其治疗成功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率.结果成功26例,死亡2例,成功率92.8%.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利多卡因有效率为66.7%,胺碘酮有效率100%,普罗帕酮有效率75%,维拉帕米有效率50%,异丙肾上腺素治疗Q-T间期延长综合征1例成功.结论对持续性、反复发作性VT患儿,利多卡因为首选,利多卡因无效可选用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及胺碘酮.短时间内静注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特点及临床特征

    作者:王瑜丽;陈建军;张清友;杜军保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反应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以49例不明原因晕厥及只有晕厥先兆症状患儿为研究对象,直立倾斜试验(HUT)(倾斜角度60度,试验持续时间45 min)过程中动态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分析其阳性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特征.结果HUT阳性反应时常见晕厥先兆症状为头痛、头晕、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出汗、乏力、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听觉下降及消化道症状.28例阳性反应中,血管抑制型反应7例(25%),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脏抑制型反应3例(11%),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无变化;混合型反应4例(14%),表现为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10例(36%),表现为HUT10min内心率增快30次以上或心率达120次/min以上.直立性低血压4例(14%),表现为HUT 3 min内血压明显下降.结论HVT阳性反应症状可作为儿童不明原因晕厥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 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问题

    作者:史源;李华强

    新生儿肺出血(pulmonary hemorrhage)系指新生儿期肺大量出血,应该至少影响肺的2个大叶.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许多威胁新生儿的重要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降低,然而,新生儿肺出血仍是新生儿期主要的危重疾病及死亡原因,发病率虽然仅占活产婴的0.1%~0.5%,但其病死率却高达40%~50%.特别是目前报道的尸检率高达40%~84%,提示在危重的新生儿中,肺出血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超出临床的观察和预测,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 氯硝西泮单次给药与重复给药治疗惊厥的疗效

    作者:杨琳;赵媚;黄绍平

    目的研究氯硝西泮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治疗惊厥血药质量浓度的变化,寻找合理的给药方案.方法具有惊厥发作的住院患儿,分为单次给药组、重复给药组及减量重复给药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质量浓度.结果单次给药后15、30、60、120及480 min测定血药质量浓度分别为(101.9±12.1)、(76.9±5.8)、(50.7±2.9)、(30.9±5.4)、(21.5±6.8)μg/L,相同剂量重复给药后15、45、60及120 min测定血药质量浓度分别为(97.2±6.1)、(130.4±13.4)、(106.8±4.8)、(79.6±2.4)μg/L,减量重复给药后15、45、60及120 min测定血药质量浓度分别为(101.1±13.1)、(123.1±6.6)、(99.4±9.8)、(79.3±2.2)μg/L.结论减量重复给予氯硝西泮,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惊厥发作,同时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早产儿血脑脊液屏障的观察

    作者:王迎红;朱长连

    目的研究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能否通过早产儿血脑脊液屏障.方法将胎龄28~35周、体质量<2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rhu-EPO 750 IU/(kg·周),3次/周,隔日1次,疗程2周;对照组按早产儿常规治疗.用酶联免疫法测两组早产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EPO浓度.结果1.治疗组治疗2周后血清、脑脊液EP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2.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EPO浓度相比,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3.对照组血清、脑脊液EPO浓度在2周后同出生时相比均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应用rhuEPO能通过早产儿血脑脊液屏障.

  •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基因逃避X染色体失活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作者:高超;王怀立;罗强;盛光耀;周建华;高铁铮

    目的探讨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EDL)基因逃避X染色体失活(XCI)及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从SEDL基因剪接受体突变(IVS2-2A→C)所致SEDL患者、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对扩增产物应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进行分析.结果SEDL患者和对照者分别存在2种RT-PCR产物,女性携带者扩增出上述4种转录物.家系调查未发现该家族女性携带者有任何临床表现.结论首次从人体细胞证实SEDL基因逃避XCI.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可能与该基因逃避XCI有关.

  • 畏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小梅;李彦敏;范雪爱;陈宝昌;田朝霞;王炳辉

    目的探讨畏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1~10岁畏食症患儿54例进行血清瘦素水平测定,随机选择正常同龄儿童4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畏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男(1.42±1.26)μg/L,女(2.19±1.52)μg/L,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小儿(P<0.001).畏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无明显相关性(r男=0.12,r女=0.26 P均>0.05);正常小儿血清瘦水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男=0.73,r女=0.81 P均<0.01).结论畏食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脂含量无明显线性关系,可能在禁食和饥饿状态下,存在独立于体脂之外的调节瘦素分泌的因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