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在小儿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

    随着小儿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运用的日趋成熟,腹腔镜诊治高位隐睾、发育不良肾、精索静脉曲张等疾病已成为常规.随着经脐无瘢痕腹腔镜技术、未来的机器人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必将有更多的传统手术方式被腹腔镜手术取代.

  • 小儿无瘢痕手术的现状和未来

    作者:冯杰雄;王文美

    无瘢痕手术已成为小儿外科新的研究热点,成人无瘢痕手术多经自然腔道(胃、阴道、结肠等)完成.相比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因不损伤消化道而日益受到重视.目前无瘢痕手术在小儿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已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及同源病、胆结石、高位隐睾、精索静脉曲张、阑尾炎、双侧腹股沟斜疝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了非常好的美容效果.

  • 腹腔镜辅助治疗长段型巨结肠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远梅

    腹腔镜辅助治疗长段型巨结肠可使长段型巨结肠患儿获得彻底的早期治疗,充分发挥了腹腔镜的微创手术优点,损伤小、恢复快、腹腔干扰小,且美容效果好,腹腔镜在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中的作用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及开腹手术所无法替代的.

  • 小儿胸外微创手术的历史和进展

    作者:刘文英

    自1993年首次报道电视胸腔镜手术用于小儿胸外科后,目前以电视胸腔镜手术为标志的微创手术在小儿胸外科的报道已越来越多,其使用范围、疾病种类、年龄等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初主要用于诊断性探查的胸腔镜技术现在已可用于小儿胸外科疾病的治疗,而治疗漏斗胸的微创漏斗胸矫治手术是近年来小儿胸外科方面具代表性的.技术的继续完善和器械的进步将会进一步扩大微创手术在小儿心胸外科的适应证和效果改善.但必须强调使用腔镜不等于微创,微创才是目的,尤其是现在进一步提出了精准手术的概念,从而使大家达成基本共识,使用腔镜只是手段,应为了微创和精准的目的而决定手术是否需要使用腔镜,不能仅为了腔镜而使用腔镜,且应由经过严格训练、有资质医师施行手术,才能保证安全和效果.

  • 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新进展

    作者:李索林

    新生儿腹部疾病大多来源于胚胎期消化道发育异常.常见疾病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闭锁或狭窄、肠旋转不良、消化道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肠神经发育异常以及肛 门育肠畸形等.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大切口剖腹探查,对腹壁损伤较大,且瘢痕随患儿生长而扩大,影响美观和患儿心理发育,而腹腔镜手术以套管作为进入腹腔的通道,借助摄像系统显示手术视野,采用专用器械完成手术操作,具有切口小、损伤轻、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在消化道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微创医学理念.

  • 肺动脉根部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法在大动脉转位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峰峰;范太兵;李群;李斌;徐红亮;石磊;杨玉齐;王媛娜

    目的 研究采用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手术纠治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对比分析河南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2003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8例采用动脉调转术治疗的D-TGA/VSD新生儿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2008年9月以前手术为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法(常规移植组,18例),以后改为打孔冠状动脉移植法(打孔移植组,10例).手术年龄12 h~28 d[(12.87 ±8.63)d],体质量2.3~6.0 kg[(3.89±0.78) ks].手术均在全麻、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 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为14.28%.其中打孔移植组和常规移植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0.00%(1/10例)和16.67%(3/1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打孔移植组和常规移植组体外循环时间(P =0.011)、主动脉阻断时间(P=0.014)、手术时间(P=0.021)、术后胸引管引流时间(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插管天数、监护室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出血量、二次止血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打孔冠状动脉移植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胸引管引流时间,有利于减少其对患儿的伤害,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效率.

  • 氨甲环酸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保护效果

    作者:涂杰;张炳东;吕静;梁东科;李涛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AX)在体外循环(CPB)中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经皮血氧饱和度[Sp(02)]<80%的2~12岁的发绀型先心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TA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TAX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TAX 10 mg·kg-1,CPB预充液中加入10 mg·kg-1 TAX,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再追加10 mg·kg-1TAX.对照组给予等量9 g·L-1盐水.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 min(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术后12 h、24h每公斤体质量纵隔心包引流量和成分输血量.结果 TAX组各指标在麻醉诱导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在T2、T3时,TAX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FIB明显升高(P<0.01),D-D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明显升高(P<0.01).在L时TAX组PT、APTT、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均明显升高(Pa <0.01).TAX组T3、T4时累计心包纵隔引流量及术后成分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TAX对发绀型先心病患儿抗纤溶作用和血小板保护作用明显,并可减少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量.

  • 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闫学强;郑楠楠;叶国刚;李鹏;王育继;乐盛麟

    目的 分析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3 73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肠套叠395例.统计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放射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对于复发病例行进一步评估,并将不同治疗方法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和复发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3 730例肠套叠患儿中空气灌肠治疗3 729例,成功整复3 234例(86.7%),复发375例(11.6%).空气灌肠治疗失败后行手术治疗495例,其中单纯手法整复474例,术后20例复发(4.2%);行肠切除21例(11.4%),其中3例存在基础病变:2例存在小肠憩室,1例存在肠系膜囊肿.复发性肠套叠患儿395例,共发生587次肠套叠,复发率为10.6%(395/3 730例).首次发生肠套叠2岁内患儿占84.0%(332/395例).复发时间间隔1d~8a,54.9%的复发性肠套叠发生在6个月内.空气灌肠治疗395例复发性肠套叠,整复成功345例(87.3%),与空气灌肠治疗初次肠套叠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44,P>0.05).结论 复发性肠套叠大多数是非特异性的,空气灌肠是首选治疗方式.开腹手术适用于空气灌肠整复失败、疑有病理诱因或多次复发的患儿.

  • 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超;杨体泉;罗意革;董淳强;陈嘉波;刘强

    目的 总结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PVUR)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8 a来收治的36例共60侧PVUR患儿的诊治资料,其中1例先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经膀胱内横向黏膜下推进抗返流输尿管膀胱再植术(Cohen手术)治疗,另外35例诊断明确尿路感染控制后均行Cohen手术治疗,术后3~6个月回院复诊,并进行尿常规、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肾核素扫描等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VCUG检查证实35例患儿术后返流消失,其中1例患儿术前双侧Ⅳ度返流、慢性肾功能不全,术后VCUG检查膀胱输尿管无返流,但肾功能无改善,并进一步恶化至尿毒症期,透析替代治疗维持生命;1例双侧患病患儿术后7a复发,再次行Cohen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效果良好.结论 VCUG检查是诊断PVUR的金标准,Cohen手术治疗儿童PVU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优点,是治疗儿童PVUR的经典术式.

  • 白藜芦醇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

    作者:陈建雷;孙庆林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肠黏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ES治疗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而根部不夹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RES治疗组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SMA根部,分别立即经阴茎背静脉注射9g·L-1盐水、RES( 20 mg·kg-1),45 min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6h采集静脉血和回肠标本.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及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6h后,RES治疗组DAO及IFABP水平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显著减少[DAO:(1 650±1 150)U·L-1vs(2920±1 520)U·L-1;IFABP:(845.12±123.86) μg·L-1vs(1 443.76±174.62) μg·L-1,Pa<0.05],但二组较假手术组[(630±150)U·L-1,(26.76±4.86)μg·L-1)]均显著增加(Pa<0.05).假手术组大鼠肠绒毛顶部、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只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肠黏膜凋亡阳性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66.63±1.71)% vs (9.60±1.76)%,P<0.05],分布范围从绒毛顶部扩大到中、底部,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细胞凋亡亦明显加重;RES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率[(46.72±1.50)%]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0.05).结论 RE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 儿重烧伤的社会因素分析

    作者:吴杭庆;常菲;王良喜;孙勇

    目的 探讨儿童烧伤的特点,并分析其相关的社会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长海医院烧伤中心2007年1月- 2008年12月住院及门、急诊治疗的226例儿章烧伤的相关因素,包括人群分布特点、致伤时间及日期、致伤地点、致伤原因、烧伤总体表面积、家长学历、预防措施、急救措施、住院天数、家庭经济状况等.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大,大多数烧伤发生在家中,常见的烧伤是热液烫伤.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对于已上学的儿童,节假日或周末烧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上学者.多数家庭对儿童的看护措施未能有效地预防烧伤.在烧伤预防意识及急救措施方面,学历较高的家庭有较强的预防意识,且对烧伤的急救措施显著优于学历较低者.家庭经济收入高低显著影响患儿的治疗,家庭经济收入与住院天数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特殊时期(假期及周末)、看护措施、家长学历及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烧伤的重要社会因素,应基于这些因素形成综合的儿童烧伤预防体系.

  • 儿童颅骨膜血窦27例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钱静;王刚;吴玉新;何俊平;高喆;祝永杰;邱德智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治疗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27例颅骨膜血窦病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三维成像或头颅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清楚显示病灶内异常血管团与颅内静脉窦相通,病灶下方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缺损.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目的在于切除异常血管团,离断交通静脉,封堵缺损骨孔.结果 本组病例共手术治疗23例,切除病灶25处,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术中大出血、颅内静脉栓摩等并发症.术后21例症状消失,2例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3 a,无复发,复查CT大部分骨孔愈合.结论颅骨膜血窦是一种少见的静脉异常,是沟通颅外静脉和颅内静脉的无肌层静脉血管团,多见于儿童.临床常表现为与体位改变有关的非搏动性可回复的头皮软组织肿块.诊断主要依靠CT或头颅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亦可血管内栓塞.术后效果满意.

  • 胰岛素样因子3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增殖和收缩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建宏;祁艳卫;蒋学武;段守兴;张镟;杨新彬;唐水平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因子3 (INSL3)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增殖和收缩活性的影响.方法 手术放大镜解剖出3日龄雄性昆明小鼠的睾丸引带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后传代.将传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INSL3,浓度分别为3.3×10-3 μmol·L-1、3.3×10-4 μmol·L-1、3.3×10-5 μmol·L-及3.3 × 10-6 μmol·L-1,分别持续作用12 h、24h、48 h,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其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结构变化及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INSL3作用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增殖和收缩活性的相关指标,结果均存在时间-剂量效应,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及各实验组细胞均呈持续性增殖,24h后增殖更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NSL3可刺激睾丸引带细胞骨架重塑,细胞周边肌动蛋白丝带增多,胞质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变长,细胞中F-actin表达量增加.各实验组中以3.3 ×10-3 μmol·L-1组变化尤其明显.结论 INSL3对睾丸引带细胞增殖和收缩活性有直接促进作用,可能参与睾丸引带发育甚或睾丸下降过程的调节.

  • 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药敏试验在恶性实体瘤中的应用

    作者:刘强;杨体泉;董昆;袁晓琪;卢海超

    目的 探讨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ATP-TCA)在恶性实体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ATP-TCA技术对23例小儿恶性实体瘤(其中肾母细胞瘤8例,恶性生殖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5例,肝母细胞瘤4例)进行药敏检测,测定其对长春新碱(VCR)、放线霉素D(ACTD)、多柔比星(ADM)、依托泊苷(VP-16)、丝裂霉素(MMC)、卡铂(KB)、羟基喜树碱(HCPT)、顺铂(CDDP)等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1例神经母细胞瘤标本因细胞数少,放弃培养,余22例标本顺利完成检测,可评估率为95.65%.化疗药物对小儿恶性实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如肾母细胞瘤对ACTD、VCR+ACTD较敏感,肝母细胞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对ACTD较敏感,神经母细胞瘤的耐药率高,HCPT对肾母细胞瘤敏感性较差,但对其他3种实体瘤体外总有效率为57.14%.结论 ATP-TCA技术是一种灵敏、可靠的肿瘤细胞敏感试验方法,可用于指导临床小儿恶性实体瘤化疗药物的筛选.

  • 儿童青少年期骨肉瘤综合治疗与截肢疗效分析

    作者:郭新军;周大凯;朱振军

    目的 比较儿童青少年期骨肉瘤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骨肉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14.5岁.发生部位:肱骨上端、股骨近端、胫骨上端各1例,股骨干5例,股骨远端13例.骨肉瘤患者分为综合化疗保肢组(A组,13例)和单纯截肢或小规则化疗截肢组(B组,8例).评价两组患者复发转移率、3 a生存率及A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结果 21例均获随访.A组患儿复发或转移率为15.4%(2/13例),低于B组患儿62.5%(5/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 a生存率为69.2%,B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价系统,A组术后患肢功能优3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61.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能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儿的生存率,不但可以保留肢体,且保留的肢体具有良好功能,是治疗儿童青少年期骨肉瘤的理想方法.

  •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争论与治疗策略进展

    作者:陈嘉波;杨体泉

    “围生期睾丸扭转”较“新生儿睾丸扭转”能更准确描述疾病特点.应区别对待产前与产后睾丸扭转,只有后者才可能通过急诊手术使扭转睾丸获救.尽管双侧睾丸扭转在新生儿比较罕见,但是由于后果严重,建议手术中常规探查对侧睾丸,并做预防性睾丸固定术.对于已经发生的双侧睾丸扭转,即使已经坏死萎缩,仍然建议予以保留,并长期随访.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侧支循环

    作者:毛建雄;刘磊

    门静脉海绵样变是由于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静脉或阻塞的再通,是肝脏为保证血流量和肝功能正常的一种代偿性病变.现就近几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侧支循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水通道蛋白1在泌尿系统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从军;王红;杨体泉;王曼

    水通道蛋白(AQP)是一类专门运输水的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膜上.水在泌尿系统中的吸收和排泄对整个机体的水平衡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人体,多数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会引起肾脏对水处理能力的下降;多种身体功能变化能影响到泌尿系统中AQP的表达.AQP家族中对AQP1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对AQP1在泌尿系统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雷公藤总苷对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

    作者:郭蕴琦;裴利宏

    目的 探讨雷公藤总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药理疗效及对血清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38例HSPN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组胺、低分子肝素钠、泼尼松等常规治疗,而治疗组2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雷公藤总苷片治疗,每日1.5 mg· kg-1,连用4周.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皮肤紫癜、24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分析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8水平变化,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 =10.526,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8水平均下降,其中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公藤总苷对儿童HSPN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和抑制血清TNF-α和IL-8水平有关.

  • 骨化三醇治疗佝偻病的疗效

    作者:于立君;杜秋影;姚笠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1~3岁的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治疗1组每日口服骨化三醇1粒(0.25 μg),治疗2组每日2粒(0.50 μg),对照组则每日给予普通维生素D22000 IU.治疗1个月后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夜惊、多汗、烦闹、枕秃等)改善情况,以及身高、血清钙、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25羟维生素D3、骨密度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儿临床表现(夜惊、多汗、烦闹、枕秃)均有改善;各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均有增长,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血清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BALP下降、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骨密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2组明显.结论 骨化三醇治疗儿童佝偻病疗效显著,0.50μ g· d-1对北方地区儿童佝偻病能够起到治疗作用.

  •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比较

    作者:刘晓慧;李秋丽;王晓娟;杨玉岩;哈丽娜;戴秀英

    目的 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宁夏某县2所中学12~16岁学生440入.其中留守儿童205名,非留守儿童235名.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近1 a内遭遇的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前10位的事件中8个事件是相同的.不同事件有家庭施加学习压力、家庭内部有矛盾、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发生频度高.2.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的得分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Pa<0.01).3.解决问题、退避、发泄、忍耐4个因子的得分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退避因子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求助和幻想因子的得分为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求助因子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丧失、其他、健康适应与解决问题、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因子均呈负相关;学习压力、受惩罚与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因子均呈正相关.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与求助因子均呈负相关;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与解决问题、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因子均呈正相关.结论 成熟型应对方式能够缓冲生活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时,他们需要应对方式的指导和帮助.尽量缩短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距离,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加以关注和指导.

  • 河南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林爱琴;于雁;侯晨辉;倪居;张雪灵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探讨饮食营养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河南18个地市3~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抽样,以WHO推荐使用的Z评分和多无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评价营养状况;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儿童出生时的情况、喂养方法、辅食添加的种类及时间,通过问卷了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结果 2 060名学龄前儿章低体质量、生长迟缓发生率分别为4.18%、3.06%,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82%、1.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体质量增长相关的因素有每天餐次、每餐餐量、喜吃甜点零食及进食动物性食品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而与身高增长相关的因素有每餐餐量、每天餐次、进食动物性食品及乳类食品.结论 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需高度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给予科学营养.

  • 健康儿童318例冠状动脉内径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徐阳;孙景辉;张金鑫;朴金花

    目的 测量吉林省健康儿章超声心动图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5 -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14岁以下健康儿童318例,并按年龄分为6个组,18 d~组、1岁~组、3岁~组、6岁~组、9岁~组、12~14岁组.测量各组儿童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采用TOSHIBA SSH - 880CV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左冠状动脉( LCA)、右冠状动脉(RCA)和主动脉根部(A0)内径.根据身高、体质量求得体表面积,并计算LCA/AO和RCA/AO值.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LCA与RCA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各年龄组组间LCA和RCA均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 =84.347、88.885,Pa=0.000).LCA/AO值与RCA/AO值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12、0.717,P=0.990、0.611).Logistic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CA、RCA内径值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收缩压均呈正相关,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表面积与冠状动脉内径相关性强.结论 冠状动脉内径与AO内径的比值是判断冠状动脉扩张的理想指标,对指导临床工作有重要作用.

  • 维生素D补充剂在山东省婴幼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衣明纪;毕晓娜;冉霓;傅芃;冯雪英

    目的 调查山东省3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月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计划免疫与健康保健的儿童945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家长愿意配合者903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儿童抚养人进行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山东省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率为79.6%(719/903例),开始添加时间与停用时间分别是生后30.0(30.0)d、9.0(7.0)个月,应用剂量为60.0 ~700.0 IU·d-1,出生1周内、≥1~2周与>2 ~4周开始添加维生素D补充剂的儿童分别占1.9%(12/639例)、3.1%(20/639例)与54.0%(345/639例);76.2%(369/484例)的婴儿1岁以内停用维生素D补充剂,≥1~2岁停用者占17.4%(84/484例),>2 ~3岁停用者占6.4% (31/484例);不同地区、年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出生体质量、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喂养方式、出生体质量、家庭收入水平和母亲文化程度等是影响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的因素(OR =0.745、1.482、0.614、0.658、1.913,Pa<0.05).结论 维生素D补充剂在山东省婴幼儿中应用普遍,但不规范,不符合近年来国内外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指南的要求.年龄、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状况.

  • 儿童锌缺乏的识别、预防和治疗

    作者:盛晓阳

    锌缺乏是儿童常见的营养问题.6~24个月婴幼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反复腹泻或感染儿童是锌缺乏的高危人群.当儿童反复腹泻、感染或身高增长缓慢,且膳食中缺少动物性食物时,应注意锌缺乏的可能;必要时可结合血清(浆)锌检测.通过膳食调整,特别是增加肉类食物,是预防儿童锌缺乏的关键.对可能锌缺乏儿童,如反复腹泻儿童,可预防性短期补充锌.

    关键词: 锌缺乏 预防 诊断 儿童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细胞外基质及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郝志宏;于力;张瑶;王丽娜;翁志媛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中细胞外基质(ECM)分泌及β1整合素( Itg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第3~ 10代用于实验.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LPS组,EGB高、中、低剂量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6h、12h和24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CM层黏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蛋白水平;荧光半定量-PCR法检测Itgβ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可分泌一定量的ECM,LPS组在各时间点分泌ECM均高于对照组(Pa<0.01),而EGB各剂量组分泌ECM均低于LPS组(Pa<0.01);2.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可表达一定量Itgβ1mRNA,LPS组各时间点Itgβ1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a<0.01),EGB各剂量组Itgβ1mRNA表达量均低于LPS组(Pa<0.01).结论 LPS可诱导GMCItgβ1mRNA表达及ECM分泌增加,EGB可抑制LPS诱导的GMC Itgβ1 mRNA表达及ECM分泌增加,EGB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及ECM分泌等分子生物学机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 银杏叶提取物对发育期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李蕊;袁宝强;樊秋萍;王云;耿海峰;李慧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EGb)对癫癎点燃模型幼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及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 选择2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9g·L-1盐水对照组(NS组)、戊四氮(PTZ)点燃对照组(PTZ7d组、PTZ 14 d组)以及EGb治疗组(EGb7 d组、EGb 14d组).应用PTZ制作慢性点燃癫癎模型;使用Y-型电迷宫测试模型建立前后及EGb治疗前后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点燃成功后EGb 7 d或EGb 14 d治疗对海马区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同时通过标记5-溴脱氧尿核苷(BrdU)、神经元核蛋白( 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情况.结果 1.Y-型电迷宫测试:EGb治疗前,PTZ各点燃大鼠与NS组相比,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电击次数明显增多(P<0.01);EGb(300mg·kg-1·d-1)治疗7d和14 d大鼠达到学会标准的次数均明显少于PIZ点燃对照组(Pa<0.01).2.NSCs增殖情况:选择Nestin阳性细胞表达作为判断NSCs增殖的指标,PTZ点燃对照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量较NS组明显增多(P<0.01);EGb 7 d组和EGb 14 d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量均较相对应PTZ点燃对照组表达进一步增多(Pa<0.05),随着疗程增加,EGb 14 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要低于EGb7 d组(P<0.05),增殖的Nestin阳性细胞均主要分布于海马CA1 、CA3区颗粒细胞层和颗粒细胞下层.3.EGb治疗后BrdU/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EGb治疗前,且EGb 14 d组BrdU/NeuN阳性细胞表达百分比又高于EGb 7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EGb治疗组有4%~5%共表达GFAP.结论 EGb可诱导NSCs增殖、分化,且NSCs的这种改变与改善大鼠学习记忆有关.

  •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明磊;王华

    目的 评估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的预后,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收治的56例SVE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在患儿出院4个月后采用Liverpool预后评分量表评估其预后.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2组临床资料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35%(19/54例)的SVE患儿死亡或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13%),随访中死亡3例(6%),留有严重后遗症9例(17%)、中度后遗症7例(13%)、轻微后遗症5例(9%).导致SVE患儿预后不良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脑电图中度异常、惊厥持续状态、发热病程长、头颅MRI累及病灶超过2处或累及幕下及合并应激性高血糖(Pa<0.05),而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蛋白量、偏瘫、意识障碍、合并多脏器损伤、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与SVE预后不良无关.结论 SVE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存质量.伴有惊厥持续状态、应激性高血糖、发热时间长、脑电图中度异常及累及病灶超过2处或累及幕下等是影响儿童SVE预后的危险因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