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格林-巴利综合征

    作者:蒋莉;蔡方成

    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广泛开展,脊髓灰质炎基本被消灭,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GBS)已成为目前我国和多数国家小儿常见的急性周围神经病.临床上GBS以肢体进行性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特征,伴有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程进展大多不超过4周.大部分患儿可完全恢复,10 %~15 %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肌无力,1.7 %~5.0 %死于急性期呼吸肌麻痹.

  • 脊髓灰质炎

    作者:王大斌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Heire于1840年首先描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肢体疼痛为多见,部分患者可发生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见于小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一、现状脊髓灰质炎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1988~2001)已取得重大进展,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从>125个减少到10个.脊髓灰质炎发病数从1988年的约35万例下降至2001年的4731例(下降99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和西太平洋区已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区,欧洲自1998年以来未再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 周围神经损伤

    作者:王如明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意外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创伤而发生的损伤,导致躯干和肢体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如不尽早进行有效治疗,将会影响受累肢体的结构发育,从而影响儿童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对其心理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预防小儿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是防止肢体功能障碍的关键.儿科常见的神经损伤是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为多见,其次是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其他神经损伤类型较为少见.

  •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

    作者:王纪文

    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acute hemiplegia syndrome in childhood,AHS)早在1897年即由Sigmund Freud详细描述,直到1960年以后才有较多报道[1].小儿急性偏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该诊断名词倾向于只用于未找到特异原因的急性偏瘫,其他则可用更为明确的诊断如:脑动脉血栓形成等代替[2],本文仍延用以往文献称谓,泛指上述情况.美国有学者调查15岁以下儿童中,脑卒中引起的急性偏瘫为2.48/万.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累及锥体束的功能.

  • 小儿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孙若鹏;李保敏

    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以随意肌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伴或不伴感觉功能障碍.临床根据肌力大小,将瘫痪分为完全性瘫痪(0级)、接近完全性瘫痪(1级)、重度瘫痪(2级)、中度瘫痪(3级)、轻度瘫痪(4级)等.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引起的慢性瘫痪(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脑性瘫痪等)已被儿科工作者熟知,但部分获得性急性瘫痪诊断较为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十分强调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的报告制度,使急性瘫痪的鉴别诊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儿急性瘫痪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例

    作者:唐瑟;李炜如;熊英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2003年5月收治29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NEC临床资料.结果 NEC发病与早产、低体质量、感染有关.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肠穿孔,病死率较高.治疗以保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同时予静脉高营养和增强免疫力.结论减少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及早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加强喂养管理和加强肠道生物屏障功能,可降低NEC发病率.

  • 婴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的关系

    作者:蒋惠娟;卢秋穗;张银美;周艳;邵小松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婴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对ALRI婴儿联合进行血清RSV-IgM抗体、CMV-IgM抗体、MP-IgM抗体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检测ALRI患儿189例,单一病毒抗体阳性106例(56.09 %),RSV-IgM抗体57例(30.16 %)、CM-IgM抗体33例(17.14 %)、MP-IgM抗体16例(8.47 %),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19例.RSV感染发生喘息40例(51.28 %),明显高于无喘息(15.32 %)(P<0.01).CMV感染28例喘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喘息(P<0.01).两组MP感染率(4.60 %和11.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中57.58 %肝功异常,胸片54.55 %呈间质性改变.结论婴儿ALRI中RSV是其主要病原,易致喘息,CMV感染是小婴儿ALRI发生喘息的重要原因,常伴肝脏损害,MP感染率较低.

  • 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素检测与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冀石梅;梁翊常;夏淑筠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血浆内皮素(ET)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变化,及其与KD及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KD患儿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含量,并以30例急性感染及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1.KD组亚急性期血浆ET较急性期显著增高;2.K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均显著增高;与感染对照组相比,仅亚急性期显著增高;3.彩超探及KD组54 %患儿冠状动脉扩张(CAD),其亚急性期血浆ET较无CAD组显著增高.结论 KD患儿亚急性期ET进一步增高,对发生冠状动脉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提示,同时应作相关检查.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

    作者:汤鸣;梁星群;乔萍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70例HIE和 4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胰岛素和血糖监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HIE患儿入院时高血糖19例,低血糖5例.HIE组血糖、血胰岛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以重度 HIE组更甚.结论 HIE患儿可出现糖代谢紊乱,对HIE患儿应密切监测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及早发现和尽快纠正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免加重脑损伤.

  • 紫红口服液治疗过敏性紫癜免疫学指标变化

    作者:谢继红

    目的探讨紫红口服液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服用紫红口服液的49例HSP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26例进行免疫学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8 %,明显高于对照组(80 %)(P<0.05).治疗前CD4、CD8均低于对照组,IgG、IgA与健康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紫红口服液能明显改善HSP患儿的免疫功能.

  • β淀粉样蛋白诱导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凋亡

    作者:鄢文海;陈正跃;崔景彬;李开荣;王俊萍;王建枝;许予明;朱红灿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Aβ 25~35(20 μmol/L)与神经干细胞共育48 h 后,原位检测神经干细胞凋亡.结果 Aβ 25~35作用后细胞死亡率上升,48 h 后死亡率趋于平稳,凋亡检测表明细胞主要通过凋亡途径死亡.结论 Aβ 25~35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凋亡.

  • 新生儿梅毒螺旋体肺炎临床特点和诊治探讨

    作者:杨长仪;陈涵强;张尔泉;林庆颖

    目的探讨新生儿梅毒螺旋体(TP)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33例经临床、X线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新生儿TP肺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3例均有呼吸困难,其中11例并呼吸衰竭(呼衰),均具有一个或多个脏器损害表现.胸片显示33例均有肺纹理增粗,其中28例有粗糙结节状阴影, 21例为遍布双肺野多个结节状阴影.血清学检查:33例母亲分娩前、后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PA)均阳性,患儿 RPR和TPPA阳性32例,TP-IgM阳性13例,其他病原体的IgM和IgG均阴性.应用青霉素10万U/(kg·d) 或(和)头孢曲松钠50~80 mg/(kg·d),分2次静推,疗程14 d;11例呼衰患儿应用辅助通气治疗,死亡6例,死因为呼衰和其他不可逆脏器损害.结论新生儿TP肺炎的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对早期呼吸困难新生儿,若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尤其出现粗糙致密结节状阴影,应高度警惕TP肺炎, 及时做相应血清学检查协助诊断,早期治疗.

  • 膝关节超声检查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峥嵘;张玉林;苏英姿;王天有;崔晏春

    目的探讨膝关节超声检查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JRA 30例活动期患儿48个膝关节;10例缓解期患儿16个膝关节;30例正常儿60个膝关节.观察指标包括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厚度、积液量、关节股骨端软骨轮廓形态.结果 JRA活动期膝关节明显积液、滑膜明显增厚,与缓解期、正常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JRA患儿中10个膝关节出现软骨轮廓改变.结论超声能客观定量评价JRA患儿膝关节的病变,为临床JRA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客观、敏感、定量的检查方法.

  •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玲玲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尿酸(U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2例HIE分为轻、中、重组,与24例对照组同时作血UA测定.结果 HIE组血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IE组内比较:血UA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中度高于轻度(P<0.05),重度高于中度(P<0.05).结论检测血UA浓度可在早期较敏感反映HIE的严重程度,是治疗和评估预后的生化指标之一.

  • 儿童癫癎患者认知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作者:侯永花;张宁;成杰

    目的探讨儿童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和P300特点及二者关系.方法对38例儿童癫癎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检测P300,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C)测定智商.结果 1.癫癎儿童智商低于正常65.8 %,智力损害28.9 %;2.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和降低(P<0.01),且智力正常的癫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对照组也明显延长和降低(P<0.05);3.相关分析显示P300潜伏期与各智商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276~-0.327 P均<0.05),波幅与语言智商、总智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癫癎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智商和P300有密切关系,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均是评价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

  • 荧光SYBR Green I染色及银染方法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21-三体综合征中的比较

    作者:张茜;谢湘芝;经承学

    目的比较SYBR Green I染色及银染方法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诊断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中的优劣.方法 PCR扩增26例21-三体及20例正常人DNA,分别用琼脂糖电泳-SYBR Green I染色及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方法检测,进行光密度定量分析及比较.同时以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作对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DNA均于24个PCR循环时显带清晰;定量分析结果同核型分析结果一致;SYBR Green I染色历时30 min,而银染则历时4~5 h.结论在Q-PCR中SYBR Green I染色敏感度同银染,较银染更简单、省时、经济.

  • 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徐淑玲;于风琴;张家洁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30 mg/(kg*d)治疗.结果观察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为4.35 %,对照组为22.50 %,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对预防早产儿RDS有一定疗效.

  • 超声对女童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永红;杨汇娟;罗曙萍

    目的探讨女童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子宫、卵巢形态改变及卵巢动脉变化及其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技术测量子宫、卵巢大小及卵泡直径,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1.特发性真性性早熟患儿子宫各测值稍大于正常同龄儿,其卵巢测值明显大于正常值;2.随青春成熟度增加,性激素水平提高,卵泡直径与个数增加.结论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子宫、卵巢形态改变直接反映内分泌变化,结合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可对真性性早熟作出诊断.

  • 注射用内给氧治疗胎儿窘迫25例

    作者:安波

    目的探讨母体静脉应用内给氧提高单位体积内氧的浓度、提高胎盘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的方法.方法内给氧1 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匀速静滴,10 min后听胎心.30 min内剖宫产,新生儿取出后5 min行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0 min胎心率改善明显,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内给氧用于胎儿宫内窘迫效果显著,为终止妊娠保全胎儿争取时间.

  • 非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33例

    作者:尹昕

    目的探讨非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诊治非鼻窦炎性鼻源性头痛患儿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筛窦过度气化23例,筛泡过度气化6例,中、上鼻甲气化压迫鼻中隔4例.治愈3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 %.术后随访0.5年以上,患儿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结论头痛保守治疗无效,经CT诊断出有鼻腔结构异常,应考虑鼻内镜手术治疗.

  •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作者:赵明;徐欣;吴惠泽

    脑积水的治疗常用方法之一是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术,2000年~2003年我们应用腹腔镜操作放置和固定分流管远端,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5岁.梗阻性脑积水12例,交通性脑积水3例.选用美国凤凰牌脑积水分流管低压或中压型.术前腰穿检查测量颅内压,送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排除脑脊液感染和脑脊液蛋白过高者;腹部B超检查了解腹内情况.

  • 河南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不同pH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艾予川;许兵红;曾莉萍;李进芬

    目的探讨河南蜂胶在不同pH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以金葡菌耐药株为实验菌种,将其分为8个不同pH环境组,每张滤纸片滴加31 %河南蜂胶溶液7 μl,记录蜂胶在不同pH条件下对金葡菌耐药株24 h抑菌效果.结果在pH 5.0、5.5、6.0、6.5、7.0、7.5、8.0、8.5不同条件下对金葡菌耐药株24 h的抑菌环直径(mm)分别为:24.25±1.06、18.33±3.01、18.75±2.47、18.33±1.53、15.33±1.15、15.33±0.08、16.00±1.32、11.75±0.43.结论河南蜂胶对金葡菌耐药株的抑菌效果随pH增加,抑菌环直径变小,pH 5.0时抑菌环直径大,抑菌活性强,随pH增加,抑菌活性呈阶段性减弱.

  • 母乳喂养新生儿血糖变化

    作者:刘春玲;刘爱勤;张梅月;周爱青

    目的观察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儿(纯乳组)出生3 d内血糖水平,并与混合喂养儿(混乳组)血糖对比.方法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 d内分别于6、24、48、72 h进行动态血糖测定.结果纯乳组和混乳组在生后6 h血糖为(3.38±0.98) mmol/L、(3.34±0.96) mmol/L;24 h为(3.36±0.88) mmol/L,(3.37±0.89) mmol/L,两次监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48 h为(2.63±0.67) mmol/L,(3.36±0.85) mmol/L,纯乳组血糖下降明显(P<0.05),但血糖值尚在正常范围.72 h纯乳组血糖恢复至出生水平,两组分别为(3.26±0.73) mmol/L,(3.37±0.82) mmol/L.体质量、黄疸等均无异常改变.结论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血糖无明显影响.

  • 干扰素椎管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作者:蔡尚原;张振英;付敏

    目的探讨干扰素椎管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椎管注射干扰素1万U/(kg*d);对照组肌注干扰素100万U/(kg*d),疗程均为3 d.观察发热、神志、抽搐、病理征、后遗症、重症病例数,随访后遗症恢复和智商.结果治疗组神志、抽搐、病理征、重症例数及后遗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椎管注射治疗乙脑安全可靠.

  • 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的变化

    作者:徐丽云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γ-干扰素(γ-IFN)在细菌性脑膜炎(菌脑)和病毒性脑炎(病脑)脑脊液(CSF)中含量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脑组32例、菌脑组28例、对照组30例CSF中IL-18及γ-IFN含量.结果 IL-18在各组CSF中含量(ng/L):对照组0.11±0.04;病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46±1.27和2.11±0.53;菌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8.01±17.62和3.25±1.25.而γ-IFN在各组CSF中含量(ng/L):对照组4.03±1.45;病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7.51±12.12和12.55±4.25;菌脑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4.52±3.34和5.59±2.11.与对照组比较,菌脑组CSF中IL-18浓度显著增高(P<0.001),而γ-IFN在病脑组CSF呈明显增高(P<0.001).治疗后均下降.结论 IL-18和γ-IFN测定有助于菌脑和病脑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 全面性癫癎伴高热惊厥附加症基因定位及GABRA6基因测序研究

    作者:黄希顺;尹景岗;魏建科;顾仁骏;卢宏;魏华;黄素娟;贾福军;李冲;霍卫红;Lenmuel Racacho;王家勤;郭学鹏;Dennis Bulman

    目的对全面癫癎伴高热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方法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GEFS+家系进行研究;设计GABRA6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全部9对内含子引物,采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GABRA6 PCR测序.结果在5q34区域大LOD值3.815.GABRA6基因测序显示外显子8有一C/G多态性.结论 GEFS+症致病基因在5q34区域取得了肯定的连锁关系.在该研究的两家系未发现GABRA6基因突变;所显示的单个碱基多态性对其他癫癎家系的连锁分析及其他癫癎综合征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均有意义.

  • 婴儿良性癫癎38例临床跟踪随访观察

    作者:吴惧;钟佑泉;谢晓丽;胡文广;周文智;吴梅

    目的观察婴儿良性癫癎临床发作,通过6~15个月临床随访,探讨婴儿良性癫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3年1月来我院神经专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癫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38例符合婴儿良性癫癎诊断,年龄3~24个月;男∶女为17∶21,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7例单药治疗,其中2例首次就诊未治疗,再发作后选择治疗;11例未治疗;2例服药6个月后停药;均经6~15个月随访,所有患儿临床发作停止,智能正常.结论婴儿良性癫临床并不少见,预后好;对不愿治疗患儿应严密观察.

  • 郑州地区2小时~14岁儿童先天性智力低下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黄飞飞;王兆才;廖世秀;杨艳丽;宋子博

    目的通过对患儿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了解各种异常染色体对先天性智力低下(MR)造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常规外周血高分辨、脆性X检测技术,制备中期细胞染色体,采用C、G、Q、R带多种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在1171例MR中发现染色体异常345例,占29.46 %,常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302例,占异常病例的87.54 %,性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43例,占12.46 %.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小儿MR的重要病因,通过产前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是防止MR出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 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一家系随访分析

    作者:王家勤;尹景岗;黄希顺;郭学鹏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GEFS+一家系的临床发作情况,作详细的体格检查.进行脑电图、24 h动态脑电监测,部分患者作头颅CT检查.结果先证者Ⅳ12,以抽搐频发3 d入院,生后8个月开始高热惊厥(FS).此次发作为无热性频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该家系5代共36人,其中有14名患者,男8例,女6例;患者年龄4岁5个月~82岁,除Ⅰ2发作类型不详外,Ⅱ2、Ⅲ1、Ⅲ4、Ⅲ6、Ⅳ1、Ⅳ11、Ⅳ17为FS,Ⅳ2、Ⅳ12、Ⅳ13、Ⅳ14为FS+,Ⅴ1为FS+和失神发作.除Ⅳ13、Ⅳ14目前给予丙戊酸镁治疗外,其他患者已减量停药或未用药,均无发作.全家系成员智能发育、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3例行头颅CT检查,均正常.结论 GEF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认识该综合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童时期的癫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癫癎基因研究的进展及挑战

    作者:林庆;郭学鹏

    自1995年发现第一个癫(癎)基因突变以来,全世界至少已报道了14个突变的癫(癎)基因,其中12个是钠、钾、氯离子通道基因及GABA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基因,使癫(癎)事实上成为一个重要的离子通道病(ion-channel disease).尤其是Wallace等首次发现SCN1B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后,相继发现的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不仅从分子遗传水平揭示了癫(癎)的发生机制,也为一些经典的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抗癫(癎)药物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必定会在近期使我们对癫(癎)的认识有所提高,给临床治疗方面带来新的突破.

  • 先天性巨结肠50例

    作者:王茹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方法术前回流灌肠,34例行改良Duhamel-环钳斜吻合术,14例行经直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2例行强力扩肛术.结果 50例患儿中肛门便意感好,能控制排便45例;4例肛门有便意,白天控制排便,夜间偶有污粪;1例死亡.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及早手术治疗,提高围术期处理,对患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 儿童自发性脑出血30例

    作者:冀勇;郑楠;郭军旗;白晓玲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收集3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儿均行CT、MRI(MRA)、DSA等检查,及早予手术治疗.结果脑动静脉畸形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治愈23例,好转5例,死亡2例.随诊23例,22例健康生存,1例再出血死亡.结论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自发性脑出血常见原因,及时给予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颅内炎性肉芽肿36例

    作者:杨建军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6例颅内炎性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动态CT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术后抗生素疗程明显缩短至4周,单纯抗生素治疗28例,疗程6~8周,36例均治愈.结论颅内炎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以隐源性感染多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额顶叶;以癫为首发症状居多;CT平扫加增强是诊断本病重要手段,动态CT增强扫描是判定疗效的主要方法;抗生素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方法;无功能区病变可考虑手术剥除,能明显缩短疗程.

  • 新生儿肝外胆管囊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作者:冯杰雄;李民驹;汤宏峰;顾伟忠;俞少勇

    目的了解新生儿不同类型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对22例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Ⅰ型胆道闭锁(BA)4例,Ⅲ型BA 1例,胆总管囊肿(CC)17例]患儿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CT、光镜及电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BA与新生儿CC均好发于女童,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符合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改变.二者肝脏组织学改变(光镜与电镜)也可能相似.但B超与CT检查发现,BA组囊肿与胆囊大小均小于CC组(P均<0.05).术中胆道造影显示ⅢBA型组肝外胆管囊肿终止于肝门处,肝内胆管树无法显示;Ⅰ型BA组肝内胆管树变形、连续性中断且有左右肝管狭窄;而CC组肝内胆管树形态正常.结论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可能是多种胆道疾病的局部表现,术中造影可有效鉴别这些疾病,并能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外伤性癫癎患儿脑电图及临床随访分析

    作者:李彩霞;李志平;李爱平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癫癎的脑电图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治疗156例患儿,行脑电图及临床追踪观察,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男童发病率较高(102∶54).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102∶54).脑电图样放电检出率较高.年龄越小,早期癫的发病率越高.151例临床发作完全控制,余5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脑电图样放电消失较临床发作控制滞后6个月~2年.结论脑电图检查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后抗-E持续存在致晚期贫血1例

    作者:林甲进

    患儿,男,系第4胎,第2产,因生后24 h后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收住院.新生儿血型检测为 A、CcDee,总胆红素427.0 μmol/L,母亲血型为A、CCDEe,血清学检查证实由抗-E 引起;换A 、CcDee型血400 ml,并辅以光疗,症状控制,查血红蛋白135 g/L,出院.2周后因贫血再次住院,血红蛋白66 g/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正常,血型为A、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阴性,抗-E效价为1∶ 4,经输注Rh(E)阴性血,以纠正贫血,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 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李旭;谭娴龄

    目的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患儿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前后肺功能变化.方法采用MS-IOS肺功能仪对31例CVA患儿进行肺功能测试,并与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后肺功能比较.结果 31例CVA患儿均存在肺功能损害,大呼气峰流速(PEF)较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更敏感;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后大部分CVA患儿肺功能有改善,改善>10 %以上FEV1较PEF敏感.结论吸入硫酸特布他林有利于改善CVA患儿肺功能,并可用于支气管舒张试验,作为诊断CVA的辅助条件.

  • 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癎28例

    作者:张德河

    目的观察托吡酯对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8例难治性癫患儿,添加托吡酯起始量为0.5~1.0 mg/(kg*d),以后每周增加0.5~1.0 mg/(kg*d),加量8周后为目标控制量,观察加药后16周发作情况.结果 28例中有效18例,无效6例,有效率64.3 %,退出4例.结论托吡酯是治疗难治性癫有效、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 脑生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作者:刘学胜

    目的观察脑生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HIE患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脑生素)和对照组(胞磷胆碱),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时间、NBNA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生素治疗HIE疗效好,能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 韦司泰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例

    作者:张清玉

    目的观察韦司泰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中重度HIE足月新生儿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予综合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韦司泰针剂,2 ml/次,静滴,1次/d,14 d为1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消失时间.结果根据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原始反射恢复、肌张力恢复情况判定,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94 P<0.05).结论韦司泰对HIE的临床表现恢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降低方面有较好疗效.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60例

    作者:蔡长清;陈磊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方法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60例,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疗程7 d,并做药敏试验.结果有效率为91.7 %,分离出32株致病菌,药物总敏感率为87.5 %.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耐药低,是一种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的耐酶抗生素.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作者:牛淑娟;王宝风;张雪梅;张爱国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效果.方法对42例中、重度HIE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GM1静脉滴注,通过对临床体征恢复时间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20项(NBNA)判断药物疗效.结果 GM1治疗组临床体征包括意识、反射、肌张力等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d5~7、d10~14 GM1治疗组NBNA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GM1可促进HIE临床症状恢复,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0例

    作者:贾太莲;朱风兰;王峥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HIE患儿随机抽样52例为治疗组,余4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0.5~1.0 ml/kg,1次/d,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脑水肿、肌张力、昏迷、惊厥等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为83.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复方丹参治疗HIE疗效显著.

  • 彩色多普勒测定胎儿脐、脑动脉加速时间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方;陈彩霞

    目的探讨测定胎儿脐、脑动脉加速时间(AT)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144例正常胎儿及96例高危妊娠胎儿脐、脑动脉AT,并对部分胎盘进行计数胎盘3级绒毛干内小动脉,测量管径.结果异常组脐动脉AT较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胎盘3级绒毛干内小动脉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脑动脉A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脐动脉AT可反映胎儿-胎盘循环阻力.

  • 早期哺乳与1岁婴儿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春芳

    目的了解早期哺乳与1岁婴儿生长发育状况及贫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儿保门诊2002年1~8月出生、已完成1岁体检儿童277例,回顾分析早期喂养情况(出生满3个月时),对1岁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与3个月时体检结果对照.结果 1岁时母乳喂养组在年龄别体质量、贫血发生例数等方面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无论早期何种哺乳方式都必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才能避免发育落后及营养偏差.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及预防进展

    作者:赵建刚;初桂兰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的胃肠道急症,本文概述新生儿NEC的危险因子、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的新方法、新措施,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

  •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及进展

    作者:宋国维

    呼吸衰竭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症,多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神经疾病及意外事故等均可造成呼吸衰竭,婴儿死亡50 %是由呼吸衰竭引起.呼吸系统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功能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称为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可分两型,Ⅰ型:特点是低氧血症,仅pa(O2)降低,pa(CO2)不高,甚至偏低,多因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及肺内分流引起,常见于呼吸衰竭早期和轻症.Ⅱ型:pa(O2)下降,同时伴肺泡通气量下降引起的pa(CO2)升高,多见于重症.在一定条件下,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可互相转化.小儿呼吸衰竭多起病急骤,称为急性呼吸衰竭,需及时诊断治疗.若小儿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同时伴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病情可相对稳定,但这些患儿的病情,可因一个新的呼吸道感染而恶化,出现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应注意,患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可有明显低氧血症,但不属于呼吸衰竭.

  • 解偶联蛋白4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的表达水平

    作者:周旭华;郭锡熔;金子林;倪毓辉;潘晓勤;陈荣华

    目的观察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解偶联蛋白4(UCP4)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讨UCP4基因与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3T3-L1细胞,诱导细胞分化,采用RT-PCR技术在细胞分化成熟的不同时段检测脂肪细胞中UCP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UCP4基因高表达于3T3-L1脂肪前体细胞中,随细胞分化成熟该基因表达水平渐下调.UCP4基因表达水平在诱导分化前(d-1)至d0、d0~3、d4~6、d7~8、d9~10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时段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UCP4基因与肥胖发生相关,其在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渐下调可能有利于脂肪细胞的脂质积聚.

  •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建枝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治疗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将30例GDM孕妇按开始治疗时间分为孕32周前及孕32周后各15例,分析比较新生儿预后.结果孕32周前开始治疗组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孕32周后开始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低血糖、窒息、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5);两组均无围生儿死亡.结论早期发现和治疗GDM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GDM孕妇孕期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GDM孕妇36~39周终止妊娠对母儿较安全.

  • 浙江沿海地区性早熟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林峰;郑昌华;李桦;潘玲玲;饶高峰;曾爱平;颜道茹

    目的掌握我国沿海地区小儿性早熟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温岭市全市范围内性早熟患儿进行临床筛查、调查性早熟儿的流行病学并进行相关分析,分初步筛查、临床检测及相关分析3个阶段.检测性早熟儿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等激素.并作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试验,对早熟儿进行韦氏量表评分分析.对女性早熟儿行B超子宫及卵巢检查,并与正常同龄儿对照.探讨当地性早熟儿的流行病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本地区22 281人次筛查,查出阳性病例84例.其中男9例[特发性性早熟(IPP)7例、部分性性早熟(PPP)2例],女75例(IPP 30例、假性性早熟8例、PPP 37例);2.女性IPP儿子宫、卵巢B超及FSH、LH、E2等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儿(P均<0.05),而其余患儿均基本正常.3.早熟儿智商略低于正常儿,但差异不明显.4.生活在城镇、经济发达、污染地区、母亲初潮早、社会因素、营养状况、服用滋补药、遗传等诸多因素与性早熟有关.结论沿海地区性早熟儿的发病率为0.38 %,女性性早熟发病率较高(0.67 %).B超测子宫、卵巢及FSH、LH、E2等激素检测是女童IPP筛查简易、可靠的方法.性早熟病因复杂,对多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

  • 肥胖女童血清雌二醇、瘦素含量测定

    作者:张德甫;段新维;胡巧云;陈姜

    目的了解单纯性肥胖女童体内瘦素、雌二醇(E2)水平,分析瘦素对E2分泌的影响,为儿童少年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定单纯性肥胖女童、体质量正常女童各60例,年龄8~15岁.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E2含量;问卷法调查月经初潮年龄.结果单纯性肥胖女童血清瘦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肥胖女童血清瘦素[(34.20±13.92) μg/L]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女童[(9.00±3.06) μg/L] (P<0.01).肥胖女童血清E2水平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在青春期前高于正常组,而在青春期却低于正常组.瘦素与E2含量呈负相关(r=-0.54 P<0.01).肥胖女童月经初潮年龄早于正常组.结论肥胖女童血清瘦素水平偏高,E2水平在青春期偏低,瘦素可能对卵巢分泌E2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肥胖 瘦素 儿童 雌二醇
  • 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疗效观察

    作者:袁慧娟;白悦心;孙良阁;郑丽丽

    目的正确评价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GHD 57例,予国产rhGH 0.1 U/(kg*d),疗程6个月.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身高由(120.5±15.9) cm增至(126.9±14.1) cm,生长速率由(2.2±1.2) cm/年增至(12.8±2.7) cm/年,身高落后SD值由(-5.0±2.8)减至(-4.0±2.3).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由(48.2±18.8) μg/L增至(120.2±62.4) μg/L.血清碱性磷酸酶由(149.8±60.4) U/L增至(209.2±71.3) U/L,男性睾丸体积由(4.5±1.7) ml增至(5.3±0.8) ml.骨龄由(5.5±3.1)年增至(5.9±3.0)年,体质量无明显变化.18例出现亚临床甲减.结论国产rhGH是治疗GHD安全、有效的药物.

  •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德亮;李书芹;王会芹;石红蕾;李亚林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抽吸细针穿刺细胞学(FNAB)检查对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弥散性甲状腺肿儿童进行FNAB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分别行FNAB诊断和临床诊断,并进行随访.结果 169例中76例诊断为儿童HT; FNAB初诊准确率98.68 %(75/76),明显高于临床初诊准确率80.26 %(61/76)(P<0.01);HT 76例 FNAB细胞学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多(37/76),以嗜酸性变型典型,上皮破坏型少见.结论 FNAB检查对诊断儿童HT和细胞学分型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满华;揭育丽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异常[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儿血清瘦素(leptin)水平变化,探讨血清瘦素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20例甲减患儿、17例甲亢患儿和25例健康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等指标.结果甲低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至正常后,其血清瘦素浓度上升至正常水平;甲亢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对血清瘦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

    作者:左瑞平;曹丽;冷弢;袁桂芬;刘艳丽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素)对儿童生长激素(GH)分泌的影响. 方法对31例服用皮质素6~32个月患儿进行两种药物(可乐定和左旋多巴)GH激发试验.结果 22例GH分泌异常(70.96 %),其中两种激发试验GH均<10 μg/L者12例,一种激发试验GH<10 μg/L者10例.疗程超过9个月组 GH分泌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不足9个月组(P<0.05);剂量>1.0 mg/(kg·d)组与<1.0 mg/(kg·d)组比较,GH分泌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皮质素能抑制儿童GH的分泌.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关系

    作者:洪茜萍;姜丽红;刘戈力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研究其与出生体质量、身长及胎盘质量等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内分泌因素.方法将新生儿根据出生体质量与胎龄的关系分为适于胎龄儿(AGA)组与小于胎龄儿(SGA)组,分别测定两组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同时取新生儿脐血用免疫放射法测定IGF-1和IGFBP-3含量.结果 1) 105例新生儿中79例AGA和26例SGA,其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3个参数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AGA组显著高于SGA组(P<0.001);2)两组脐血IGF-1和IGFBP-3比较,AGA组IGF-1和IGFBP-3水平均高于SGA组(P<0.01和P<0.001);3)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重质3个生长参数均与IGF-1和IGFBP-3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结论 1.出生时身长、体质量和胎盘质量可用来评价AGA和SGA的生长发育.2.AGA脐血中IGF-1和IGFBP-3明显高于SGA.3.胎儿自身分泌IGF-1和IGFBP-3与上述生长参数密切相关,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IGF-1和IGFBP-3可作为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指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