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机制及治疗

    作者:李奋

    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仅与部分先心病本身特殊的病理解剖及生理有关,且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外科技术采用而发生变化.先心病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如治疗得当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患病率及病死率.

  •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作者:李筠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基于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须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然后主要对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同时,应予以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尽可能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发生.

  • 快速心律失常儿童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黄敏;陈秀玉

    射频导管消融(RF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介入的新方法.目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儿童快速性快速心律失常,虽然RFCA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应用在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心脏及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较大,永久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较成人持久深远,需根据其特殊性,尤其是儿童临床特点、心导管操作、心内电生理特性与消融技术、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预防应严格掌握.射频消融初次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10%.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朱金兰;付丹;黄铁栓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2月~2006年12月ICU病房收治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患儿92例的资料,检测其血清清蛋白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35~50 g/L)及清蛋白下降组(<35 g/L),比较二组患儿循环功能及预后.结果 清蛋白水平下降组3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者23例(63.89%),死亡15例(41.67%);清蛋白正常组5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20例(35.71%),死亡8例(14.29%).清蛋白下降组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清蛋白水平正常组,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有关,清蛋白水平越低,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 东莞地区1 782例儿童活检病理分析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 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疗效

    作者:王云霞

    目的 观察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复发性腮腺炎患儿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以庆大霉素为主的经腮腺导管灌注治疗,判定其疗效.结果 经治疗并经临床观察10个月~3年,痊愈率达92.3%,仅1例轻度复发.结论 导管灌注疗法能在腮腺区以较大的血药质量浓度达到佳的机械冲洗和有效的抑菌作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效方法.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孙英民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10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动起源异常275例(88.7%),针对病因诱因简单处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奏效.激动传导异常35例(11.3%),药物治疗加术中及早临时起博器应用,必要时置永久起搏器.结果 本组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出现室颤治疗无效死亡,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多与心内复杂畸形并心房过度扩张、巨大室间隔缺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差、钾代谢失衡者等因素有关;治疗应强调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应用临时起搏器.

  • 小儿烧伤并惊厥42例

    作者:林海兵;杨中凯;孙书玉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42例发生惊厥的小儿烧伤患者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及结果,分析不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结果 发生惊厥的原因为高热惊厥(57.1%)、低钠血症(19%)、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钾血症等.结论 烧伤早期补液得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引起惊厥原因,才能减少惊厥发生.

    关键词: 烧伤 惊厥 儿童
  • 骶尾部畸胎瘤50例

    作者:刘吉宝;周勇;郭予

    目的 总结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3年3月~2003年3月本院收治骶尾部畸胎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良性肿瘤86.0%(43/50),恶性14.0%(7/50).随访 1~10年,7例恶性患者均于术后1~2年死亡.良性患者中5例于手术后2年复发,复发率为11.5%.其中4例肿瘤恶变复发死亡.另37例良性患者术后发育正常,无大小便异常,盆底松弛现象2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良性畸胎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完整切除是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关键.重视保存盆底完整和良好解剖修复,对提高术后功能性效果有积极意义.

  • 小儿胃畸胎瘤临床影像学特点

    作者:马新瑜;李瑞珍;罗正利;卞红强;黄茂华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诊断、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1997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例小儿胃畸胎瘤,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地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 4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胃修补成形术.位于胃小弯、胃大弯各1例,位于胃底2例,胃壁均有充盈缺损.经B超或CT检查,囊性肿块3例,实质性肿块1例.1例左肾移位,脾脏受压,腹腔镜检1例,证实为囊性畸胎瘤.结论 小儿胃畸胎瘤多为良性,经手术治疗后,多无复发且预后良好,临床特征和影像特点是早期诊疗的关键.

    关键词: 畸胎瘤 胃肿瘤 儿童
  • 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特点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关键词: 脑梗死 特点 儿童
  • 水通道蛋白4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的表达及与血脑脊液屏障的关系

    作者:王怀立;金润铭;李玉勤;禚志红;田培超;樊香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致幼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后水通道蛋白4 mRNA(AQP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幼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内毒素组又按时间点分为6、12、24及48 h 4个亚组,每组均为10只.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制备脑组织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蓝(EB)水平,RT-PCR技术检测脑组织内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S注射后6 h,脑组织AQP4 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加,12 h时达高峰,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后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增加,且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 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

    作者:石秀霞;雷威;郑秀芹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 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 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 L-精氨酸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俊霞;高金贵;李浩;郄娜;王玲芹;王会茹;张丽霞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加入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18例,随机分为对照(C组)和L-Arg组(L组)各9例,L组停搏液中加入L-Arg 5 g/L(24 mmol/L),C组停搏液中加入相同容积9 g/L盐水.分别于诱导后(基础值,T0)、主动脉开放30 min(T1)、停体外循环(CPB)6 h(T2)、停CPB 24 h(T3)抽取动脉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观察指标.结果 二组血浆cTnI、MDA水平及SOD活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5 g/L L-Arg的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影响.

  • 胎儿肺内胚窦瘤1例

    作者:栗安刚

    患儿,女,孕龄31周,第1胎,第1产,因母亲完全性前置胎盘临产,于孕31周末时剖宫产取出,产出时重度窒息,全身发绀,无自主呼吸,5 min Apgar评分2分,经抢救出现自主呼吸,发绀渐好转,18 h后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在左肺上叶发现一灰白、灰红色肿物,大小4.5 cm ×4.0 cm×3.5 cm,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部分与胸壁黏连,切面鱼肉样,质软.显微镜检查:主要为弥散成片的腺囊状结构,细胞呈扁平、矮柱状;部分区域呈实性,且可见腺管状结构;部分切片上可见基底膜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胎蛋白(AFP)阳性.诊断为肺内胚窦瘤.

    关键词: 内胚窦瘤 胎儿
  • 经导管介入与外科手术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2例

    作者:王震;王军;吕瑛;解启莲;高磊;朱晓丽;张密林

    例1,男,8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TOF).查体: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可闻及SMⅡ/6级杂音.术前造影显示降主动脉有侧支发出至右肺见图1、2.直径为3.7 mm.经导管置入6~8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至侧支内,造影显示体肺侧支封堵良好见图3,释放封堵器后立即行TOF根治术,术中顺利,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

  • 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袁路;陈维平

    胰腺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常规的培养方法存在易分化的问题.在饲养层条件下对胰腺干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可获得纯度高、保持未分化状态和高度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本文对饲养层条件下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建立的现状作一综述,为实验室建立胰腺干细胞系确定理论基础.

  •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作者:王伟;王玉林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衰时异常的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应用影响细胞因子药物,以提高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 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作者:丁黎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BMJ)的效果.方法 BMJ患儿5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并增加哺乳次数;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及苯巴比妥口服,按需哺乳;记录每日患儿进乳及排便次数;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干预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并增加哺乳次数治疗BMJ安全有效,勿需中断母乳喂养,可作为一种减轻BMJ干预方法.

  • 卡维地洛尔治疗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作者:李荣;钱永如;易岂建;白永虹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尔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剂量、方案及卡维地洛尔治疗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安全性.方法 卡维地洛尔治疗EFE患儿18例.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及患儿对卡维地洛尔耐受量.结果 卡维地洛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显著提高,左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室质量(Lvmass)、室间隔厚度(IVSs)明显降低.结论 心功能Ⅱ~Ⅲ级EFE患儿对卡维地洛尔长期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卡维地洛尔可降低心肌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IVSs和Lvmass,抑制心室重塑,明显提高EFE患儿心功能.

  • 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宋新文;高海丽;申保生;王宏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予干扰素α-2b,治疗3、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及HBeAg转阴率变化.结果 治疗3和6个月二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6个月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和干扰素联用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及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作者: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 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疗效

    作者:杨立彬;李树蕾

    目的 探讨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年龄2个月~1岁、平均腹泻次数>7次/d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56例加用小剂量磷酸可待因和颠茄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表现.结果 1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为9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928 P<0.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黏液稀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4 h平均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病程显著缩短.未观察到磷酸可待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期使用磷酸可待因、颠茄辅配合常规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能显著缩短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治疗时间.

  • 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 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效应

    作者:邓巍;江端;王世红;黄星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 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 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 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高原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作者:赵珊珊;周同甫;刘斌;石坤;王献民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80~23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高原环境低压低氧模型组(H+P);辛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H+L):2 mg/(kg·d);辛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H+H):20 mg/(kg·d);除N组外,其他组置于减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23 h/d,持续21 d;N组在吊压环境中正常饲养3周.分别测定各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肺小血管管壁细胞增殖度及新生内膜产生.结果 1.除新生内膜指标外,H+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余3组(Pa<0.01);2.H+L与H+H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3.各组均无新生内膜产生.结论 辛伐他汀对低压缺氧所致高原性PH及肺血管重构有防治作用,低压缺氧不能造成新生内膜增生.

  • 辛伐他汀干预大鼠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作者:文德;王敏;宋志强

    目的 了解辛伐他汀干预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PH)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PH动物模型,予辛伐他汀片2 mg/(kg·d)干预11周后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并与无分流组和分流组比较.结果 辛伐他汀能较好的降低肺动脉压力, 辛伐他汀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分流组大鼠;辛伐他汀能很好的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辛伐他汀组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高肺血流导致的PH起较好的干预作用.

  • 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变化

    作者:黄志伟;刘玉胜;耿秀娟;李宏向;李海永;邢莉;周会臻;顾婷婷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H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MMP-2和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HF组血清MMP-2与血浆NT-proBNP之间相关性.结果 HF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1);MMP-2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78 P<0.01).随访6个月发现, MMP-2>600 μg/L且NT-proBNP >500 pmol/L的HF患儿病死率和再入院率明显高于仅具二者之一者.结论 血清MMP-2参与HF的左室重塑,其血清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动态评估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林晓波;何红燕;罗敏洁;崔冰琳;冯学永;蒋学武;谢庆东;黄天华;应文娟;马廉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可能性,为心肌细胞移植探索新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5-氮杂胞苷(5-Az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后分化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化心肌样细胞的心肌肌钙蛋白I(troponin I)、心肌肌钙蛋白T(troponin T)和心肌结蛋白(desmi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分化的心肌样细胞是否有细胞心肌特异转录因子(Nkx2.5)和心肌细胞desmin的cDNA表达.结果 人脐带MSCs经5-Aza和DMSO诱导后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化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标记troponin I、troponin T和desmin.RT-PCR检测证实,人脐带MSCs诱导前不表达Nkx2.5和desmin,经5-Aza和DMSO诱导后表达心肌细胞标记Nkx2.5和desmin.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5-Aza和DMSO可作为心肌细胞诱导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心肌细胞的来源.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李艳;周文平;栾斌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陈莉桦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分析其对KD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早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3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D及血液系统疾病)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KD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早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01).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58,0.268 Pa<0.05);MPV与PDW,PLT与PCT呈正相关(r=0.428,0.945 Pa<0.001);MPV与PCT无相关性(r=0.071 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否能以血小板参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11例

    作者:王德亮;齐凤芹;王会芹;徐桂霞

    目的 分析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11例NVM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误诊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中7例NVM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3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8例有收缩期杂音;2例心肌酶谱升高;10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肌缺血6例;胸部X线检查示5例心脏扩大;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其中左心室病变9例、右心室病变1例、双心室均病变1例;5例并其他心脏畸形;随访(30.12±10.66)个月,5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5例应用地高辛治疗有效,1例右室病变者无症状.结论 NVM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NVM的主要诊断手段;NVM预后差,以左心室病变者为甚.

  •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356例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水平及心功能变化

    作者:杨世伟;秦玉明;曹黎明;王大为

    目的 应用心脏超声技术及检测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探讨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对心功能影响.方法 PDA患儿55例,术前按照小儿心衰改良Ross标准分为无心衰组31例,轻度心衰组14例,中重度心衰组10例(重度心衰1例).选择年龄、体质量相匹配健康儿童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等反映心室功能及负荷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1.PDA患儿术前LVEDVI、LVESVI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且各组间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2.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中重度心衰组高于轻度心衰组(P<0.01),轻度心衰组高于无心衰组(P<0.01),无心衰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PDA患儿术后3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LVEDVI、LVESV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a<0.01),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4.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SVI(r=0.653 P<0.01)、LVEDVI(r=0.741 P<0.01)呈正相关,而与LVEF、LVFS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DA堵闭术后3个月在临床症状和反映左室功能超声指标明显改善同时,术前高血流动力学负荷对心室细胞影响也逐渐恢复.

  • 叶酸缺乏对孕鼠子代心脏发育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影响

    作者:张锦文;韩树萍;郭锡镕;顾筱琪;彭宇竹;刘茹;李静

    目的 探讨孕鼠叶酸缺乏(FD)对子代心脏发育过程中GSK3β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熟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18只,分别喂以缺乏叶酸和添加叶酸纯合饲料.2周后与成熟SD雄性大鼠交配,分别取孕13.5、17.5 d胚胎鼠及新生鼠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SK3β基因mRNA表达.结果 GSK3β mRNA在孕13.5、17.5 d胚胎心脏及新生鼠心脏中的表达量,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结论 叶酸缺乏可影响GSK3β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导致心脏发生发育中形态改变,造成心脏功能缺陷.

  • 新生儿左室心肌应变和应变率的定量分析

    作者:吴俊;吴本清;刘珍;卓卫华;熊奕;梁海南;吴瑛

    目的 探讨足月和早产新生儿的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各21例左心室室间隔、前壁、侧壁、下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收缩期应变、应变率比较.结果 足月和早产儿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11.36±15.24)%、(-0.95±15.65)%,前壁中段的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9.87±7.55)%、(-0.09±8.17)%,有显著性差异(Pa<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心肌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率分别为(-3.15±2.04)/s、(-1.75±2.01)/s,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收缩期心肌不同节段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有差异.结论 心肌应变率成像可作为评价新生儿局部心肌运动的新方法.

  •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作者:洪霙;蔡虹;池惠君

    目的 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复杂心脏缺陷患儿体格发育[使用体质量、身高标准差记分法(SDS)]、易出现征象和求学入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体质量SDS:9例患儿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1例高于参照人群平均值;身高SDS:10例均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临床表现有发绀2例,气促9例,心脏听诊均有杂音;8例已到上学入托年龄患儿在家待学.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低下,其防治重点在于出生前干预.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作者:王勤;袁越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及其相关性

    作者:杨楠;张宏艳;王静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中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72例VM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结果 1.VM组血清中IL-18、TNF-α、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VM组血清中IL-18与TNF-α呈直线正相关(r=0.35 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参与VM发病免疫过程,IL-18具有抗病毒作用,与TNF-α同样具有心肌免疫损伤可能.

  • 心肌病分子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肌病定义和分类专家建议

    作者:杜忠东

    以往应用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心脏病学要求,本文基于心肌病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的心肌病定义,并按照疾病累计器官不同分成原发型和继发型心肌病二大类;原发型心肌病又包括遗传型、混合型及获得型3类.本文对各分型及亚类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该新定义和分类方法的特点,对儿科心肌病的诊治应用有重要意义.

  •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景辉;翟淑波

    川崎病(KD)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D的发病与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等有关.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