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실용아과림상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28X
  • 国内刊号: 10-1070/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102
  • 曾用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学鹏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胃肠道损害

    作者:李正红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多个系统.相对于其他受累的系统,胃肠道受累并未受到重视.SLE的胃肠道损害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相混淆,而不能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诊断.但有些SLE相关的胃肠道受累如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现对SLE常见的胃肠道损害,包括食管及胃受累、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狼疮性胰腺炎、狼疮性腹膜炎、假性肠梗阻、蛋白丢失性肠病、肝脾受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阐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SLE的胃肠道损害,提高对该类疾病的重视程度,以期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岳玉林;张燕;韩军;钟天鹰;练敏;金玉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南京地区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及体检的10 126例儿童采用13C呼气试验方法进行H.pylori感染检测,并结合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地区儿童H.pylori总感染率为49.48%,健康体检儿童感染率为27.47%;2011年、2012年、2013年感染率分别为51.33% 、48.51% 、49.83%;各年龄组H.pylori感染有所不同,学龄前组为43.11%,学龄组55.99%;男童为49.01%,女童为50.09%;城区儿童H pylori感染率为45.89%,农村儿童为57.56%;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高为71.53%,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儿童感染率分别为37.64%、32.31%、27.72%、26.92%、28.85%、27.46%、29.26%.结论 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自然感染率;学龄后较学龄前易感,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与性别无关系,农村较城市高,全年均可发生;不同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高,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在相关疾病的诊治中要注意该菌的防治.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王丹;胡勇军;周崇臣;杨红;邓丽萍;孙真真;谷慧慧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0例手术患儿中,85例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并中肠扭转74例(87.06%,74/85例),超声诊断73例,漏诊1例,敏感度为98.65%(73/74例);未合并中肠扭转11例,超声均未检出.45例无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前超声42例符合,3例误诊.超声诊断总敏感度为85.88%(73/85例),特异度为93.33%(42/45例),准确率为88.46%(115/ 130例),假阳性率为6.67%(3/45例),假阴性率为14.12%(12/85例).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 =0.76).85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中,55例术前同时接受超声及消化道造影检查.46例经手术证实合并中肠扭转,超声诊断符合率97.83%(45/46例).消化道造影具有直接征象的为63.04%(29/46例).超声与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及消化道造影均可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而超声对并中肠扭转的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更高.

  •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彭炳蔚;朱海霞;李小晶;高媛媛;麦坚凝

    目的 评价影响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预后因素,探讨儿童HSE预后差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纳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确诊的儿童HSE 21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余19例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HSV) DNA-PCR检测均阳性.所有病例发病48 h内均未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临床及检查数据包括脑电图(EEG)、改良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磁共振成像(MRI)的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住院时和起病1个月后进行至少2次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分组,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预后分析,以Logistic回归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统计分析,计算OR值.结果 本组病例年龄(2.03 ±2.23)岁,GCS评分(9.68±2.65)分,18例患儿存活,5例(27.8%)没有后遗症,3例(16.7%)轻度损害,这8例属于预后好.6例(33.3%)有中度神经系统损害,4例(22.2%)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8例预后好,11例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EEG、影像学病灶性质分布、年龄、GCS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4岁(OR=30,95% CI 2.066~366.510,P=0.002),GCS评分≤10分(OR=27.518,95% CI2.066~306.510,P=0.004),MRI显示广泛坏死性异常(OR=12,95% CI1.294 ~ 111.323,P=0.017)是预后差的高危因素.结论 年龄、GCS评分、MRI的病变性质和损害程度是儿童HSE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HSE容易累及广泛甚至深部核团或白质,坏死性损害为主,是儿童HSE预后差的重要病理基础.

  • 适于人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长期体外扩增的较经济的培养方法

    作者:卢雅彬;杨印祥;汪兆艳;栾佐

    目的 细胞替代治疗是髓鞘化障碍疾病的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细胞替代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体外培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方法.因此,本研究为了提供临床治疗所需的细胞,发展出了一种简单、经济且高效的获得人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方法 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得到人源OPCs,将其接种到OPCs增殖培养基中,观察短期(2、4、6、8d)和长期体外培养中OPCs的形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第4代细胞OPCs特异标志O4、转录因子Sox10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αR)的表达情况及诱导后分化为少突细胞的能力,同时观察B27和N1对OPCs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 短期培养时,OPCs具有典型的双极或是三极形态且增殖状况良好.经过4代的长期培养,4代细胞均具有典型双极或三极形态;第4代OP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90%以上细胞表达OPCs特异标志O4、Sox10和PDGFαR,诱导后,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可见经过4代的长期培养,OPCs仍保持着初始性状且具有分化为少突细胞的能力并且仍然保持着较高纯度,表明该培养基适合人源OPCs长期培养.结论 使用该培养方法,分离得到的人源OPCs在体外不仅能够稳定培养和扩增,还具有分化为少突细胞的能力.通过这种可重复的方法,可以在体外尽可能简单的稳定获得大量高纯度人源OPCs,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且该方法使用较少的细胞因子,因此为髓鞘化障碍或髓鞘损伤疾病将来的细胞治疗,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临床的OPCs的稳定高效的较经济的培养方法.

  • 生酮饮食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癇)36例

    作者:朱登纳;谢蒙蒙;王军;王俊辉;王明梅;张广宇;马德有;熊华春;孙莉

    目的 观察生酮饮食(KD)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癇)的临床疗效、保留率、不良反应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住院治疗组与门诊治疗组不同实施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保留率.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接受添加治疗的36例难治性癫(癇)患儿,包括住院治疗组及门诊治疗组,住院治疗组KD方案采用经典模式,即启动时禁食,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为4∶1;门诊治疗组KD方案无需禁食,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由1∶1逐渐升高至4∶1,疗效的评估以KD添加治疗前癫(癇)发作频率为基线,通过家长记录癫(癇)日记,了解癫(癇)发作的频率、类型、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变化,并于添加KD治疗前及KD治疗3、6、12个月行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结果 住院治疗组KD治疗3、6、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60.0%、45.0%、40.0%,保留率分别为80.0%、55.0%、40.0%,完全控制率30.0%;门诊治疗组3、6、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37.5%、25.0%、18.8%,保留率分别为62.5%、37.5%、18.8%,完全控制率12.5%;住院治疗组与门诊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组短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长期不良反应为肾结石1例,门诊治疗组不良反应多轻微;36例难治性癫(癇)患儿认知功能改善共9例,住院治疗组6例,门诊治疗组3例,五大能区发育商多组间比较大运动(F=3.287,P=0.025)及适应性能区(F=8.3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D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癇)住院治疗与门诊治疗均安全有效;住院治疗组的疗效较门诊治疗组好,2组保留率相当;提高患者依从性仍是KD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KD治疗对难治性癫(癇)患儿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大运动及适应性能区.

  • 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谭成兵;蒋莉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诊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75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疾病临床特点,在部分病例预后随访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疾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儿中,男37例,女38例,发病年龄有两个集中段,分别为1~4岁及9~13岁.75例(100.0%)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以截瘫多见(62.7%,47/75例);44例(59.0%)伴感觉功能异常,39例有确切的感觉平面;60例(80.0%)有二便功能障碍;38例(50.7%)伴根痛,7例(9.3%)病程中出现球麻痹症状,50例(66.7%)病初1周内伴发热.70例患儿行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61例提示信号异常,均有T2相长信号改变.40例成功随访患儿中,预后良好者32例,预后不良者8例.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发生脊髓休克(P=0.001)、脊髓休克持续时间≥2周(P=0.015)、极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9.25±0.89)比(14.03±2.87),P=0.000]、极期≥12 d(P =0.004)、疾病达峰时间≤24 h(P=0.029)、病初发热(P =0.029)以及女性(P=0.021).结论 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二便障碍较感觉异常发生率更高,部分患儿病程中可出现球麻痹表现,脊髓MRI检查常有T2相长信号改变.同时,临床工作中应早期识别本病的预后不良因素,以便对个体预后进行初步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

  • 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观察

    作者:鲁阳春;宋洪涛;邹忠东;张敏新;张再重;林晨;王烈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3例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3组,每组21例,分别采用药物浓度为1%(20 g∶200 mg,A组)、2%(20 g∶400 mg,B组)和3%(20 g∶600 mg,C组)的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以均匀涂抹瘤体表面为准,3次/d,随访治疗6个月.详细记录患儿性别、年龄、肿物部位、并发症以及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复发情况.涂药后每月返院复查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A、B、C3组患儿有效率分别为52.38%(11/21例)、57.14%(12/21例)、90.48%(19/21例);彩超检查示3组患儿用药后血管瘤体厚度均明显变薄(P<0.05),3组患儿用药后除少数出现局部皮肤轻微病变外均无全身不良反应,且C组患儿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3%浓度的普萘洛尔凝胶疗效要优于其他浓度组药物的疗效.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单核苷酸多态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发展的关系

    作者:王棽;李爱东;初平;鲁洁;韩书婧;韩炜;邰隽;王焕民;郭永丽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2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和196例健康儿童VEGI基因启动子区域-358T>C、-638A>G多态,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分析上述多态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发展、转移的风险关系.结果 相较于神经母细胞瘤Ⅰ期-358TT野生型,携带VEGI-358CC基因型患儿容易发生肿瘤转移(Ⅱ期,OR=10.667,95% CI1.387 ~ 82.033,P =0.023;Ⅲ期,OR=5.333,95% CI0.968 ~ 29.393,P=0.055;Ⅳ期,OR =4.606,95% CI1.007 ~ 21.072,P=0.049),VEGI-358C等位基因在肿瘤转移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携带VEGI-638 GG基因型的患儿相较于野生型AA基因型更易发生肿瘤转移,与VEGI-358位点结果一致,-638G碱基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VEGI-358 T>C和-638 A>G多态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发展及转移相关.携带VEGI-358 CC基因型及-638 GG基因型患儿肿瘤侵袭力更强,更易发生转移.

  • 小儿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1例

    作者:余克驰;鲍俏;李宁;张文;周学锋;袁继炎

    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cystic partially differentiated nephroblastoma,CPDN)是临床上较罕见的儿童肾源性肿瘤,属于良性或潜在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现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1例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男,7岁9个月,因腹痛伴呕吐体检发现右肾囊肿伴结石2个月收入院.患儿入院时已无腹痛及呕吐等症状.查体: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心肺无异常.

    关键词:
  • 儿童化脓性肌炎1例

    作者:李芳芳;李崇巍;杜晓杰;胡坚

    化脓性肌炎是原发于骨骼肌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在温带地区的免疫正常儿童少有发病.病原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易累及骨盆和下肢大的肌群,脊柱旁肌肉受累少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可致休克和死亡.一旦进入化脓期需手术治疗,早期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选择针对性抗生素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
  • 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作者:刘丽;李双杰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旺盛的器官,易受氧化应激等损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的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均与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是机体调节抗氧化应激反应的核心转录因子.其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进而启动ARE介导的靶基因的转录,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抗性.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Nrf2-ARE抗氧化通路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静脉补充铁剂防治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价值

    作者:王位苹;汤庆娅

    贫血是早产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不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对运动、认知学习、行为等产生不可逆影响,静脉铁剂对于无法经口服补铁或口服补铁无效的患儿是一种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方法.但目前静脉铁剂用于早产儿的安全性及开始时间仍存在争议.现就静脉铁剂对于防治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阐述.

  • 心脏前负荷指标在评估液体反应性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玉薇;许峰;李静

    液体复苏是针对重症监护室(ICU)中大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症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其心功能往往会使液体复苏受到限制,使得液体治疗无反应性,反而可能增加肺水肿的风险.因此,液体反应性好是液体治疗成功的基本前提.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为了降低风险,应准确评估液体反应性.目前针对动物和临床患者的静态前负荷指标、动态前负荷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何避免扩容的盲目性、准确有效地评价和预测液体反应性仍是目前临床的一个巨大挑战.

  •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作者: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秦炯;邹丽萍;王家勤

    在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和200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制定发表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的基础上,《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指南》编写委员会参考国外有关小儿脑性瘫痪诊疗指南和新文献报道,多次组织讨论编写.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对小儿脑性瘫痪定义的理解,提高脑性瘫痪的诊断和分型水平,与国际接轨.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表现及急重症分析

    作者:唐晓艳;李正红;宋红梅;何艳燕;魏珉;董梅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急重症表现,以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SLE消化系统表现,尤其是急重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明确诊断为SLE,且诊断年龄在16岁以下共计1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SLE消化系统受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LE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SLE的诊断标准,并无硬皮病和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结果 SLE消化系统受累病例共24例,发生率为20.2%,平均年龄(13.5±2.0)岁(6~15岁).男∶女为1.0∶2.4,分别占同时期诊断SLE同性别患儿的26.9%和18.3%.其中有4例患儿消化系统表现为SLE的首发症状(4/24例,16.6%).SLE患儿消化系统受累常见的表现为腹痛(13/24例,54.2%),其次为恶心呕吐(11/24例,45.8%)、腹胀(4/24例,16.6%)、腹泻(3/24例,12.5%).另有8例无明显症状,辅助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但无病毒感染等其他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证据.消化系统急重症表现病例共9例,6例为假性肠梗阻(2例同时合并双肾盂、输尿管扩张);1例诊断为腹膜炎,行手术剖腹探查;1例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肠病;1例为急性胰腺炎.所有病例经足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系统受累的SLE患儿合并肾盂输尿管扩张的比例高,清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是否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肾脏、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对儿童SLE消化系统受累认识不足,低估了SLE消化系统受累的概率及严重程度.部分患儿可以消化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假性肠梗阻、蛋白丢失性肠病、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少见,但需提高认识的SLE累及消化系统重症表现.及早诊断,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对于消化系统急重症治疗非常重要.

  • 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作者:梁翠萍;周少明;龙晓玲;张勇;龚四堂

    目的 观察使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收治的符合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观察并比较治疗1周及2周的总症状积分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根据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并以疗效相差大于10%为优效标准对治疗1周及2周的有效性做非劣检验.结果 共有201例患儿纳入观察,196例完成2周治疗.治疗2周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8.88%、87.76%,明显高于治疗1周的显效率(27.04%)和总有效率(76.02%)(U=2.935,P<0.05).治疗2周后和1周后症状积分改善率的差值、症状积分下降的差值及显效率变化差值的95%可信区间(95% CI)下限均大于10%,治疗2周疗效优于治疗1周疗效.试验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服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消化不良对各症状改善明显.治疗2周较治疗1周的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联合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对婴儿持续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作者:齐永帅;杜丽;迟晓华;刘峰;邓志芳;李贵平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联合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对临床难以鉴别的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与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EHBA)所导致的婴儿持续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60例持续性黄疸患儿的病例资料,均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进行99Tcm-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EHIDA)肝胆显像,同时AU543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生化水平,分析99Tcm-EHIDA肝胆显像及联合TBA、γ-GT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99Tcm-EHIDA显像诊断EHBA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0%(17/17例)、67.57%(25/37例)和77.78%(42/54例),而诊断IHS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67.57%(25/37例)、100.00%(17/17例)和77.78%(42/54例).其中在EHBA组与IHS组间血清TBA、γ-G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9.0、19.5,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示TBA在IHS组,γ-GT在EHBA组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968).99Tcm-EHIDA肝胆显像联合TBA、γ-GT分析表明,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显示肠道无放射性显影,γ-GT为298 U/L,TBA为98.5 μmol/L时,诊断EHBA系列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0%(17/17例)、100.00%(37/37例)和100.00%(54/54例).结论 99Tcm-EHIDA肝胆显像联合TBA、γ-GT检测可早期、无创、安全、有效地鉴别EHBA与IHS,对于婴儿持续性黄疸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孕前和孕期高脂饮食对新生仔鼠体格生长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作者:王云峰;程盼贵;张知新;潘琳;张芳;刘燕妮;李鸿

    目的 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孕前和孕期高脂饮食对新生仔鼠体格生长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 40只雌性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分别喂养35%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高脂组和对照组各取8只观察母鼠肝脏组织病理;其余与普通饲料喂养的雄性大鼠交配,孕期分别继续给予高脂饲料或普通饲料喂养.新生仔鼠出生24 h内检测各项指标:测量出生体质量和体长(鼻尾长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血清IGF-1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Western blot检测肝脏IGF-1蛋白的表达.结果 1.高脂组仔鼠的出生体质量和体长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2.高脂组仔鼠血清IGF-1水平较对照组下降2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脂组仔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高脂组母鼠及仔鼠肝组织可见脂肪变,而对照组肝脏病理形态正常.5.高脂组仔鼠肝脏IGF-1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亲孕前和孕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胎鼠在宫内的体格生长,可能与IGF-1的下降有关,但导致血清IGF-1下降的病因以及宫内体格生长迟缓的确切病理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 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

    作者:蒋新液;裴晶晶;卫雅蓉;赵军;管玉蓉;章恒;王雅洁

    目的 探讨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体质量、肥胖程度、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肥胖儿童中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以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就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共244例.调查所有受试者每日服用维生素D情况,测量身高、体质量、BMI及25-(OH)D3水平和微量元素,其中38例3岁以上肥胖儿童测定脂代谢水平.结果 1.肥胖儿童的血清25-(OH)D3水平为(68.31 ±23.06) nmol/L,其中36个月龄以上组肥胖儿童低,为(55.03±15.18) nmol/L.2.肥胖组和超重组儿童血清25-(OH) D3水平远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儿童水平(F=4.739,P<0.05).3.重度肥胖儿童25-(OH) D3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肥胖儿童(F=9.711,P<0.05).4.儿童体质量、身高/体质量百分比及BMI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r=-0.365、-0.237、-0.175,P均<0.001).5.3岁以上肥胖儿童体质量、三酰甘油水平与25-(OH) D3均呈负相关(r=-0.476、-0.324,P均<0.05).结论 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肥胖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维生素D滞留在脂肪细胞中,导致血清维生素D水平减低.肥胖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消耗高于正常儿童,需要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才能达到正常25-(OH)D3水平.

  • 住院患儿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

    作者:何冰洁;廖艳;刘玉玲;龙晓玲;温小丽;付四毛

    目的 调查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情况,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TRONGkids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651例住院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通过体格测量评估儿童营养状况,同时记录住院期间患儿的诊断、住院时间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51例住院患儿中,7.07%(46例)存在高度营养风险,80.95%(527例)存在中度营养风险,11.98%(78例)为低度营养风险.营养不良检出率是22.58%,其中中度营养不良111例(17.05%),重度营养不良36例(5.53%).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为存在高度营养风险疾病前3位(x2=21.43,P<0.01);根据营养评价的结果显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的患儿发生重度营养不良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疾病(x2=16.53,P<0.05).高度营养风险患儿住院期间较低度营养风险患儿更容易出现体质量丢失(P<0.05),其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中、低度营养风险患儿(P<0.05).结论 住院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风险不同导致临床结局不同;STRONGkids评分法评估住院儿童的营养风险,能早期发现住院期间营养不良以及有恶化可能的患者,有利于及时给予全面的营养评估以及早期合理的营养治疗,改善临床结局.

  • 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

    作者:冯海霞;万燕萍;周一泉;张晓敏;徐仁应;陆丽萍;陈之琦;吴颖洁;蒋莹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相关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5所学校2 852名6~16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并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监护人教育程度、6个月内喂养方式、父母亲肥胖及慢性病史、饮食因素和运动因素,以上内容填写完整的2 396名学生纳入研究,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分别对男女童组行单因素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出生体质量只在男童中显示为危险因素,其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出生体质量正常的1.78倍(95% CI 1.18 ~2.67,P=0.006).诊断为超重肥胖的父亲,其子女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体质量正常组的1.70倍和1.91倍(P=0.000),而母亲相应为1.86倍和2.32倍(P =0.000).父亲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者仅对男童超重肥胖有影响(OR=1.45,95%CI 1.05 ~2.01,P=0.024).饮食方面,偏荤的女童容易发生肥胖(OR=1.85,95%CI 1.06 ~3.21,P=0.030),同时,进食速度在10 min以下的男童和女童患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25 min以上的3.93倍和2.82倍(P<0.05).运动方面,女童组显示:寒暑假每周大于0.5h的户外运动次数为0~1次的女童患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每周户外运动次数为8次女童的2.32倍(95% CI 1.15 ~4.67,P=0.018);男童组显示:学习日放学后户外基本不运动的男生患超重肥胖危险性是户外运动大于1.0h男童的2.56倍(95% CI 1.65 ~ 3.97,P=0.000).结论 男女童单纯性肥胖共有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亲肥胖遗传史和进食速度,且母亲遗传效应更明显;男童独有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出生体质量、父亲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血脂代谢异常中至少1种)、学习日放学后基本不运动;女童独有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摄入蔬菜少、荤菜多、寒暑假每周>0.5h的户外运动低于5次.

  • 牛奶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喂养干预研究

    作者:赵红梅;游洁玉;刘莉;张文婷;唐娟;欧阳红娟;陈志勇

    目的 评估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的营养风险;观察喂养干预方案的变化及疗效,探讨个体化喂养干预方案的选择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171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非母乳喂养组139例(81.3%).干预方案:母乳喂养组继续母乳喂养32例,非母乳喂养组中游离氨基酸配方干预36例(21.1%),深度水解配方干预103例(60.2%),观察喂养干预2周的疗效,随访8周、12周、24周时喂养干预配方变化及0、3、6个月营养风险评估情况.结果 171例患儿中,男∶女=1.5∶1.0;平均年龄(4.1±1.3)个月.疗效观察:干预2周共显效147例(86.0%),其中母乳喂养组显效率为79.2%,与游离氨基酸配方组及深度水解配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0.5年内干预配方改变:8周:母乳喂养组30例继续母乳喂养,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21例(12.3%),深度水解配方粉85例(49.7%),适度水解配方35例(20.5%);12周:母乳喂养23例(13.5%),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16例(9.4%),深度水解配方粉喂养56例(32.7%),适度水解配方喂养76例(44.4%);24周:母乳喂养21例(12.3%),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7例(4.1%),适度水解配方喂养13例(7.6%),普通配方喂养130例(76.0%).于0、3、6个月进行营养风险评估(STAMP营养风险评估表),3组在不同时期的风险评分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营养风险较低,不同的喂养干预方式对患儿的营养状态无明显影响.继续母乳喂养可有效回避牛奶过敏,人工喂养患儿干预后2周左右症状可获缓解,50%左右在3个月以上可获得部分免疫耐受,故可根据其诱导免疫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喂养干预,减轻经济负担.

  • 埃博拉病毒离我们有多远——这次“它”真的来了吗?

    作者:秦强;申昆玲

    2014年2月,在西非几内亚等国家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其高传染性和病死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埃博拉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是什么?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应该怎么做?现将就目前临床医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予以叙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