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腺苷脱氨酶的临床价值及其应用进展

    作者:方倩;李兴武;梅传忠

    腺苷脱氨酶(ADA)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清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浆膜腔积液中ADA的测定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脑脊液ADA检测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近年研究表明ADA在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中也有重要价值.

  • 糖尿病与癌症潜在相关性讨论

    作者:刘建刚;张积仁

    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以及他们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来探究其中是否真的存在隐忧或者潜在获益.许多年来,在流行病学、基础医学层面糖尿病和癌症的相关性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逐渐明朗的是,癌症现在应该被列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 USP2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柏雪丽;胡素香;欧阳玲

    USP22作为泛素特异性加工酶家族中的一员,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编码蛋白产物约66kDa,是hSAGA复合物的一个亚单位,主要通过去泛素化修饰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肿瘤形成、调控细胞周期、转录激活和信号转导等.目前研究发现USP22 主要通过调控Bmi-1 及MYC、FBP1、TRF1 等因子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这一特点使其可能成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之一.基于 USP22的上述作用,针对 USP22设计的特异性抑制因子有可能在将来成为肿瘤治疗新的切入点.

  • 单味中药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戴曦;杨小琼

    传统中草药在我国抗癌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随着细胞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抗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揭示.本文综述了单味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研究近况.

    关键词: 肿瘤 中药 作用机制
  • 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研究

    作者:马宁强;张贺龙

    癌症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骨是排第三的好发转移部位.OPG/RANKL-RANK骨调节轴是影响破骨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唯一途径.地诺单抗(denosumab)是全人源化结合RANKL的中和抗体,由FDA于2010年11月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文就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合理的选择骨改构药物用于骨转移癌的治疗做指导.

  •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金强;刘宏斌

    体内外药理实验显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二者在抗肿瘤方剂中常以药对形式出现.本文分析二者抗肿瘤的 机制,并探讨二者抗肿瘤的协同作用,为组方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和hMSH2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红霞;王俊红;赵长林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受多种基因的调控,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和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RUNX3基因启动子区改变导致RUNX3基因转录表达下调及失活,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hMSH2是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在错配修复过程中通过核苷酸聚合酶而起作用,它失活后可引起复制错误的累积,从而引起突变表型,为探讨对RUNX3和hMSH2的一些相关性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国内外对RUNX3、hMSH2表达的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RUNX3 hMSH2 结直肠癌
  • 蔓荆子有效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胡晓楠;安东建;曹建国;杨小红

    蔓荆子(Fructus Viticis)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功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丰富,包括黄酮及其苷类、挥发油、酚类、木质素类和萜类等成分,其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关注.本文将近几年来关于蔓荆子中主要成分多甲氧基黄酮、紫花牡荆素以及其他有效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蔓荆子抗肿瘤作用在临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IFN-λs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萌;云升

    干扰素λ(interferon-λ,IFN-λ)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是一类新发现的Ⅲ型干扰素,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家族,它的很多生物学功能与Ⅰ型IFN相似,包括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其结合受体与Ⅰ型IFN不同,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Ⅰ型IFN.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的研究进展.

  • 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汤永峰;谢莉莉;冯晓敏;李惠

    目的:检测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6%、51.5%和58.8%,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纤维腺瘤组织,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p53和EGFR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状态均有关(P<0.05).PTEN和p53阳性率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阳性率在死亡组中高于生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表达的缺失和p53、EGFR的过度表达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和进展,它们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病理诊断、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

  •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

    作者:周庆;权毅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 肌做功(Tei)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i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i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 NSCLC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检测的意义

    作者:李志英;朱应群;廖敏;官岚

    目的:探讨外周血骨桥蛋白(OPN)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检测50例NSCLC患者、1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正常志愿者外周血OPN和 CEA的浓度.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OPN和CE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8.00%和 62.00%,特异性分别为86.67%和93.3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0.00%.OPN水平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组织学分型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OPN是NSCLC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与CEA联合检测能提高NSCLC诊断的敏感性.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承慧;段爱雄;汪志求;江恕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分期有关,Ⅰb期、Ⅱ期和Ⅲa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1.05%、46.67%和71.43%(P<0.05).高血小板症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预后差(P=0.000),TNM分期增加预后越差(P=0.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0.05).结论: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加庆;王爱坤;王学斌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CDK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食管癌石蜡切片中CDK7和肿瘤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CDK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K7和Ki67在低分化的癌组织中表达较高,CDK7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7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DK7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DK7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CDK7在食管癌中表达上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

    作者:刘丹;赵玉霞;白露;苏红新;王鹤潼;高雅;陈颖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Statistical 18.0统计软件对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位置及转移部位进行分析和性别间比 较.结果:378例患者男∶女=2.67∶1,年龄分布以40-70岁多见,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间无差异(P=0.972).吸烟率男性为88.7%,女性为23.3%,男女间差异显著(P=0.000).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2.41倍,男女间城乡分布无明显差异.就诊时以局限期(77.2%)及中心型(87.3%)多见,男女间无差异.首发症状中心型以咳嗽和咳痰带血常见,周边型以咳嗽和体检发现常见,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且高于男性(P=0.038).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多(82例),其次是左肺上叶(75例),男性多见于右肺上叶,女性多见于右肺下叶,肿瘤部位分布在男女间略有差异(P=0.049).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吸烟率高,局限期及右肺上叶肿瘤多见,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比较

    作者:马跃峰;孔冉冉;周斌;张潍;李少民;张晋;乔哲;姜建涛

    目的:比较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2例行胸腔镜微创手术和20例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胸腔镜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传统开胸组短(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传统开胸组少(P<0.01),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组,住院费用略高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年,无局部复发.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及疗效与传统开胸手术无明显差别,是纵隔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

  • 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纪俊雨;王文秀;高江峰;王新举;张莹;崔春祎

    目的:通过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分析,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以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PS≤8.43ml/(min×100g)为肺鳞癌的诊断阈值,则其灵敏度分别为69.23%、69.23%、76.92%,特异度分别为73.68%、78.94%、84.21%.结论:当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且PS≤8.43ml/(min×100g) 综合判定时,肺鳞癌的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达93.75%.

  • 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作者:魏崴;蓝玉宏;李勇生;钟标;黎佩建;白力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 单操作孔胸腔镜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治

    作者:麻成方;陈亮;李志华;魏春勇;汪礼旭;洪琼川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诊治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42例孤立性肺结节经胸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长约1.5-3.0cm,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和8肋间,约1.0-1.5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手术.术中冰冻检查若为良性结束手术;若为恶性则扩大手术.结果:42例患者中(肺部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4例)单操作孔手术38例,术中改传统三孔手术4例,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65±12)min;术中出血10-240ml,平均(85±30)ml.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一步减轻了创伤,可以完成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Bcl-2 nm23-H1 乳腺癌
  • p53突变型乳腺癌中Ki67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闫顺朝;焦昕;李悦;邹华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的突变情况及Ki67的表达水平,明确p53与Ki67联合作用在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上的体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5例乳腺癌组织中p53、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p53的突变率为55.8%(92/165),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69.1% (114/165).p53的突变情况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和PR的表达水平无关,但与HE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总人群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亚组分析显示在p53突变的患者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肿块的大小呈正相关 (r=0.311,P=0.003),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42,P=0.001).结论:在p53突变型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与T分期及N分期均呈正相关,在p53突变人群中Ki67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与解读可能更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 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孟令新;丁兆军;徐美玲;迟玉华;孟芹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对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嗜铬素A (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年生存率60.0%,2年生存率25.0%,3年生存率15.0%.中位生存期16.9个月.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组织中NSE和CgA 染色呈阳性,其中2例小细胞癌病变中有鳞癌灶性病变.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应采用以化疗占主要地位的综合治疗,局限期以手术联合化疗,广泛期以放疗联合化疗为宜.NSE和CgA在食管小细胞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

  • 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蒋梅;柯晓斌

    目的:报道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曾因"乳腺纤维瘤"先后6次手术,第6次手术诊断为恶性分叶状肿瘤,术后半年出现胸壁、牙龈转移,胸壁、牙龈肿物切除术后,发现颧面部、上颌窦、胸椎多发转移,行2周期化疗,临床症状获得缓解,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患者死亡.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由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恶性间质成分组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常需要手术获取完整标本,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一旦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应行全面检查明确病灶范围,进行综合治疗.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复发及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 全肺切除治疗晚期肺癌4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段孝凤;傅承丽;高晓旭;顾宪文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意义、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胸外科在过去二十年间实施全肺切除的420例病例.结果:全组420例全肺切除,占 同期肺癌手术总量的19.0%(420/2216).手术分两组即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摘除术(简称前十年组)182例,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后十年组)238例.全组术后401例手术病人痊愈,围手术期死亡19例(4.5%).术后并行辅助化疗196例,未作辅助化疗(单纯手术)205例.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8%,全组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为83.8%、51.7%、33.8%.前十年组和后十年组5年生存率差异明显为26.9% vs 40.8%(P<0.003).术后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长期生存差异显著为42.3% vs 25.4%(P<0.05).结论:通过本组420例全肺切除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适应证的甄选,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操作处理,实施彻底的纵隔淋巴结规范清扫,完善的术后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恰当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全肺切除术在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中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 食管癌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疗效比较

    作者:孙荣刚

    目的:比较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时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治疗食管癌的肺毒副反应与短期疗效.方法:将8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第一次计划为PTV照射DT 50.4Gy,5次/周,1次/天;第二次计划为PGTV照射DT 9.0Gy,5次/周,1次/天,1.8Gy/次.两次计划制作完成后,在瓦里安计划系统中融合,第一次计划执行完成后序贯第二次计划治疗.单次放疗计划组,PTV照射DT 59.4Gy,5次/周,1次/天,1.8Gy/次.2组均同期给予DF方案化疗2-4个周期.结果:两次放疗 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放射性肺炎0级、1级、2级、3级、4级 分别为85.0%、12.5%、2.5%、0、0和55.0%、32.5%、10.0%、2.5%、0.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次放疗计划组(P<0.05);1年的局控率分别为92.5%和95%,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较单次放疗计划组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放疗中的肺脏损伤,肿瘤短期局控率并没有下降.特别是该方法较以往的二次定位缩野治疗提供了正常器官的真实受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 eIF4E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月平;温文娟;王续;杨会钗;王小玲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食管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IF4E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IF4E mRNA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79,0.442±0.061(P<0.05);不同分化的食管鳞癌eIF4E表达量不同(P=0.012),多重比较显示低分化鳞癌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鳞癌的表达(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 mRNA的表达量不同(P=0.003),多重比较显示在深肌层和纤维膜的表达量高于黏膜层的表达量(P<0.05).eIF4E蛋白在食管癌和正常食管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30.80%(P=0.001);与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s=0.228,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蛋白表达量不同(P<0.05).而两者均与食管癌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eIF4E蛋白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8%、53.3%(P<0.05).Cox模型分析得出eIF4E蛋白不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211).结论:eIF4E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发展,并可以和其他指标共同判断预后.

  • 非小细胞肺癌中DEC1与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娜;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目的:分析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DEC1)和cyclin D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C1和cyclin D1在13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3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DEC1细胞核的平均 阳性表达率为(27.6±9.26)%,明显低于DEC1癌旁正常组织中细胞核的平均阳性表达率(84.3±19.70)%.DEC1表达下调或缺失与肺癌的低分化(P=0.008)以及高p-TNM分期(P=0.001)相关.而cyclin D1表达与肺癌低分化(P=0.003),肿瘤大小(P=0.038),高p-TNM分期(P=0.017)及淋巴结转移(P=0.037)正相关.并且DEC1在肺癌中的细胞质表达与cyclin D1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结论:DEC1表达与cyclin D1表达负相关,并与肿瘤分化,肺癌患者高p-TNM分期负相关.

  •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表达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和明;周国志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50例食管鳞癌患者,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其血清TK1的表达水平,同时随机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TK1的含量.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TK1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截止2012年3月31日,入组50例食管鳞癌患者均存活,5例出现局部区域复发.尚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食管鳞癌 组TK1水平[2.35(1.24-3.75)p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6(0.58-1.26)pm/L](P<0.05),食管鳞癌患者术前 TK1水平[2.35(1.24-3.75)pm/L] 高于术后1周组 [2.05(1.15-2.87)pm/L]、术后1月组[1.35(0.76-1.86)p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或内镜确诊患者复发前均发现TK1水平动态上升.结论:血清TK1检测在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两种序贯放化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仲;袁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 (Etoposide +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 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姚成才;刘丽华;张义;彭阿静;罗春华;常建东;王玉霞;杜好信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非常少见,合并原发性多汗症更少见,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文就1例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作一简述,认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合并乳腺癌以大汗腺癌为主,且GCDFP-15蛋白表达上调.

  • 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马力天;任秦有;史恒军;闫平;魏忠海;李栋栋;宿仕民;周艳;林艳云;郑瑾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将 β-榄香烯(浓度梯度为25、50、100、150、200μg/ml),顺铂(浓度梯度为1.5、3、6、9、12μg/ml),单独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加药24h、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榄香烯组细胞24h凋亡率.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β-榄香烯125μg/ml,顺铂3μg/ml),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h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法检测显示β-榄香烯和顺铂单独用药24h、48h后,除顺铂1.5μg/ml外,其它实验组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时,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β-榄香烯、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均能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β-榄香烯联合顺铂的作用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β-榄香烯和顺铂可协同(CDI<1)促进SiHa细胞凋亡.

  • HIF-1α对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血行肺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赵婷婷;刘群;金锋;李继光

    目的:干扰HIF-1α表达,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检验HIF-1α表达在血行肺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转染干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HIF-1α的表达,得到HIF-1α表达正常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NC和HIF-1α表达受干扰的细胞系MCF-7-HIF.分别将两组细胞系进行裸鼠鼠尾静脉注射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模型,检测两组细胞在小鼠肺部形成转移瘤的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肺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otch-1受体胞内结构域(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的表达情况.结果:注射MCF-7-NC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大小均高MCF-7-HIF组,MCF-7-NC组平均成瘤数22.4±4.1个,MCF-7-HIF组13.8±3.2个.肺大转移瘤平均直径MCF-7-NC组3.2mm,MCF-7-HIF组 2.5mm.胸水的出现,MCF-7-NC组显著高于MCF-7-HIF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MCF-7-NC组E-钙黏素低表达,NICD高表达,而MCF-7-HIF组恰好与其相反.结论:干扰HIF-1α的表达,可以显著减低乳腺癌细胞系MFC-7的血行肺转移能力.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ICD的表达与HIF-1α表达是否受干扰密切相关.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HIF-1α
  • 热盐水灌注对兔肝VX2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韩瑞旸;曹玮

    目的:研究将60℃生理盐水经肝动脉灌注兔肝VX2肿瘤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只VX2肝荷瘤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兔肝动脉灌注37℃生理盐水60ml(对照组)、60℃生理盐水60ml(治疗组).灌注后再经导管推注1% Evans Blue (EB),2ml/kg.24小时后处死荷瘤兔,取小块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620nm下的OD值,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伊文思蓝含量,以反映该组织血管的通透性.切取肿瘤边缘血管组织包埋,行电镜检查观察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结果:60℃生理盐水灌注组肿瘤组织EB含量[(10.71±0.84)μg/100mg]与37℃灌注组[(3.42±0.87)μg/100mg]相比有差异(P<0.01).电镜观察热灌注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隙增大.结论:60℃灌注可增大肿瘤内皮细胞间隙从而增加肝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 MicroRNA-194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骨肉瘤细胞转染与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 黄芩苷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董明;侯俊明;高美花;魏辉

    目的:以裸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移植瘤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芩苷对移植瘤生长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苷对Cyclin D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裸鼠右前腋部皮下接种人肝癌SMMC-7721细胞5×106个,建立人肝癌实体瘤模型.将20只成瘤裸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黄芩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黄芩苷组腹腔注射黄芩苷注射液100mg/kg,每2d 给药1次,间断给药8次后称体重、处死,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中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组100mg/kg对裸鼠肝癌SMMC-7721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0.8%,两组间肝脏与肾脏指数比较,P均大于0.05.黄芩苷处理组凋亡指数为(13.6±1.1)%,高于对照组的(2.2±1.9)%,(P<0.01).黄芩苷能够抑制CyclinD1表达及上调Caspase-3表达,(均P<0.05).结论:黄芩苷对人肝癌 SMMC-7721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和上调Caspase-3表达来达到抑制瘤体增殖并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保护免疫器官功能方面,黄芩苷无明显优势.黄芩苷可能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在保护免疫器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紫草素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翟月;刘燕梅

    目的:研究紫草素(Shikonin)对Burkitt's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及Necrostatin-1 (Nec-1)对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Alarma 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坏死,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紫草素对Raji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紫草素可诱导Raji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及凋亡.小分子化合物Nec-1不仅可以抑制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同时对细胞凋亡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紫草素可以抑制Raji细胞生长增殖,而小分子Nec-1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 PKM2siRN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睿;王晓楠;张薇;关海霞

    目的:研究PK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PTC中的作用.方法:用抗PKM2的小干扰RNA转染PTC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PKM2的表达.MTT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采用乳酸、ATP和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ATP及消耗的葡萄糖.结果:PKM2在PTC中异常高表达.在PTC细胞系中应用特异性抗PKM2 siRNA可延缓细胞生长并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PKM2 siRNA可降低PTC细胞乳酸、ATP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结论:PKM2高表达可通过激活糖酵解的方式使PTC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PKM2异常高表达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并成为PTC的潜在治疗靶点.

  • 非编码RNA-UCA1对膀胱癌细胞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探讨UCA1对膀胱癌细胞BLS-211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用脂质体2000将pcDNA/UCA1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膀胱癌细胞BLS-211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UCA1 RNA的BLS-211/UCA1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BLS-211/pcDNA3.1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两株细胞中UCA1及neo基因的表达,鉴定阳性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比色法检测两株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耐药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株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起稳定表达UCA1的BLS-211/UCA1细胞,表达UCA1 RNA后,BLS-211/UCA1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C的耐药性增加,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UCA1 RNA增强了膀胱癌细胞BLS-211的耐药能力及转化能力,可能在膀胱癌复发及进展中发挥作用.

  • 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H2抗肝细胞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芬;何艳;李云森;朱永明;刘海燕

    目的:探讨lupeol及其结构改造后衍生/修饰物H2抗肝细胞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对lupeol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然后应用MTT方法检测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H2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upeol、H2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cleaved-PARP剪切活化水平.结果:MTT数据显示,H2大大提高了lupeol抗肝细胞肝癌效果.lupeol的IC50为45μmol/L(SMMC7721)和48.5μmol/L(HepG2),H2的IC50为30μmol/L(SMMC7721和HepG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μmol/L H2作用后诱导SMMC7721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μmol/L H2作用后诱导SMMC7721细胞内cleaved-PARP剪切活化增多,而20μmol/L lupeol作用后无此效果.结论:lupeol结构改造后的H2,显著提高了其抗肝细胞肝癌活性.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Lupeol H2
  • 柴胡皂甙D对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吴文安;赵金;雎岩;梁静;廖娟;杨怡萍;李勤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对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剂量-存活曲线分析,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柴胡皂甙D组D0值为2.7Gy,空白对照组D0值为3.6Gy(P<0.05).随着柴胡皂甙D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肺癌A549细胞抑制率增加(P<0.05),且经柴胡皂甙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增高.结论:柴胡皂甙D可以明显提高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瘤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 小分子RNA干扰Notch1基因对肾癌Caki-1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张振;王凯;曹振龙;邵志强;郭丰富

    目的:探讨Notch1在肾透明细胞癌株中的表达,采用短片段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技术沉默肾透明细胞癌中Notch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Caki-1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及人肾癌细胞786-O和Caki-1.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otch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Notch1蛋白的含量.特异性Notch1 siRNA干扰肾癌Caki-1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48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其中Notch1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CCK-8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情况.结果:Notch1在肾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Notch1干扰以后可以明显降低Caki-1细胞中Notc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Caki-1细胞增殖能力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Notch1在肾癌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下调Notch1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肾细胞癌Caki-1的增殖,调节肾癌的生长.

  • NDRG2在热疗抗肝癌细胞作用中的影响

    作者:郭燕;刘文超;马骥;王倩荣;张媛

    目的:探讨 NDRG2对热疗诱发的热应激抗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肝癌HepG-2和Huh-7细胞37℃、39℃、41℃、43℃、45℃水浴30min的热刺激后,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NDRG2、MMP-2/9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情况.结果:与37℃(对照组)相比,45℃组HepG2和Huh-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有显著降低 (P<0.05),细胞内MMP-2及MMP-9分泌量明显下降,同时伴随NDRG2表达量明显上升.通过比对NDRG2联合热作用对肝癌细胞的治疗效果,发现在正常表达NDRG2的对照组细胞 (Cherry-HepG-2)的凋亡率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坏死率显著增高 (P<0.05).然而,给予NDRG2过表达组细胞(NDRG2-HepG2)43℃热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和抗细胞侵袭能力可高达45℃热作用于对照组细胞的水平,而细胞坏死率却没有增加.结论:45℃的热应激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NDRG2联合热作用可对肝癌细胞产生较好的促凋亡和抗侵袭效果.

    关键词: 热应激 NDRG2 肝癌
  • ALDH1A1基因表达沉默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吴爱兵;邓旭斌;杨志雄;沈湘;李姝君;黎明春;吴昆鹏

    目的:探讨干扰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基因表达后对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ALDH1A1 siRNA 表达质粒稳定转染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Western blot 检测干扰ALDH1A1基因蛋白表达水平.MTT、平板克隆、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干扰ALDH1A1基因前后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的增殖、克隆及成瘤能力.结果: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ALDH1A1表达后5-8F和CNE2细胞增殖、克隆及肿瘤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干扰ALDH1A1基因表达,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克隆及成瘤能力.

  • 分次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燕华;徐子海;农艳芬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0个病灶进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病灶大直径2.1-9.5cm(中位直径5.17cm);病灶边缘剂量22.8-30Gy,平均27.5Gy,单次剂量3-4Gy,分6-10次完成.治疗后6个月开始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治疗后6个月病灶<4cm者CR 84.6%(11/13),PR 15.4%(2/13);病灶4-9.5cm者CR 41.2%(7/17),PR 52.9%(9/17),SD 5.9%(1/17).临床症状消失17例(85%),减轻2例(10%),无效1例(5%).病灶位于肝左叶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消化道症状逐渐好转.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 β-catenin与wisp-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木尔扯尔;文彬;黄一凡;刘钧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wisp-1 在原发性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wisp-1 蛋白和基因在53例结肠癌及53例配对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两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β-catenin、wisp-1蛋白在结肠癌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结肠中异常表达率(P<0.05).结肠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和部位有关(P<0.05).wisp-1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有关.β-catenin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3.237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2.908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类型有关(P<0.05).结论:β-catenin与wisp-1异常表达特点提示两者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恶性胃肠道外上皮样GIST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高福平;魏谨;马平;夏莉花;秦东梅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胃肠外上皮样GIST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似圆形、卵圆形,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呈细颗粒状,核呈圆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免疫组化:CD117(+++),Dog1部分(+),CD34(+),Vimentin(+).结论:胃肠外上皮样GIST是一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 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凤华;李宁;薛国福;解放军第

    目的:探讨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光镜、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胆管为中分化腺癌;右肾上极肿物呈多房、囊性,内衬透明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囊壁间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组化示:胆管肿物:CK19(+++)、CK35(+++);右肾上极肿物:肾细胞癌(+)、Vimentin(++)、CD10(+).结论: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极少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 根治性全盆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加生;房修椢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盆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对44例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全盆腔脏器切除术30例、姑息性切除术14例.结肠造瘘术39例,回肠代膀胱术21例,输尿管腹壁造瘘术23例.盆底腔隙采用膀胱脏层腹膜修复39例、双侧腹膜修复3例、带蒂大网膜填充1例、回肠末段填充1例.围手术期死亡率2.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0.0%.根治性和姑息性全盆脏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0%.结论:根治性全盆腔器官切除术是提高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病灶整块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期的理想术式.

  • 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肠梗阻的预后分析

    作者:王阿曼;宁振;周涛;蔡欣;刘基巍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手术的IV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恶性肠梗阻(MBO)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7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合并MBO的晚期肿瘤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ECOG评分等特征.随访结束至2012年12月.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是否伴有腹膜转移和腹水、梗阻部位、ECOG评分、白蛋白水平、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后续治疗vs支持治疗)均可影响MBO患者的预后,但仅ECOG评分、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可作为影响MB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BO受各种因素影响.

  • 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雷海鸣;王爱坤;王立胜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自2003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骨桥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8项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桥蛋白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OR=3.94,95%CI:3.09-5.02.结论:骨桥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在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贝伐珠单抗联合XELIRI方案与单纯XEL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比较

    作者:戴夕超;张西志;汪步海;袁一枫;王朝敏;张先稳;陈丽;蒋亚齐

    目的:比较单用XELIRI方案与联合贝伐单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配到单用XELIRI组(27例)或联合贝伐单抗组(25例)进行治疗.XELIRI方案为伊立替康+希罗达,3周一疗程.贝伐单抗在第一天化疗后输注.每2 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25例联合治疗患者总有效率32%,疾病控制率6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7.9 个月.27例XELIRI方案患者总有效率18.5%,疾病控制率40.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6.8个月.二个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腹泻和呕吐.贝伐单抗+XELIRI和XELIRI方案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由于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毒副反应比较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种治疗方案在控制结直肠癌进展方面都有效而且毒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

  • CD34、p53在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政操;李晓晗;李悦;杨向红

    目的:探讨CD34、p53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两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 断.方法:对13例PXA 及11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CD34、p53等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象少见.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CD34在11例PXA中呈弥漫阳性表达,而在GCG中无一例阳性表 达;p53在11例 GCG中的阳性表达率达到60%-90%以上,而在PXA中的阳性率小于5%.结论:PXA及GCG临床、病理组织形态相似而预后完全不同,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坏死等.CD34、p53的免疫组化染色在两种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

    作者:李志锋;刘进忠;卞永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0.5-6年,均未见甲亢复发或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结论:超声检查对于术前诊断甲状腺癌有重要意义,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经合理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邵渊;白艳霞;权芳;张少强;姚小宝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本科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12例,术中常规探查双侧喉返神经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并行患侧Ⅵ区淋巴结廓清术,探讨手术治疗效果及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探查双侧喉返神经,共224条,甲状腺腺体及癌肿包块完整切除.术后7例出现单侧声带活动障碍,5例患者1年内恢复正常,2例未恢复正常,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甲状腺癌术中探查喉返神经有助于腺体及癌肿的完整切除,是防止术后喉返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对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邱堃;延文;毛永荣;邹积骏

    目的:报道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组织由类似于子宫内膜样间质细胞的小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胞浆稀少,围绕着厚壁小血管生长.这种小血管与分泌晚期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相似,弥散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0、vimentin、ER、PR阳性,desmin灶性阳性,Ki-67<20%,α-inhibin、SMA、S-100阴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需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其他肉瘤等鉴别.

  •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

    作者:王玲玲;沈丹华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观察这些病例标本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子宫 颈腺样基底 细胞癌患者发病年龄为49-7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4例均伴有CIN病变,我院3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外院会诊病例为宫颈锥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4例肿瘤p16、p53、CK、p63均呈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为10%-20%.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多无特殊临床表现,经常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及CIN病变,整体预后较好,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等相鉴别.

  • 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川;王华芹;王慧敏;胡珍华;英焕春;林蓓

    目的:探讨线粒体蛋白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石蜡标本中PINK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恶性及交界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PINK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62.5%,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明显高于良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14.29%)和正常卵巢组(13.33%).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比较四组间PINK1表达强度,P<0.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NK1的表达强度在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3、0.483、0.144.结论:PINK1与恶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与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TK1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萍萍;肖梅;陈赛英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130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和121名健康人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TK1水平[3.14(1.87-3.95)pmol/L]显著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疾病组[1.31(0.95-1.63)pmol/L]和正常对照组[1.24(0.62-1.49)pmol/L] (P<0.01);而子宫内膜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后血清TK1水平明显下降.子 宫内膜癌患者血清TK1阳性率(61.7%)远高于其他生殖道肿瘤标 志物[癌胚抗原(CEA)(15.6%)]、糖抗原[CA199(14.5%),CA125(17.9%)].结论:血清TK1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预后判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 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陶淑芳;蔡静;李刚强;陶雯琪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温莹浩;林小小;汤娟

    目的:评价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服用曲马多缓释片达400mg/d仍存在爆发痛的中度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临睡前加服一次塞来昔布,塞来昔布起始剂量为200mg/d,大剂量400mg/d;另一组(35例)改用羟考酮控释片,羟考酮起始剂量为20mg/d,大剂量40mg/d.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羟考酮控释片均可有效控制疼痛,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更轻,生活质量更高.结论: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可有效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

  • 力尔凡对放疗患者的作用

    作者:贾玉玲;秦晓玲

    目的:观察力尔凡注射液(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放疗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机体免疫功能、癌痛及放疗损伤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00例中晚期肺癌、食管癌、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放疗加一般的营养支持治疗.实验组:放疗加一般的营养支持加力尔凡注射液20mg 静脉滴入,每日一次,4-6周一疗程.结果:力尔凡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机体免疫功能、癌痛及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力尔凡在抗癌的同时能显著减轻癌痛、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放疗疗效、减轻放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

  • 吡柔比星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与防治

    作者:庞缨;陈锐;邱少东;谢玮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 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康马飞;卜庆;董翠梅;骆梅青;廖漓漓;石援援;涂江江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7例高龄(75-84岁,中位年龄79岁)初治恶性肿瘤患者(结直肠癌15例,胃癌13例,喉癌9例,口腔癌8例,卵巢癌9例,胰腺癌8例,肝细胞癌5例),每次给予卡培他滨700mg/m2,每天2次,连用14天,休息1周,每21天重复,直到疾病进展为止.结果:PR 8例(结肠癌2例,胃癌3例,喉癌1例,卵巢癌1例,胰腺癌1例),SD 42例,PD 17例,总有效率(ORR)11.9%,肿瘤控制率(DCR)74.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5.9个月,中位生存期(mS)9.2个月.不良反应 有手-足综合征发生率9.0%,均为I-II度,I度/II度粒细胞减少9.0%,恶心 7.5%,I度腹泻10.4%.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有较高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

  • 颈部支气管囊肿误诊为鳃裂囊肿1例

    作者:程卫;李继锋;安媛;徐荣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因"颈左侧肿物10年"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左侧上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无明显不适症状,未在意及治疗.2年前包块缓慢增大,曾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囊性肿物.现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治疗.入院查体:颈左侧上段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包块,大小约4.0cm×3.0cm×3.0cm,类圆形,囊性质地,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痛不明显,听诊未闻及异常杂音.CT检查提示颈部左侧囊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图1).临床诊断考虑为鳃裂囊肿.予以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囊性质地,有白色较厚的包膜,周边软组织呈轻度炎性粘连,基底与喉咽腔相邻,未见盲管结构连接于包块,电刀完整切除之.术后病理提示"颈左侧"支气管囊肿(图2).

  • 不能切除的直肠巨大平滑肌肉瘤行三次介入治疗1例

    作者:陈春;商春雨;常继红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15年前开始出现下腹部坠胀不适伴排便困难,肛周时有肿物突出,可回纳,偶发血便,误认为"痔疮",未在意.4年后出现脓血便,行CT增强检查提示盆腔巨大肿物,约11.8cm×9.4cm,膀胱及前列腺明显受压,盆壁组织未见明显受侵,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2003年首次就诊于我院普外科,行细针穿刺活检取病理诊断直肠平滑肌肉瘤,手术探查提示肿瘤周围组织侵犯明显,原发灶无法切除,改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2年间断自肛门便血,2005年3月、2009年8月及2012年7月分别三次在我院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首次介入治疗术后半年复查肿瘤消失,第二次介入治疗后未定期复查.第三次介入治疗前因下腹部坠胀明显加重伴肝区不适入院,行增强CT检查提示盆腔内病灶大小约11.0cm×10.0cm,不均匀强化,可见完整包膜;另肝右叶6.0cm×5.9cm块状影,不均匀强化.考虑肝内转移灶,同时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目前患者介入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佳,继续随访中(图1).

  • 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肖建波;李海丽;王志武;岳海淑

    目的:比较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A组: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24例经病理确诊的PTCL-U患者,采用EPOCH方案化疗:足叶已甙50mg/(m2·d),长春新碱0.4mg/(m2·d),表阿霉素15mg/(m2·d),上述三种药物持续静脉滴注96h,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5;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B组: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PTCL-U患者35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1,表阿霉素75mg/m2,静脉滴注,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滴注,d1,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完全缓解效率分别为66.7%(16/24)和40.0%(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441),有效率分别为79.2%(19/24)和65.7%(23/35),无显著差异(P=0.2624).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2.0月(1-27月)、10月(1-28月) (P=0.2045).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口腔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24.8%∶13%(P<0.05).结论:一线治疗PTCL-U,EPOCH方案近期疗效较CHOP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相近,耐受性好.

  • 预防性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作者:王建宁;候艳秋;张柳波;宋敏;包红雨;孟庆奇;傅行财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 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 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小婷;李娟;柴晓静;赵丽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7例AL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中Survivin及case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初治的A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缓解后Survivin表达降低,复发的患者其表达再次升高.初治组casepase-3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缓解后表达升高,复发的患者其表达降低,初治和复发的患者两种基因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血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特征及初诊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数据无关(P>0.05).而与白血病分型、CD34抗原表达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有关(P<0.05).此外,Survivin基因表达与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785,P<0.001),而与casepase-3基因表达呈负相关(r=-0.638,P<0.001).结论:Survivin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在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AL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epase-3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其过表达与白血病性造血及恶性增殖有关,是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生物学标志.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血液学因素分析

    作者:张还珠;李莹;刘芯;谭获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 )](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 /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孙玉书;温珍平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发生在全身的多发性皮下节结伴发热的SPTCL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SPTCL主要表现为皮下节结,全身表现多种多样,可伴致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HS),临床病程反复.组织病变呈脂膜炎样改变,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皮下脂肪组织,肿瘤T 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预后较好.

  • 77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亚丽;石光跃;龚海燕;吴瑾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前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 回归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 析.结果: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67例,中位年龄55岁,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8.0%.皮肤型及黏膜型为主要的发病类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P<0.001)、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LDH水平是否正常(P<0.001)及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P=0.015)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影响.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预后无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2年生存率不足20%,不同的原发部位、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LDH水平是否正常、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 癌症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厚度变化规律的观察研究

    作者:熊襄波;郭红梅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厚度的变化,以便从中医的角度了解患者化疗期间脏腑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确诊恶性肿瘤患者89例,以中医诊断标准及目前量化方法,根据舌苔厚度的不同分为三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观察每组癌症患者化疗前后舌苔厚度的变化,找出其规律.结果:化疗后大部分患者出现舌苔增厚.化疗期间患者的消化道反应与舌苔增厚呈正相关.原本舌苔表现为中度厚或重度厚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舌苔的进一步增厚,而薄白苔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变化不明显.结论:患者化疗期间多出现舌苔厚度增厚.因化疗药物多为杀伤癌细胞药物,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细胞亦有一定损害,类似中药中的有毒之品.用之,伤人正气,脾胃更伤,失和降,脾胃功能受损,多出现舌苔的增厚.故临床上在患者化疗期间使用中药时应健脾顾护胃气为主.辨证施治,可服用以四君子汤为主方的汤剂调理脾胃,也可使用香砂仁养胃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

    关键词: 舌苔 化疗 肿瘤
  • 2009-2011年淮安市大肠癌发病死亡情况分析

    作者:桑旭;林浩;张甲;朱婧妮;杨青梅;沙晓锋;周后龙;韦淑贞;张闯

    目的:对淮安市2009-2011年大肠癌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大肠癌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淮安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9-2011年大肠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析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淮安地区2009-2011年大肠癌粗发病率为10.77/10万,标化率为8.80/10万,居淮安市恶性肿瘤发病第4位.粗发病率和标化率在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之间均处于较高水平,粗发病率在35岁以后逐渐升高,在85岁以后达到高峰.大肠癌粗死亡率为5.77/10万,标化率为4.62/10万,居淮安市恶性肿瘤死亡第5位.在40岁以前,大肠癌的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45岁以后逐渐上升,在80-85岁达到高峰.结论:淮安地区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男女之间差别较大,在大肠癌高发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人群防治力度.

  • 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丙泊酚麻醉的影响

    作者:陈军;白小鋆;陈红光;谢克亮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6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体重49-72kg,随机分为异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择期行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术.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3%异氟醚、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使BIS于40-60,BP、HR高于基础值20%以上时,追加0.05-0.1mg芬太尼,适时追加维库溴铵;P组诱导时给予丙泊酚2mg/kg,其余同S组诱导用药,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使BIS于40-60,其他同S组麻醉维持用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 、手术开始时(T1) 、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方法测定血清IL-4、IL-10、HMGB1及VEGF-1浓度.结果:T0、T1、T2及T3时间点,P组与S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10、HMGB1和VEGF-1的浓度分别随时间升高,T3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达到释放高峰.在T2及T3时间点,与 S组比较,P组 IL-4及IL-10升高,HMGB1和VEGF-1的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间点,两组血浆中IL-4、IL-10、HMGB1和VEGF-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比异氟醚吸入能够更好地调节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症因子IL-4、IL-10、HMGB1、VEGF-1的生成,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王艳;张莲花;王高翔;孙绪德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R组),乌司他丁30万单位处理组(U1组),乌司他丁60万单位处理组(U2组),3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3组),6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4组).单肺通气后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单次或者持续泵入乌司他丁.各组于单肺通气后、给药前(T0)、给药后1小时(T1)、2小时(T2)、4小时(T3)及术后1天(T4) 抽取静脉血5ml,测定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T1时间点,与R组比较,U1、U2、U3、U4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P<0.05),U2组较U1、U3、U4组下降更明显(P<0.05);在T2、T3时间点,U2、U3、U4组较U1、R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U4组上述指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PO、MDA和TNF-α含量,在食管癌根治术OLV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