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育龄期妇女盆腔假性囊肿的临床及CT表现(附12例分析)

    作者:钱国昌

    目的:回顾分析育龄期妇女盆腔假性囊肿的临床症状、CT表现、手术所见及病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盆腔假性囊肿,年龄23~41岁,其中8例有盆腔或下腹部手术史,2例有引产史。结果:育龄期妇女盆腔假性囊肿的CT表现不典型,误诊率较高。临床及超声检查也同样有较高的误诊率。结论:对于育龄期妇女盆腔囊性肿块,如有盆腔或下腹部手术史者,应想到假性囊肿的可能性。多次复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则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 机械性肠梗阻CT诊断

    作者:柳学国;熊大芾;李占军;王颖

    目的:总结机械性肠梗阻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经手术(16例)及临床(14例)证实的肠梗阻CT及临床资料,比较腹部平片与CT对肠梗阻存在、定位、病因、有否绞窄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价值。结果:CT证实肠梗阻存在100%,平片约70%;病因诊断准确性CT为96%,平片13%;CT能对肠肿瘤及时发现并分期(9例),及早诊断肠绞窄(2例)及发现肠外肿块(4例),有助于及早选择外科治疗。结核、局限炎症、肠套叠等首选保守治疗。常规CT检查发现肠管异常扩张应扩大扫描范围,往往能发现引起肠梗阻的病因(本组因此偶然发现肠肿瘤3例)。结论:肠梗阻或疑有肠梗阻的病人在平片、B超诊断信息不足时尽早CT检查对于明确病因、治疗选择及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形态学改变与阻塞性病变性质的对比研究

    作者:高明勇;张永芬;曹然

    目的:探讨MRCP的形态学改变与胆管阻塞性病变性质的相关性。方法:48例胆管阻塞性病变(良性和恶性各24例)进行了MRCP检查,将MRCP表现与手术和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恶性病变的阻塞程度严重,近侧胆管分支成比例地扩张,可达包膜下,呈软藤状;阻塞端呈圆钝状、平直、突然截断等,良性病变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轻,胆管分支如枯枝状或残根状,阻塞端表现为杯口状或充盈缺损(结石)或粗细不均。结论:根据MRCP表现可以确定胆管阻塞的性质。

  • 哨兵血块征:急性上腹部钝挫伤的重要征象

    作者:董道先;夏述琳;魏华;袁希;吴铁成

    目的:探讨急性上腹部钝挫伤哨兵血块征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994年1月~2000年7月的98例上腹部损伤共119个部位的病例资料。结果:哨兵血块征共67例,依次为脾损伤53例,肝损伤8例,肠/肠系膜损伤6例。哨兵血块征为唯一征象的有14例。结论:哨兵血块征是上腹部脏器损伤诊断的一个重要征象,不仅敏感而且准确。在脾损伤尤其是肠/肠系膜损伤诊断时更重要,对临床亦有重要指导作用。

  • 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MR对比剂菲立磁(Feridex)的临床初步应用

    作者:夏黎明;胡军武;叶慧;邹明丽;曾引华;王承缘;漆剑频

    目的:评价菲立磁在MR检查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7例肝、脾、淋巴结病变患者进行常规MR检查和菲立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增强前后T1WI、T2WI图像上肝、脾、淋巴结的信号变化及病灶数目,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菲立磁明显降低,肝、脾组织和含吞噬细胞的良性病变的信号强度,不影响未含吞噬细胞病灶的信号强度,同时具有早期缩短T1弛豫时间,不良反应少。结论:菲立磁在检测肝、脾局灶性病变中,敏感性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且安全。

  • CT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预后分析

    作者:李钢;柯绍发;刘秋梅;吕衍文;肖展翅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内科综合治疗对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均为30~40ml。随机分为二组,甲组38例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甘露醇脱水、脑细胞保护剂及康复治疗。乙组40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T定向下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动态观察,比较病程30d时的治疗有效率和死亡率,采用x2检验比较。结果:甲组病程30d时有效率为65.8%,死亡率为23.7%,乙组病程30d时有效率87.5%,死亡率为7.5%。经x2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定向下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降低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

    作者:雷益;李顶夫;邱德政;王蕾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的MRI特点、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2例膝关节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半月板损伤45例,MRI表现为黑色的半月板内出现结节状、线状、放射状裂隙样异常高信号,延伸达或未及关节软骨面两种。前交叉及后交叉韧带损伤24例,MRI表现为在条索状黑色韧带影中出现短T1长T2异常高信号,韧带变形,呈波浪状或不连续,胫骨移位。内、外侧副韧带损伤28例,表现为信号增高,形态增粗,边缘模糊。隐匿性骨折8例,表现为干骺端边界模糊的片状T1低信号影,T2信号多样。讨论:MRI对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详尽的依据。

  • 真丝线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附300例报告)

    作者:柯要军;谭伟;姜陵;笪坚

    目的:探讨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方法:首次以真丝线段颗粒为栓塞剂,运用介入血管插管技术超选择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300例子宫肌瘤。①两次栓塞法:分次栓塞双侧子宫动脉。②一次栓塞法:一次穿刺同时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结果:①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小肌瘤无阳性征象。大肌瘤血供非常丰富,部分肌瘤血供来自肌瘤侧子宫动脉,部分肌瘤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另外,发现10例患者一侧子宫动脉发育缺如,此种变异尚未见报道。②肌瘤较术前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98.4%。③贫血明显改善。④月经量减少,经期恢复正常。结论:真丝线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好、创伤小的新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 肠血管畸形的介入性处理

    作者:陈平有;周选民;仇俊华;徐霖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的介入处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由DSA诊断的肠血管畸形17例。4例用明胶海绵对病变部位作了栓塞;13例用血管加压素作了动脉灌注并保留导管持续灌注24h,其中3例造影导管作为定位标记,24h后外科手术。结果:介入处理24h后,全部患者便血停止。4例栓塞者,出现明显肠缺血症状1例。无肠梗死发生。随访0.5~2.5年,出血复发2例。结论:肠血管畸形介入处理方法包括栓塞、灌注和放置病变定位标记,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视为首选方法。

  • 联合应用髓核切吸与胶原酶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鄂有国;叶森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疗效的有效途径。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后再注射胶原酶于椎间盘内。结果:有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其中包括10例有部分髓核组织脱入椎管的病人。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后再注入胶原酶能明显提高疗效,对于突出程度较重的病人联合应用髓核切吸与胶原酶盘内注射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

    作者:向述天;赵卫;倪静梅;后嘉麟;庞瑞麟

    目的:研究和分析对脾动脉不同部位的栓塞治疗不同疾病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选择23例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6例,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3例,脾功能亢进4例,男19例,女4例。对19例患者采取脾动脉主干栓塞,而后4例患者作部分性脾实质栓塞(即对部分脾段动脉进行栓塞)。结果:1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于脾动脉主干栓塞后,出血立即停止,除1例栓塞1月后再次出血,1例因肾功能衰竭于栓塞术后48h死亡外,其余11例一年内未再次出血;6例肝癌行脾动脉主干栓塞后进行了肝癌的灌注栓塞(TACE)治疗,未发生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例脾亢患者行脾段动脉栓塞后,第3天白细胞及血小板有明显升高,除左上腹疼痛及发热较明显外,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栓塞治疗比较安全。结论:通过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术,可以治疗脾亢及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且保留了脾脏功能。所有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运用。

  • 超选择性双重栓塞治疗胆道出血

    作者:何敬东;范谋海;周义成;胡道予;陈军

    目的:讨论胆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经导管超选择性双重栓塞治疗胆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置入导管,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导管超选择栓塞出血动脉出血点的远端和近端,栓塞后造影了解栓塞效果。结果:12例胆道出血选择性肝动脉血管造影的表现,8例表现为肝内假性动脉瘤,2例为肝癌并发动脉-门脉瘘,2例肝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肝内片状造影剂溢出影。2例腹腔动脉造影阴性,而选择性肝动脉血管造影均显示病灶;10例经导管用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或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次,出血停止,随访无再出血。2例用明胶海绵栓塞,其中1例栓塞治疗后3周,再次发生出血,用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栓塞出血停止。结论:选择性肝动脉血管造影是诊断胆道出血的关键,超选择性双重栓塞出血动脉的远端和近端是治疗胆道出血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其治疗一次性止血率优于单纯明胶海绵栓塞。

  • 辐射剂量对头颅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方先来;周全;刘斯润;张建针

    目的:探讨不同辐射剂量行颅脑CT扫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例正常男性志愿者用110~140kV,180~360mAs分四组行轴位平扫;各影像按颗粒均匀性、脑灰白质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射线硬化等积分评定质量。结果:共扫描192次,120kV、240mAs以上组影像质量均达优良;130kV、300mAs以上组优片率更高。结论:采用适当辐射剂量(>120kV、240mAs)行颅脑CT扫描能提高密度分辨力,增加SNR,改善影像质量。

  • 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的CT诊断

    作者:魏欣;刘继伟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的CT表现,重点研究CT检查对良性痛变定性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方法:总结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甲状腺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全部病例行CT平扫,21例做增强扫描。结果:甲状腺腺瘤CT诊断与病理符合准确率为95.2%(20/21);结节性甲状腺肿准确率为73.3%(11/15)。单发类圆形均匀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腺瘤的特征性表现,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多发不规则形混杂密度病灶为特征。结论:CT在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准确性,但极少数鉴别仍有困难。

  • 中耳胆脂瘤的HRCT诊断

    作者:马万辉;张毅;邓礼辉;刘先军

    中耳胆脂瘤是中耳炎常见的合并症,晚期常引起严重颅内、外并发症[1],早期的准确诊断有利于及时手术及为临床选择恰当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3例,外耳道癌1例,收集其HRCT扫描资料,探讨其CT特征性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染蓝文字幻灯片的制作方法

    作者:戴文

    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影像学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发展,在无专业摄影人员的大中型医院,放射科医师常需自己动手制作染蓝文字幻灯片。在讲课放映时形成蓝底白字的效果。故掌握此项专业摄影技术,印制质量合格的文字幻灯片显得非常重要。现介绍我们的方法如下。

  • 第一、二颈椎张口位改良方法

    作者:余怀松;林菊燕;陈玉萍

    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寰椎和枢椎)的前后位片,通常称第一和第二颈椎的张口位,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居重要地位。在日常工作中,摆放投照位置比较棘手,往往出现废片。目前国内大多数基层医院放射科一般都使用国产中型X线机,由于照投该位置片有一定难度,有的医院甚至放弃该项检查,故影响临床诊治工作。作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一种较好的寰椎和枢椎张口位的摆放方法,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见图1。

  • 谈高千伏胸片摄影及加厚处理

    作者:许洪兴

    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及X线摄影设备容量小等诸多因素,使得高千伏胸片摄影技术在下级医院推广较慢,仍将其作为一种特殊摄影技术,较少使用。近些年,随着设备不断更新,很多县、乡级医院已具备开展高千伏摄影的条件。本文旨在从放射物理角度,浅谈高千伏摄影原理,科学的分析优缺点,以便我们在X线诊断工作中,灵活运用此项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

  • 肩胛骨侧位一种新投照方法

    作者:陈顺新;李文杰

    肩胛骨为一扁骨,按照常规投照方法比较烦琐。对所摆体位的要求不好掌握。如遇到体胖病人,不易观察到肩胛骨,则更不易投照。达到诊断要求既要肩胛骨前后呈切线位,又要与肋骨分开。经作者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发现肩胛骨矢状面与人体正中矢状面夹角约为40°~50°,根据此角度,作者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投照方法。现介绍如下。

  • 颅内血肿穿刺点定位方法--CT片测量法

    作者:张伟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为神经外科常用手术之一。我院自1999年4月以来应用现在的CT片定位法成功治疗适合穿刺抽吸引流术的颅内血肿8例,方法简单,定位精确,现报告如下:

  • 经高压氧疗法的儿童无菌性骨坏死的MRI评价

    作者:

    目的:研究经高压氧(HBO)疗法的儿童无菌性骨坏死(AON)的MRI评价。方法:对化疗期间出现AON的20例儿童,回顾性分析了他们的72次MRI检查。可分为两组:I组(8例)仅通过减轻组织负重来治疗。Ⅱ组(12例)加以HBO疗法。由2位放射学者据一种评分制(1~6分)来评价MRI检查。结果:Ⅱ组开始时(平均3.4分)比I组(平均2.65分)显示为更严重表现。随后的时期内I组的平均平均分增至3.2分,Ⅱ组则为4.1分。在AON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化疗相关的AON,初期为进展表现,在其后的过程中MRI显示有所发展,其大多数MRI检查示有所好转。HBO疗法加用减轻组织负重的治疗,在疗程中并无明显统计意义上的MRI形态学改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胡国栋校摘自Fortschr rontgenstr 2000,172:798

  • 仿真耳镜成像检查--多层螺旋CT的技术、适应证和初步经验

    作者:

    本文报道了对疑有中耳疾病的患者行多层CT和床渐进CT检查,采集高分辨率CT数据,作标准化后处理,以产生三维内腔影像,即所谓的仿真耳镜成像检查。方法:在确定了后处理方案后,按照耳部的结构关系而产生标准的中耳内腔影像。26例ENT患者的HRCT数据组被转换到一个工作站,并进行了52次实况耳镜的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从HRCT数据组产生内腔影像都是可能的。对侵入性鼓室内镜检查有禁忌证或以手术方法进入鼓室腔的这类行听小骨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仿真内镜影像为原始扫描层面的数据增加了有意义的信息。多层CT检查改善了对精细解剖结构的显示,例如镫骨的超微结构,并缩短了检查时间。结论:仿真内镜成像作为非创伤性内腔检查,适用于各种鼓室病变。采用多层CT技术可缩短扫描时间,并因其精细的分辨率而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王承缘校摘自Fortschr Rontgenstr 2000,172:872

  • MR 间接关节造影术诊断肩袖病变

    作者:

    目的:回顾性研究评价肩袖(RM)病变MR间接关节造影术的价值,并与关节镜检相比较。方法:对疑有肩部病变的63例病人检查:斜冠状位和轴位T1序列平扫、轴位FLASH-2D序列以及斜冠状位T2W和PDW序列。静脉内给予0.1mmol Gd-DTPA/kg体重后,肩部主动活动和重复T1序列,借助感兴趣区(ROI)技术定量测量肌腱内的信号强度(SI)和衡量对比剂增强CE。在32例病人其结果经关节镜证实。结果:冈上肌腱的平均信号强度(SI),在给对比剂前后,在各种病变(退化、撞击、不完全撕裂和完全撕裂)明显高于正常结果(P<0.05)。同样,按百分比计算的对比增强(CE)也是如此(P<0.05)。检出了9例完全撕裂和3例撞击综合征患者(平扫/增强后二者敏感性100%)。诊断了6例不完全破裂,其中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敏感性75%,特异性50%。结论:MR间接关节造影术改善了RM病变的影像表现。然而用它探查不完全撕裂也有欠缺,因为要确切区分肌腱的退变与不完全撕裂还很困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玲译胡国栋校摘自 Fortschr Rontgenstr 2000,172:686-691

  • 咽鼓管的形态和功能磁共振成像

    作者:

    目的:发展和评估一种显示咽鼓管解剖结构及功能测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这项研究有11个志愿者参加。在形态学的评估中,采用轴位和冠状位的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TE=3194/100ms)及T1加权梯度回波序列(TR/TE=42/4.6ms)。功能测试则是在Valsalva实验之前及过程之中采用压脂的动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FE)(TR/TE=15/6.2ms;4sec)进行单层扫描。结果:多层扫描序列可良好的显示咽鼓管的骨质部分、管软骨(中外层)、纤毛上皮层、Ostmaann's脂肪体以及腭帆张肌、提肌。在进行Valsalva实验时,运用动态快速梯度回波单层扫描序列的22例中有20例的咽鼓管开口得以显示。结论:本文介绍的MRI技术可显示咽鼓管开口,并提供详细的鼻咽部解剖资料。仅一次检查使全面了解咽鼓管的形态及其功能成为可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敏译夏黎明校摘自Fortschr Rontgenstr 2000,172:748-752

  • MR引导下的肝肿瘤射频消融术

    作者:

    目的:评价MR引导下的肝肿瘤射频消融术(R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11例患者共16个肝肿瘤(直径为1.3~3.0cm)进行了22次经皮RFA治疗。在开放式0.2T MR机(Magnetom open,system,Erlangen)的引导下,采用快速T1WI序列,分别安放16G,活动长度为2cm和3cm的MR相容冷头电极。治疗前检查评价肿瘤的坏死情况(在后一次RFA后一周时进行),进一步随访研究则用1.5T MR机每3个月检查患者一次。结果:操作时间平均为2.8(1.5~3.3)h。没有发生与经皮RFA治疗相关的并发症。16个肿瘤中14个(87%)在后一次RFA后经MRI检查未见对比剂强化并已完全坏死。其中11个肿瘤需行1次治疗,4个肿瘤需行2次治疗,1个肿瘤需行3次治疗。随访研究在14个肿瘤中有13个(93%)在3~18个月(平均11.8)期间显示持续、完全的坏死。有5例出现了新发肝内肿瘤,由于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的原因,不适于进一步RFA治疗。结论:MR引导下采用单冷头电极的RFA,对治疗大小在3cm以内的肝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王承缘校摘自Fortschr Rontgennstr 2000,172:692

  • 神经营养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附二例报告)

    作者:时维东;孙献勇

    神经营养性骨关节病或称神经性骨病较罕见,我院遇见2例,报告如下,并就其发病机理及X线表现进行讨论。

  • 髂窝自发性血肿误诊一例

    作者:阚宏;韩素芬

    患者,男,57岁。40天前患脑梗塞,发热、咽痛、咳嗽半天再次入院。体格检查:精神差,发热面容,体温38.5℃,血压20/13.2kPa,心率72次/min,律齐,无杂音,咽红,扁桃体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上肢肌力I级,右下肢肌力Ⅲ级,无病理性反射。实验室检查:WBC26.6×109,BPC 110×109/1,尿粪(-)。入院第12天患者诉右腰及右髋部疼痛。

  • 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诊断左后下纵隔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作者:牟维海;赵泉;陈晓英

    患者,男,33岁,以胸背部胀痛、双下肢酸软无力1年,加重半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胸廓对称,无畸形,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肝、脾、胰腺及肾脏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并发全身重度骨破坏一例

    作者:郭大学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旁亢)患者常以骨骼症状就诊,但易误诊。笔者将一例误诊十几年的患者报道如下。

  • 颅骨转移瘤一例

    作者:马树关;张兴山

    患者,女,68岁。因左颞部肿块10个月余而就诊。患者于10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颞部肿块,约2.0cm×3.0cm大小,边界清,不活动,无压痛及头痛等不适。近两月来肿块生长迅速,伴头痛,渐加重,且呈持续性。曾在外院照X线片诊断为"颅骨胆脂瘤"。

  • 双侧肱骨髁上突并右侧髁上突骨折一例

    作者:徐柱荣

    患者,女,5岁。因右上臂下段碰撞后疼痛来院就诊。查体:右上臂下段前内侧局部压痛,可触及一骨性肿物和骨擦音,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左上臂前内侧可扪及一骨性肿物,固定、无压痛。平时无症状。

  • 正常桡骨茎突误诊手术治疗一例

    作者:赵启宏;袁文梁

    患者,男,43岁。右腕部反复隐痛一月余,局部无红肿发热,关节活动正常。于1999年7月18日来到省属综合性医院行X线摄片(图1)。4天后患者要求行右腕关节CT平扫,所见右桡骨的茎突骨质密度稍低,骨质稀疏,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诊断为右桡骨茎突骨质疏松(图2)。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现状与方向

    作者:王仁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FH)是世界医学界骨科攻关疑难病症之一。医学界曾视这一病症为不是癌症的癌症。迄今在国内、外对于AvNFH没有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也不可能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

  •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一)

    作者:曹来宾;刘吉华

    骨肉瘤(0steosarcoma)亦称为成骨肉瘤(osteogenic sarcoma)或骨生肉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骨肉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多早期发生肺转移。

  • 2000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考察实录大型影像学设备的技术进展

    作者:祁吉;戴建平;徐家兴

    一.CT设备的进展 (一)宽探测器多层采集螺旋CT(以下简称多层Cr)的进展

  •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CT诊断

    作者:胡久民;邹文远;陈玉峰;马进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FH)的早期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20例28个髋股骨头外形完整的成人AvNFH的平片及CT片,分析其征象及变化。结果:28个股骨头均完整,平片仅显示4个股骨头皮质局限性增厚、硬化。CT扫描15个股骨头显示骨小梁扭曲,12个股骨头内见多种形态高密度硬化区,其中3个股骨头合并低密度区。4个股骨头见边缘皮质硬化。随访病例股骨头密度及外形表现出一定规律。结论:股骨头内"星芒征"消失,出现多种形态的高密度硬化区是本病的CT早期征象。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潘初;王敏;王仁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简称AvNFH)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处理存在较大争议。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缺乏简便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新出现的介入疗法治疗本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经皮穿刺股骨头供血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姜西静;安翠华;王宏;王成霞;李秀珍

    目的: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阐明介入治疗的应用原理和内服外敷中药的作用,并讨论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进入患侧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缓慢灌注6542-2、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术后继续静脉用尿激酶、654-2,连续5天,并内服复方丹参片持续半年,外敷东方活血膏连续3个月。一个月后重复治疗一次,半年后再重复一次。结果:根据髋关节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这6种运动的度数和为260°~320°的改变来判断髋关节的运动功能,190°~260°为I度,160°~190°为Ⅱ度,130°~160°为Ⅲ度,130°以下为Ⅳ度。治疗后其功能明显改善,尤其是疼痛症状更为好转。6~12个月后影像学检查发现死骨有所吸收,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结论:股骨头坏死进行介入治疗并内服外敷中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简便、安全,尤其对于早期病人更为适宜,可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作者:冷渌清;何远忠;顾明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经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栓剂、血管扩张剂及骨质生长剂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质修复。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