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膀胱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一例

    作者:邱乾德;吴海;许加俊;刘绪明

    膀胱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国内文献报道很少,成年发病者更少见.笔者报告1例如下.

  • 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累及胼胝体压部一例

    作者:王安明;孟宪俊

    病例资料患者,女,15岁.因咳嗽、咳痰13天,发热9天入院.13天前开始咳嗽、咳痰,未予重视,8天前伴发热、头痛,在当地医院给予输液(具体不详)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6天前因咳嗽、畏寒、发热、头痛来我院,门诊拟诊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5天前以肺炎收入我院.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退热、补液),同时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但患者体温持续不退,精神萎靡,逐渐出现懒言少语等精神症状.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经传染科会诊排除乙型肝炎.脑电图检查提示弥漫分布慢波,不排除脑炎可能.转神经内科,查体:全身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深浅反射存在,双侧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反射阴性,颈稍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阴性.

  • 肋骨软骨瘤一例

    作者:周志强;张习敏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右侧胸部间断性疼痛、麻木10年余.疼痛部位位于右侧第9肋骨走形区,且以肋骨前端明显,局部无压痛,余无阳性体征.胸片显示右侧脊柱旁第7~10后肋高度,有一大小约10 cm× 9 cm× 8 cm的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滑清楚,密度较均匀,边缘隐约见弧形钙化影(图1、2).X线诊断:右后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胸部CT显示胸椎旁右侧可见一肿块,边缘光滑清楚,其内以软组织密度为主,边缘呈弧形及蛋壳状钙化,肿块与第9肋骨头关系密切,胸肋关节消失,相邻椎间孔未见明显扩大,未见胸腔积液等(图3).CT诊断:右后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肋骨良性骨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 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娟;周义成;王承缘;朱遂强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因酗酒后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偏盲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查体:轻度嗜睡,言语欠清,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60/95 mmHg.神经系统查体:左侧同向偏盲,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2 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4.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侧上、下肢腱反射减弱,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入院当天行颅脑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于4天后复查MRI及DWI示右侧小脑、大脑脚、颞叶、枕叶、基底节及丘脑多发脑梗死(图1、2).临床诊断: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入院后给予脱水、扩管、抗自由基及脑细胞活化剂等对症处理,病情好转.

  • 先天性迷走左肺动脉并房间隔缺损一例

    作者:彭志远;陈艳;张雪莲;钟志林;陈鑫;马兵毅;陈险峰;胡雪松

    迷走左肺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该病可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因气道通气障碍引发的呼吸衰竭在幼儿期死亡.我院收治1例儿童先天性迷走左肺动脉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经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

  • 寰枕关节椎管内异位化骨一例

    作者:唐春雷;欧陕兴;林伟光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有癫痫病史,从3层房顶坠落致伤.入院时意识稍模糊,后逐渐恢复意识,神志清楚,可以?栽配合检查及治疗.X线检查示下颌骨骨折,左侧股骨上段骨折,左侧第1~4肋骨骨折.颅脑CT扫描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因高度怀疑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行颞颌关节CT检查,CT示双侧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双下颌关节脱位,寰椎右侧块内侧、枢椎齿状突右后方可见一椭圆形骨性影,边缘光滑,CT值为538 HU,大小约4.7 mm×7 mm×6 mm(图1).冠状面图像示该骨块位于右侧枕骨髁内下缘、右侧枕骨髁下缘,右寰椎侧块内缘及枢椎齿状突边缘均光整(图2),未见明显骨质缺损,硬脊膜囊亦未见明确受压征象.

  • 巨大输尿管囊肿一例

    作者:陈嘉麟;楼俭茹;包永军;任景莉

    病例资料患者,男,22岁,外伤后左腰腹部胀痛伴肉眼血尿10 h.查体:右侧腹部膨隆,无腹肌紧张,左侧腹部压痛明显,左肾叩击痛阳性,右侧腹部压痛弱阳性,右肾叩击痛阴性.

  • MRI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价值

    作者:杨沛钦;李新春;郑晓林;何惜金

    目的:探讨MRI对Ⅰ~Ⅱ期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价值.方法:50例有完整临床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范围,比较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所有患者常规行SET1WI和TSE T2WI,快速翻转恢复序列(SPIR)及增强扫描.结果:除2例Ⅰ a期宫颈癌外,MRI显示48例宫颈癌,于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图像上肿瘤与宫颈基质、子宫内膜及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48例宫颈癌MRI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6%.以手术后,病理分期为对照,MRI对宫颈癌的分期诊断符合率为78%,术前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17,P<0.05).48例宫颈癌MRI测量的大小为(1.94±1.15)cm,手术病理标本测量结果为(1.94±1.11)cm,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能直观、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早期宫颈癌(Ⅰ~Ⅱ期)的分期明显优于临床分期,但MRI对Ⅰ a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及宫颈刮片检查综合判断.

  •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乔英;李健丁;张瑞平;鄂林宁;张华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CT三期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CT平扫,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直肠癌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直肠癌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判断各种灌注成像参数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例T3、T4期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行2次多层CT灌注成像,所有病例手术前均经肠镜证实.采用64层CT扫描机,动态电影模式扫描,所有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计算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血管表面通透性(PS).比较直肠正常部位与肿瘤组织、术前肿瘤组织与手术后软组织肿块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直肠癌组织BF值明显升高、MTT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直肠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复发肿瘤组织BF值明显升高、MTT值明显降低;术后瘢痕组织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升高;复发组织与瘢痕组织BF、MT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对判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VIBE序列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价值探讨

    作者:宋彬;闵鹏秋;吴苾;印隆林;刘杰;李迎春;徐隽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容积式内插值法屏气检查(VIBE)序列在胰腺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疾病患者(胰腺癌26例,慢性胰腺炎15例),行常规MRI检查及3DCIB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主要观测以下内容:①肿块形态学特点;②肿块多期强化特征,计算病灶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③胰管、胆管的改变;④胰周血管显示情况;⑤胰周器官受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病灶等.结果:①胰腺癌中出现小泡征2例(7.7%),炎性肿块中出现此征象5例(33.3%);胰腺癌中肿块处胰管狭窄、中断22例(84.6%),而炎性肿块中出现胰管穿通征8例(53.3%);近端胰管相对均匀扩张者胰腺癌组18例(69.2%),炎性肿块组仅1例(6.7%);近端胰管不规则扩张或呈串珠状改变者胰腺癌组3例(11.5%),炎性肿块组12例(80%);两组间上述征象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肿块包绕邻近血管范围>180°者胰腺癌组10例(38.5%),胰腺炎组3例(2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肿块强化特点方面,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SNR值和CNR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 VIBE序列能较好显示胰腺肿块的一些细微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胰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两种病变在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肿瘤及其周边区的临床研究

    作者:麦筱莉;储成凤;秦伟;金琴娣;孟爱芳;滕皋军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5例脑肿瘤患者中,星形细胞瘤16例,脑转移瘤12例,脑膜瘤7例(良性).常规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扫描.在DWI图像上测量肿瘤强化区、近侧和远侧瘤周区及正常脑组织(参照区)的信号值,计算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膜瘤肿瘤强化区的ADC值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比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强化区的ADC值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近侧瘤周区的ADC值与脑膜瘤及转移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远侧瘤周区的ADC值在3种肿瘤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变区ADC值与正常参照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DC值对脑肿瘤特别是近侧瘤周区的评价有临床价值,有助于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及病灶浸润范围的确定.

  • 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诊断价值

    作者:杨小平;李坤成;卢洁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18例均经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同期6例行MRA检查.结果: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沟、脑裂、基底池内血管影增粗、增多,呈散在分布,受累及的静脉窦增粗,且病变区没有畸形血管团.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T2WI上表现为局部流空信号增宽,MRA原始图像显示局部有较丰富的异常纤细血流信号.结论:认识颅内动静脉瘘的CT和MRI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MRI对显示软脑膜血管扩张优于CT.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手段.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作者:朱文珍;漆剑频;夏黎明;常立文;王承缘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应用价值.方法:以9例无窒息史的健康新生儿作对照,对临床确诊的46例HIE患儿(轻度15例,中度11例,重度10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DWI发现HIE脑损伤的敏感度为26%(12/46);DWI显示HIE所致脑梗死优于常规MRI.对于弥漫性对称性脑损伤病变,1例病程在1天以内者,DWI显示病变范围较T2WI更广泛;病程较长者,DWI低估病变范围及程度.重度HIE组双侧顶叶白质、左侧额叶白质及胼胝体压部ADC值与轻、中度HIE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而内囊后肢、豆状核、丘脑、小脑及桥脑ADC值在轻、中、重度HIE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反映了脑损伤的不均匀性.基底节区ADC值与HIE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DWI在HIE的应用可作为常规MRI的补充.

  •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DWI鉴别诊断

    作者:郝大鹏;徐文坚;解桂花;王燕;王丽萍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1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并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病变区、健侧脑组织及健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T1WI和T2WI上呈相同的信号改变;在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呈低信号;表皮样囊肿的ADC值[(10.197±0.329)×10-4mm2/s]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30.098±1.510)×10-4 mm2/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WI对于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伴乳头溢液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欧阳伟;王孝英;邵学勇;张海蓉;曾燕

    目的:分析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23例,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中原位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包括单纯癌6例、乳头状癌4例),导管癌早期浸润3例,乳头状瘤病恶变2例.病理上诊断早期癌13例(56.5%),其中8例临床未触及乳腺肿块.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导管内充盈缺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扩张12例;乳腺肿瘤侵蚀导管形成潭湖征5例;溢液导管受乳腺肿块推挤,导管变形3例;导管持续显影、管壁不规则伴广泛微钙化灶1例.本组中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2.6%.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检出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准确观察到肿块与溢液导管的位置关系、溢液导管受侵蚀程度,而且还能检测出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

  • 16层螺旋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

    作者:崔立明;韩萍;梁波;冯敢生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建立健康成年人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直径的正常值标准.方法:选择没有心肺疾患及引起肺动脉压力及血流变化的相关疾病并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按年龄分为3组(<40岁组,40~60岁组和>60岁组),每组40例(男、女各20例),共120例.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末时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直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直径呈递增的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下肺动脉直径在各组内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支肺叶动脉在不同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正常管径的测量可以为肺动脉及引起肺动脉形态改变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 孤立性肺结节与支气管关系的多层螺旋CT研究进展

    作者:周涛;甘新莲;周燕发

    近年来螺旋CT的广泛应用和肺癌CT普查的提倡和应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其诊断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和影像学的难点和重点.尽管目前评估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形态学改变仍为影像学诊断肺结节的主要依据.多层螺旋CT以其具有的极高空间和时间分辨力,对肺结节的内部、边缘及周边结构均有极好的显示.据报道孤立性肺结节中和其旁的支气管形态学改变与其良恶性有关.应用MSCT的薄层扫描和靶螺旋扫描方法以及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的显示肺结节的细微结构变化和与支气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正确诊断率.本文就MSCT显示支气管与SPN关系的价值作一综述.

  •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RI检查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妍;夏黎明

    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全身约有800枚淋巴结,其中约300枚位于颈部[1,2].颈部淋巴结增大为临床常见病症,可为炎症、淋巴瘤和转移癌的表现之一.大多数颈部淋巴结增大临床可扪及,但是深在及咽后隐蔽的淋巴结则难由临床查见,病理性质也常难以确定.临床上,对肿瘤患者进行准确分期是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的基础,而准确地评价淋巴结是其关键所在.

  •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分析

    作者:冯仕庭;孟悛非;黄兆民;张翎;李子平;范淼

    目的:分析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31例,CT 10例,MRI 13例.结果:31例病变均为单发,发生于股骨14例,胫骨7例,肱骨6例,腓骨2例,桡骨、尺骨各1例;位于骨干23例,干骺端8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或肿块.术前正确诊断15例,误诊为尤文瘤7例,其它骨恶性肿瘤3例,骨髓炎、骨结核5例,骨囊肿1例.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细致综合的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张彦舫;窦永充;徐坚民;孙国平;吴宇旋;沈新颖

    目的:介绍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A)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例Debakey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CT或MR增强检查确诊.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采用彩超或增强CT检查.结果: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7个支架,1例术后支架远端出现内漏,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并发的腹主动脉瘤随访2个月无变化;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结论: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满意.

  •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肖平;谭理连;李扬彬;曹卫国;李树欣;周少萍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 不同b值对脑扩散加权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邓小霞;司建荣

    目的:分析不同b值对扩散加权成像(DWI)质量的影响.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b值为500、1000、1500、2000、2500及3000 s/mm2,进行MR DWI检查,选取内囊后肢、大脑皮层、胼胝体膝部及背景等部位进行信号强度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T1WI和T2WI检查.结果:不同b值条件下,内囊后肢、大脑皮层、胼胝体膝部的信号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背景噪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b值升高,组织的信号强度降低.不同b值条件下,内囊后肢、大脑皮层、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b值升高,组织ADC值降低.结论:在1.5 T场强条件下,b值为1000和1500 s/mm2时扩散加权图像上组织对比较好,清晰度较高.

  • CT和MRI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玉萍;庄奇新;沈艳;杨世埙;李明华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上均有骨骼肌肉酸痛症状,27例有骨质疏松或伴有其它骨骼异常的X线表现,其中病理性骨折3例、骨骼畸形2例、局部骨骼有溶骨性或纤维囊性改变5例(病理证实为棕色瘤),11例合并泌尿系结石.术前行CT(28例)和MRI(7例)检查.结果:30例均为甲状旁腺单发病灶,腺瘤26例、腺癌3例、增生1例.24例病灶位于颈长肌前甲状腺中后部或下极附近的气管-食管旁沟内;异位者6例,分别位于颈根部胸骨柄后、颈动脉鞘、甲状腺内、右前上纵隔和气管后胸廓入口处.28例行CT检查者,术前检出病灶25个(25/28),未检出的病灶3个.7例行MRI检查,术前病灶均被检出.结论:临床上高度怀疑原发性甲旁亢患者颈部的CT和MRI检查是必要的,CT和MRI不仅能有效检出甲状旁腺肿瘤,并对其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MSCT灌注成像与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越;温锋;吴振华;范国光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vNFH)的MSCT灌注成像和VEGF表达特征.方法: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其中实验组共16只,每周两次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 mg/kg,在给药后第2、4、6、8周周末各处死4只大白兔;对照组共4只兔,在2、4、6、8周周末各处死1只.所有动物于处死前行双侧股骨头MSCT灌注检查,计算血流量、峰值增强值(PEI)、峰值增强时间(PTT)、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指标.动物处死后取双侧股骨头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给予激素后早期股骨头内血流量开始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更明显;仅在给药后4周,股骨头内PEI下降,MTT增加.给予激素后2周,VEGF在软骨细胞内表达强,其后表达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后6周VEGF在成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增加.MSCT灌注参数与VEGF在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股骨头微循环变化,激素性AvNFH时不同类型的细胞VEGF表达情况不同,且与MSCT灌注成像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动态改变

    作者:毕小军;邓又斌;白娇;潘敏;杨好意;黎春雷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增高的初期、增高期和稳定期心肌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与心肌内胶原含量的改变,探讨IBS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分别选用6、24和24周的SHR及Wistar京都(WKY)大鼠(对照组)各6只.采用Bergman氏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HC);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获取各组大鼠室间隔基底部心肌组织的心肌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变化曲线图.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大鼠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SHR心肌内HC和室间隔心肌IBS平均值在6周时与WKY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4周时开始升高(与6周时及同期对照组间比较,P<0.05),24周时升高更明显(与6周时及同期对照组间比较,P<0.01).SHR室间隔IBS值与其心肌内HC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r=0.76,P<0.001).SHR的左室FS和室间隔IBS随心动周期变化幅度(IBScv)值在6周时和14周时无明显变化(P>0.05),在24周时明显下降(P<0.01).SHR与WKY的室间隔IBScv值与其FS之间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r=0.70,P<0.001).结论:通过监测IBS可以观察高血压病心肌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通过监测IBScv可以反映高血压病中晚期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

  • 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雪哲

    骨坏死为骨质和骨髓坏死,发生于骨骺或软骨下骨称为骨缺血性坏死,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则称为骨梗死.骨坏死的病因有外伤、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镰状细胞贫血、乙醇中毒、高雪氏(Gaucher's)病、氮麻醉、放射线、胶原病、胰腺炎、减压病(潜水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和特发性等[1].据日本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酗酒是两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约90%的患者与之有关[2,3].

  • 门腔间隙的CT和MRI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娜;闵鹏秋;陈卫霞;宋彬;金航;卢春燕;刘再毅;周瀚

    目的:研究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和解剖基础,获得门腔淋巴结(PCN)的正常值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和40例分别行CT及MRI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无腹部疾病的病史及相关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腹部无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性病变.观察门腔间隙的CT、MRI表现,测量门腔淋巴结前后径.结果:本组100例中共有43例(43.0%)在CT或MRI上显示PCN,其大前后径为(0.64±0.31)cm,95%可信区间为0.54~0.74 cm 64例(64.0%)PCS内显示肝尾状叶,其中10例(10.0%)显示乳头突,4例(4.0%)显示尾状突;26例(26.0%)显示门腔血管;5例(5.0%)显示胆囊管.PCS上段的主要解剖结构为肝尾状叶,而PCN、门腔血管多位于PCS下段.结论:PCS内以肝尾状叶和PCN为常见,PCN的出现率为43.0%;PCN前后径的上限为1.0 cm,此值可作为判断PCN增大的基础和依据.

  • 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特点的研究

    作者:许楠;华佳;柴伟明;邹爱华;杨咏仪;许建荣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灌注成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生长部位均靠近肾门附近),术前均选择近肾门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组织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结果:肾透明细胞癌肿瘤高密度点血供丰富,但血流量较对侧正常皮质仍较低;肿瘤平均灌注较两侧皮质均低;肿瘤同侧肾脏皮质灌注较对侧低;肿瘤内不同密度点灌注特性不同;不同分级的肿瘤对静脉血流有不同的影响.结论: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诊断及肾血流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 MSCT尿路成像诊断泌尿系统疾病:与IVP检查的对比研究

    作者:舒红格;漆剑频;黄文华;肖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技术对泌尿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此技术相对IVU检查的优越性.方法:40例泌尿系病变患者分别行3期CT增强扫描、CT尿路成像及IVP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MSCTU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等.结果:40例CT检查(包括常规轴位扫描和重组图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继发改变,明显优于IVP.结论:MSCTU具有图像质量好、对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的特点,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基本可以取代IVP检查.

  •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球囊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初步结果

    作者:Schulte BU;Brucher D;Trompeter M;关键

  • 多系统萎缩

    作者:Rohde S;Glatz K;H(a)hnel S;张菁

    关键词:
  • CT结肠成像:运用东莨菪碱松弛肠道

    作者:Stuttgart YS;张菁

  • 介入性内照射抗肿瘤新药90Y-P204-Lipiodol的制备及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作者:牟培源;陈靖;王建晨;何千舸;蒋小良;金美娟;李芳

    目的:通过对瘤内注射用介入性内照射抗肿瘤新药90 Y-P204-Lipiodol的制备方法及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为肿瘤的介入性治疗提供新的内照射药物并进行初步的毒理学评价.方法:选择萃取剂P204作为络合剂对90 Y进行酸性络合式萃取,制备90 Y-P204-Lipiodol并测定其萃取率.然后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一组为对照组,其余5组均腹腔注射90Y-P204-Lipiodol,药物萃取浓度依次为0.01、0.02、0.04、0.08和0.16 mol/l,经验注射量为0.1 ml,分别观察小鼠对受试物90 Y-P204-Lipiodol的急性毒性反应、安全剂量、中毒剂量或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0.01 mol/l的P204碘化油溶液萃取率高达99.9%,符合放射性药物制备的要求.在急性毒性试验中,药物注射浓度为0.16 mol/l(注射量为0.1 ml)时,产生急性毒性反应,中毒剂量或半数致死量(LD50)为256.9 g/kg;药物注射浓度为0.01~0.08 mol/l时,对应剂量为16.1~128.8 g/kg,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结论:酸性络合式萃取法制备介入性内照射抗肿瘤新药90 Y-P204-Lipiodol萃取效果满意,急性毒性试验初步显示其较好的药物安全性,90 Y-P204-Lipiodol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MSCT影像表现及肿瘤血管生成对胰腺癌预后价值的探讨

    作者:宋卫峰;陆勇;许志伟;陈克敏

    目的:研究MSCT影像表现及肿瘤血管生成对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肿瘤胰外侵犯,胰周血管侵犯)、临床病理因素,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量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36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和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COX回归分析发现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CT影像表现(胰外侵犯,血管侵犯)、MMP-2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P<0.05),其中以CT图像上有胰外侵犯和血管侵犯的相对风险度高(18.18,6.173).结论:胰腺癌胰外侵犯、胰周血管侵犯的CT影像表现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MVD、VEGF、MMP-9对胰腺癌预后评价无显著性意义.

  • 多层CT胰腺灌注成像

    作者:林晓珠;杨燕萍;董海鹏;施卫平;缪飞;陈克敏

    目的:探讨多层CT胰腺灌注成像技术参数的优化.方法:采用16层CT对49例胰腺正常的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扫描,根据扫描时间分辨力和层厚的不同分为2组.第1组采用扫描时间1.0 s、层厚5 mm进行扫描,并采用0.5 s/10 mm进行重建;第2组采用层厚5 mm、扫描时间0.5 s进行扫描,并采用10 mm层厚进行重建.所有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各种扫描条件下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的时间分辨力(0.5 s),不同层厚(5 mm和10 mm)的重建图像,各灌注参数的测量结果,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样层厚(5 mm)时,1.0 s时间分辨力重建图像上MTT值高于0.5 s时间分辨力图像上的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BF和BV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CT胰腺灌注成像,时间分辨力是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0.5 s的时间分辨力优于1.0 s.

  • 轻症急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作者:李震;胡道予;肖明;宋金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和23例临床上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CT分级为A~B级的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正常胰腺组织和MAP患者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分析.结果:MAP相对于正常胰腺表现为较高的灌注,以A级MAP高灌注更为明显,而B级MAP由于水肿的存在,局部产生了等灌注或低灌注效应.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MAP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是一种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 胰腺的CT和MRI灌注成像进展

    作者:任莹;郭启勇

    灌注是指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应用一定的影像学手段可以直观显示活体灌注过程并作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种灌注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现代影像学从解剖形态学向着既能反映宏观大体形态、又能揭示微观代谢和功能的方向发展.

  • 胰腺的多层CT检查

    作者:陈克敏;林晓珠

    胰腺由于其位于腹膜后,不少胰腺疾病在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疾病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胰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CT、超声、MRI、PET及血管造影等.由于CT检查速度快,大体解剖显示好,空间分辨力高,已成为目前胰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和首选方法之一,特别是多层CT进入临床应用之后,发展至目前的64层CT.多层CT的扫描、重建速度快、层厚薄、后处理功能强,已成为目前CT检查发展的主流.

  • 迎接TIPS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作者:徐克;钟红珊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一项专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放射学新技术.该技术由Rosch于1969年首先报道,1989年Richter首次用于临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大量临床试验证明TIPS可以作为门静脉高压及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TIPS技术已日臻成熟,曾被广泛应用于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Budd-Chiari综合症等的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肝移植术前防止致命并发症等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曾一度出现所谓"TIPS热".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