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一侧肺不同肺叶复合性肺癌一例

    作者:彭健;甘新莲;熊晶

    病例资料患者,男,69岁,因间断咳嗽咳痰半年,体检发现右肺结节2天入院.本院胸片提示右上叶结节,大小约2.3 cm×2.1 cm,边界欠清,密度均匀;右下叶可见不规则小片状致密影,密度不均.CT检查示右肺上叶结节,边界清楚,边缘不整,呈浅分叶状,可见细小毛刺,邻近胸膜可见凹陷征,并可见粗大血管自肺门与其相连(图1);右肺下叶亦见结节灶,边缘不整见长、短毛刺,结节内可见厚壁空洞,洞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整(图2).考虑为右上肺肿瘤,右下肺结核伴空洞形成.实验室检查提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升高.行抗结核治疗半个月后复查胸片,病灶无明显变化,遂行手术治疗.

  • CT诊断处女膜闭锁一例

    作者:吕娟;董榕波;刘三军;钱新初

    病例资料 患者,女,13岁,下腹胀痛伴尿频、尿急、尿痛半月余,发现盆部包块10天余.体检:盆腔可触及一如孕4月大小囊性包块,张力大,压痛明显,下界距离肛门约1.5 cm,未见阴道口.B超:盆腔偏左侧可见一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约9.3 cm× 8.9 cm×12.8 cm,其底部见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提示盆腔内混合性包块,以囊性为主.

  •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包涵囊肿一例

    作者:刘玥;邹文远;李胜;张自力

    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体检B超发现左腹膜后囊性肿物1个月,后渐感左腰部隐痛不适.既往史:1997年因垂体瘤行γ刀治疗,1998年病情反复后一直服用溴隐亭治疗;1998年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外周神经鞘瘤恶变一例

    作者:秦永超;全昌斌;李红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17年前因双下肢多发包块,曾在我院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术后定期随访.3年前再次因双下肢包块入院手术,术后病理同前.近1个月来右大腿再次出现包块并进行性增大,伴行走时疼痛.

  • 腰部巨大丛状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张磊;禹志宏;丁元洪;邹海兵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发现腰部包块60年,包块区皮肤破溃3天入院.患者于60年前外伤后发现腰部包块,即感疼痛,无破溃、发热,60年来未行特殊治疗,包块随年龄逐年增大,3天前包块破溃,门诊以腰部包块待查收入院.既往史:除发现包块外无特殊不适.入院查体:T 36.6℃,P 70次/分,R 19次/分,BP 140/90 mmHg.神志清楚,营养良好,步入病房,强迫体位,查体合作.专科情况:腰部可见约5 cm×8 cm×8 cm皮下包块,表皮破溃,未见分泌物,包块质韧,活动性可,压痛不明显.

  • 深部囊性结肠炎一例

    作者:熊颖;裴贻刚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腹胀不适6天,B超发现腹部包块4天入院.腹部查体:腹部稍膨隆,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明显包块,全腹无压痛.血检无明显异常,CA19-9和CEA均不高.CT检查:横结肠近肝曲处系膜缘肠壁增厚,可见一5.0 cm×3.7 cm囊实性占位,囊壁边缘可见轻度强化小结节.CT诊断:横结肠近肝曲处肿瘤性病变(图1~3).

  • CT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一例

    作者:毕阳;代庆华

    病例资料患者,男,75岁.既往身体健康,晚餐进食较硬的烤馍片几小时后突发胸部疼痛,伴呼吸困难、浅快.入院后胸部透视提示右侧纵隔旁液平面,右侧少量胸水,皮下气肿,怀疑膈疝并穿孔,建议CT检查.CT表现:右侧胸腔脊柱旁见一上下走行柱状囊袋影.内见宽大液平面,气管隆突下约3.5 cm处见囊内气体跨越中线与食道内气泡相连(图1).

  • 碘过敏患者磁共振钆对比剂过敏性休克致死一例

    作者:陆军媛;樊树锋;刘春蛾;朱华勇

    钆螯合物是磁共振增强检查常用的对比剂,由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碘对比剂,有专家建议对有碘过敏史需要增强检查的患者,使用钆对比剂行磁共振增强检查[1].笔者遇到1例有碘过敏史患者,在用钆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行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MRA)时发生过敏性休克致死,报道如下.

  • 特殊CT增强表现腹膜后Castleman病一例

    作者:石思李;邹文远;张自力;李胜

    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块半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达150/90 mmHg,自服降压药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余无特殊阳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检查(图1~4):左侧腹膜后肾脏内下方有一大小约7.1 cm×4.6 cm的蚕豆状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较光整,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其内有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静脉期强化更明显,延迟期无强化,左肾动脉、静脉受压稍移位,左侧输尿管受压向左后方移位,左肾盂扩张积水.CT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可能.行腹膜后肿块切除术.

  •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诊断

    作者:王为知;项剑瑜;许加峻;相世峰;邱乾德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10例中双侧病变1例,单侧病变9例.肿瘤直径3.0~18.0 cm,平均6.5 cm,呈卵圆形、圆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整,界限清楚.10例中实性3例,囊实性7例,瘤内多发大小不等囊变,囊隔厚薄不均,其中囊变大于3 cm者7例.10例T1WI及T1WI FS均呈等低信号;T2WI及T2WI FS呈等高信号6例,T2WI及T2WI FS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DWI b值800呈等高信号6例,高低混杂信号4例,ADC图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等低信号3例.所测得的ADC值提示卵巢颗粒细胞瘤趋向恶性.10例中子宫体增大及内膜增厚7例,雌激素水平升高8例.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易囊变、出血,MRI信号较混杂;多合并子宫体增大及内膜增生,有助于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 腹膜结核的CT表现对比分析及其鉴别诊断

    作者:袁明远;江治民;包相华;胡国栋

    目的:探讨CT对腹膜结核及腹膜转移癌和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结核(组A)、20例炎性腹腔积液(组B)和11例腹膜转移癌(组C)的影像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CT表现.重点分析各组腹腔积液的密度、分布特点以及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增厚的形态学特点,并总结腹膜结核的CT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炎组在大网膜、肠系膜形态改变的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膜结核组与转移癌组在腹腔积水范围和腹膜增厚的形态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腹膜结核CT表现为较有特征的腹膜钙化和腹膜轻度均匀增厚,结合临床可与细菌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瘤鉴别.

  • 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肾周间隙及肾筋膜的测量

    作者:王娜;刘荣波;孔维芳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对正常成人肾筋膜和肾周闯隙的观察和测量.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肾筋膜的附着及通连情况.方法:搜集在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健康成人资料97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肾周间隙行多平面三维重组,测定肾筋膜的厚度,并观察肾筋膜的显示率以及肾筋膜向上和向下的通连情况.结果:肾筋膜在肾脏上、下极之间的显示率为100%,且双侧肾筋膜在MPR图像上的显示率大于轴面图像.左、右侧肾筋膜厚度分别为(0.13±0.02)cm和(0.12±0.02)cm,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别间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发现肾筋膜的附着及肾周间隙的通连情况具有不同类型:①双侧肾前、后筋膜向下融合,融合点位于髂前上棘以上2 cm至髂前上棘以下2 cm之间,并且由外而内逐渐降低,本组有95例,占97.9%;②双侧肾前、后筋膜向下间断融合,本组有2例,占2.1%.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三维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肾筋膜及其附着和肾周间隙的通连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包虫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丁爽;贾文霄;杨利霞;米日古丽·沙依提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现扩散系数值(ADC值)在肝包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122个肝脏占位性病灶(22例肝囊肿40个病灶,23例肝癌32个病灶,29例肝细粒棘球蚴病35个病灶,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个病灶)的DWI图及ADC图,并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肝囊肿、肝癌、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痛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1.63±0.08)×10(-3)、(3.50±0.35)×10(-3)和(2.22±0.23)×10(-3)mm2/s,各病变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DC图上肝细粒棘球蚴痛的囊液呈高信号,包膜呈低信号;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液化坏死区表现不一,部分病灶的液化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不典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病灶ADC值的测量对单囊性细粒棘球蚴痛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原发性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

    作者:吕晓飞;张雪林;刘珍银;邱士军;郭翠萍;邓燕佳;彭俊萍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MFH的CT及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3例肝脏MFH体积均较大,2例表现为边界尚清晰的单发肿决,1例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多发瘤灶;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表现为延迟强化(2例)或快进慢出(1例);1例伴胆管扩张及胆管癌栓.3例均无门静脉癌栓、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肝脏MFH的CT表现形式多样,临床终诊断依赖病理,特剐需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胆管细胞癌鉴别.

  • MS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则君;谢旭纲;孟宪平;朱建新;王伯元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结果:SISAMD与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相同,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5例,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1例.SMA直径增粗2例,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局部回肠壁增厚、水肿2例,升结肠扩张、积液1例,腹腔及盆腔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的检查方法.

  • 肝胆管囊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林春苗;袁建华;丁忠祥;陈方宏;孙伟英;蔡学祥

    目的:探讨分析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表现.结果:5例肝胆管囊腺瘤,CT显示5例均为肝内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及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肝实质接近;MRCP显示4例病灶为多分隔、分叶状,1例无明显分叶,囊性痛灶表现为云絮状稍高信号;超声显示4例病灶为多发分隔、壁厚,1例囊壁可见多发高回声团.5例在三种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病灶与肝内胆管相通.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 MRI鉴别囊变脑膜瘤与脑表面囊变胶质瘤的价值

    作者:曾旭;董国礼;翟昭华;曾南林;高才良;张喜荣

    目的:探讨囊变脑膜瘤与靠近脑表面囊变胶质瘤的MRI表现,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囊变脑膜瘤38例与靠近脑表面囊变胶质瘤21例,分析增强后病灶边缘的"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毛刺征"及"指状水肿征"、"宽基底征"及"强化均匀"的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膜瘤组的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毛刺征、宽基底征、指状水肿征及肿瘤实质强化均匀的检出率分别为73.7%(28/38)、76.3%(29/38)、10.5%(4/38)、81.6%(31/38)、23.7%(9/38)及57.9%(22/38);而胶质瘤组则分别为23.8%(5/21)、19.0%(4/21)、38.1%(8/21)、57.1%(12/21)、52.4%(11/21)及33.4%(7/21).白质塌陷征、脑膜尾征、宽基底征、毛刺征及指状水肿征在脑膜瘤组与胶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强化均匀在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宽基底、毛刺征、指状水肿征对鉴别脑膜瘤与胶质瘤价值较大,而强化较均匀对二者的鉴别意义不大.

  • 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MRI表现

    作者:高小幼;苗延巍;姚艺文;伍建林

    目的:探讨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的嗅球MRI影像表现,分析患者嗅球体积与嗅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4例头部外伤患者及25例年龄匹配健康自愿者均行嗅觉功能测试(Sniffin'Sticks)及3D-MRI扫描,分析嗅球、嗅束及嗅觉相关大脑皮层MR表现及嗅球体积.结果:24例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中,10例枕部受伤并额叶眶直回挫裂伤(10/24);鼻区受伤并嗅球不同程度损伤8例(8/24);额部受伤并额叶损伤4例(4/24);2例颅底骨折并嗅球损伤(2/24).外伤后嗅觉功能异常患者的嗅球体积小于健康志愿者即对照组(P<0.05).结论:MRI可以清楚显示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外伤后嗅觉功能异常的嗅球体积小于对照组;证实了嗅球体积与嗅觉功能具有相关性.

  • 多层螺旋CT对肺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谭月发;许乙凯;余田;谭相良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类癌患者的临床和MSCT资料.结果:9例中8例表现为边界清楚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影,1例表现为右肺中叶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模糊,类似于大叶性肺炎.3例病灶密度均匀,4例可见浅分叶,1例可见深分叶,3例有细短毛刺,3例有胸膜凹陷征,4例可见钙化灶,3例有胸腔积液.8例肿块表现为"冰山征"(支气管腔外部分大于腔内部分).增强扫描后5例中度以上(20~40 HU)强化,3例轻度(1~20 HU)强化,1例病灶内窄带状强化.本组病例均未见空洞、囊变、坏死.结论:肺类癌的MSCT的影像特点为肺内单发边缘清楚类圆形肿块,多为明显均匀强化,以及"冰山征"和/或特征性钙化.若见因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类似于大叶性肺炎的表现,应高度注意本病可能.

  • 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影像诊断

    作者:付峰;董海波;张玉琴

    目的:探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经病理证实的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影像表现.结果:6例CT和MRI扫描表现为双侧中下段胸椎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例CT显示右后纵隔占位,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MRI上呈等T1信号和等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结论: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 上腔静脉综合征侧支循环形成的少见CT征象

    作者:许淑花;张斌;赵德利;张金玲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胸部增强CT表现,总结并认识SVCS侧支循环形成的少见CT征象.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SVCS患者31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上腔静脉阻塞侧支循环形成的多层螺旋CT征象,将侧支循环在身体出现的位置分为前胸壁组、纵隔组、胸背组、膈下组,并找出少见的CT征像.结果:前胸壁组:胸外侧静脉19例,占61.3%,胸廓内静脉29例,占93.5%;纵隔组:心包膈静脉12例,占38.7%;后胸背组:椎静脉丛14例,占45.2%;膈下组:肝被膜静脉4例,占12.9%,肝局灶异常强化4例,占12.9%.结论:体-肺静脉瘘与肝脏局灶异常强化是SVCS少见征象,认识体-肺静脉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SVCS患者呼吸困难,并指导治疗;认识肝脏局灶异常强化能够帮助鉴别肝脏肿瘤类病变,明确诊断.

  •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

    作者:邱乾德;吴海;林达;余捷;孙宏亮;胡明哲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8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4个病灶,其中肿块型2例3个肿块,结节型1例3个结节,混合型1例8个病灶;低度恶性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24个病灶,其中肿块型1例1个肿块,结节型1例2个结节,肺叶实变型3例5个病灶,混合型4例16个病灶.在肿块型3例4个肿块中,支气管充气征3个,伴不规则坏死空洞2个;结节型2例共5个结节,其中结节边缘见磨玻璃征及内见支气管充气征2个;肺叶实变型3例5个病灶,实变区内均见支气管充气征,其中边缘见磨玻璃征2个病灶,支气管腔明显狭窄阻塞1个病灶;混合型5例24个病灶,为多种表现并存,其中支气管充气征10个,磨玻璃征12个.CT增强5例,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结论: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性,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 双源双能量CT在肺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路莉;张龙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也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因此早期诊断并随即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对其诊断常依赖影像学检查,常规CT仅能提供解剖学信息,而双源双能量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可同时提供全肺解剖、灌注及通气信息,为肺栓塞提供可靠有利的诊断依据.自Johnson等[1]首次报道双源DECT的初步应用以来,其逐步成为CT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点[2,3].本文综述双源DECT在肺栓塞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廖波;韩福刚

    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原子核及其代谢物进行分析的方法,是目前唯一无损伤性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1H、(31)P两种波谱.1H-MRS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颅脑、前列腺等.而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波谱分析多为(31)P-MRS,国外关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1H-MRS研究的文献报告很少,多限于分析脊椎骨的水脂比及脂肪含量[1-3],极少应用于四肢的骨与肌肉组织[4,5].本文就1H-MRS的成像原理及其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外伤后嗅觉异常的MRI

    作者:丁国军;徐雷鸣

    嗅觉不但能感受气味、调节情感和参与记忆,还能捕捉某些危险信息,如煤气泄漏、毒气等,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不良后果.嗅觉异常于1864年由Hughlings Jackson在英国第一次报道,是颅面部外伤的常见后遗症,外伤后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4.6%~7.5%,占嗅觉异常患者的13.7%~35.0%[1,2]

  • 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

    作者:尤超

    三叉神经是人体粗大的一对颅神经,由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组成,其中以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为主,主要分布于颜面皮肤、眼、鼻、口腔黏膜等.三叉神经系统由三叉神经根(TNR)、三叉神经节(TNG)、三叉神经分支、即眼支(V1)、上颌支(V2)、下颌支(V3)以及三叉神经中枢脑干结构成分共同组成.

  • 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锋;朱李茹;王仁法;李勇刚;祁良;夏黎明;王承缘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形态、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MRI信号特征、瘤周骨髓水肿、软组织改变以及MRI增强改变等.结果:11例肿瘤发生在肱骨4例,股骨7例.11例在X线片和CT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轻度的膨胀,边界较清.10例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增厚.9例可见骨皮质呈虫蚀样或锯齿状骨质破坏,未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且均可见软组织侵犯,3例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10例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1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仅1例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结论: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 臀肌挛缩症与髂骨致密性骨炎的关系

    作者:张兰花;陈凯;王培军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GMC)与髂骨致密性骨炎(OCI)的关系.方法:搜集我院手术确诊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GMC患者共315例,非GMC对照组251例,由2位高年资的放射诊断医师阅读两组的术前CT影像资料,分别统计OCI的发生率.随机选取不对称性OCI的GMC患者资料19例,共累及23侧骶髂关节,测量OCI髂骨硬化区与臀大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GMC组中OCI 81例(25.7%),其中男16例(16/315),女65例(65/315);对照组251例中有2例OCI(0.7%).GMC组与对照组之间及GMC组内男女患者之间,OCI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值分别为7.42,4.52,P<0.05.OCI髂骨硬化程度与臀大肌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GMC与OCI有密切关系.

  • 头部体模扫描试验对成人头颅CT低剂量扫描的优化初探

    作者:莫景雄;孙捷;吴惠凤;韦蔚;戴国胜;杨经华;王宏

    目的:通过对头部体模扫描试验,探讨成人头颅CT低剂量扫描参数.方法:以层厚10 mm,扫描时间为1 s,通过改变mA值,以10 mA为间隔,20~300 mA间29个不同mA条件对头部体模进行轴向扫描,对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噪声(SD)和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与统计学处理,对图像低密度分辨力进行主观评价.结果:①CTDIvol随mAs增大而增大,呈线线关系;与300 mAs的CTDIvol(42 mGy)比较,80~150 mAs的CTDIvol(11~21 mGy)下降73%~50%.②SD值随mAs升高而降低;SD值随mAs变化曲线可分为SD改变非常显著段(20~50 mAs)、显著段(50~80 mAs)、缓坡段(90~150 mAs)和平缓段(160~300 mAs).③CNR随mAs改变与SD值改变相反.④SD值与CNR统计学处理:20 mAs与30 mAs、30 mAs与50 mAs、50 mAs与80 mAs、80 mAs与150 mAs、150 mAs与300 mAs的各SD值及CNR有统计学差异(P<0.05);160~300 mAs的各SD值与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图像LCR主观评价:20~50 mAs,分辨低密度圆柱体困难;50~80 mAs,主观图像质量明显下降,图像对诊断有影响;90~150mAs主观图像质量有一定改变;160~300mAs主观图像质量改变不明显.结论:80~150 mAs为低对比要求较高的成人颅脑低剂量平扫可用区间,为临床降低扫描剂量提供了依据.临床患者检查,可以用100 mAs进行平扫,CT剂量指数明显降低.

  • 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黄文虎;洪汝建;程玉书;沙炎

    目的:探讨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诊断的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行颞骨高分辨力CT扫描(HRCT),轴面和冠状面CT均显示有不同程度内耳骨迷路的破坏,并伴软组织增生,其中4例有高密度死骨形成;MRI检查6例,显示膜迷路部分或全部为软组织病变充填,增强后不均质明显强化,死骨在T1WI、T2WI均显示为小片低信号或无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HRCT可显示骨迷路结构的破坏范围及死骨的存在,有诊断价值;MRI显示颅内并发症明显优于CT,两者结合可诊断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

  • 多层螺旋CT心电门控质量提高的体会

    作者:苏云杉;张勇;柴汝昌;杨晓;陈翠仙;蒋婷

    1998年多层螺旋CT(MSCT)问世,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尤其在心脏检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MSCT心脏检查图像的采集必需依赖心电门控技术.随着MSCT心脏检查的普及,而部分影像技术人员对基本心电图知识的欠缺,可能对MSCT心脏检查图像的采集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导致扫描失败[1],现回顾笔者在应用MSCT心电门控技术时所遇到的问题,对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 低仟伏64层MSCT扫描对泌尿系结石检出的研究

    作者:王秋霞;陈亮;黄文华;胡道予

    目的:探讨低仟伏值(kV)低辐射量MSCT扫描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种单一成分的泌尿系结石108粒放入猪里脊肉内制成结石模型,应用64层螺旋CT对模型进行扫描,扫描的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00 kV和80 kV,并与不同的管电流进行组合,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螺距为0.984.扫描后的原始数据(5mm层厚)重建成1.25mm层厚,使用GE ADW4.3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处理.测量图像质量的噪声水平,记录X线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结果:与对照组120kV-250mAs相比,实验组80kV-150mAs及100kV-50mAs组的噪声SD值仅分别升高7.60%和8.62%,主观评分均为合格,结石检出率为100%,而辐射剂量降低率分别达到81.40%和87.60%.结论:合适的低kV-mAs组合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且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超声造影强化形式的临床应用

    作者:卢峻;余志红;熊奕;王慧芳;甘晗靖;林琪;吴瑛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强化形式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患者70例的超声造影表现,记录造影时病灶的充填方式、与肌层的成像顺序及增强程度等.结果:子宫肌瘤患者50例(72个病灶),子宫腺肌症患者20例.3 cm以上肌瘤56个,均表现为假包膜先充填,呈周边环状增强,然后肌瘤内部增强,消退时肿瘤中央先消退,包膜增强持续时间较长,与周边正常肌层组织充盈方式显著不同.3 cm以下肌瘤16个,呈环绕型增强8个,树枝型增强2个(混合型增强6个).20例子宫腺肌症均表现为与子宫肌层同步增强,同步减退,且增强程度低于子宫肌层,呈不均匀增强,可见虫蚀样充盈缺损区.结论:超声造影强化形式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先天性血管环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

    先天性血管环指的是主动脉弓部先天性异常,血管结构和动脉韧带完全或部分包绕气管或食管,常引起气管阻塞和呼吸窘迫,是婴幼儿及小儿难以解释的呼吸道症状的原因之一[1].由Wolman于1939年首先报道,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2].许多成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是行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的.国内对先天性血管环还缺乏较为详细系统的报道,仅见一些案例报道及少数论著发表[3-5].本文主要介绍主动脉弓发育、常见血管环异常以及影像学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 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曲海波;宁刚;李学胜;鲍莉;王登凤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CT表现为腹膜增厚或多发结节19例,大网膜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厚19例,腹水16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19例,肠壁增厚13例,盆腔肿块5例,腹部淋巴结增大14例,胸部发现病灶16例.结论:小儿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的临床影像分析

    作者:钟丽;陈艳霞;邹杰;李林;姜超;陈丽英;刘颖;张锦华

    目的: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肺部转移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骨髓穿刺活检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4例,均行胸部螺旋CT检查,其中3例随访复查.结果:4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中,有2例于首诊时发现肺部转移.神经母细胞瘤肺部转移的CT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实性、磨玻璃密度或混合密度、无钙化的结节,边缘光滑或锐利.3例同时伴胸膜转移.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胸部CT检查可以为临床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并帮助临床判断预后.

  • 脑神经细胞瘤

    作者:Fenehel M;Beschorner R;Korn A;Ernemann U;Horger M;Tübingen;焦豫;漆剑频

    脑神经细胞瘤(cerebral neurocytoma)少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脑神经细胞瘤为良性,且预后较好.脑神经细胞瘤主要由形态一致的小圆柱细胞所构成,这类小圆柱细胞的成分是纤维基质.虽然曾经有过脑神经细胞瘤恶变的报道,但实际上脑神经细胞瘤出现增生活性的可能性极低.外科手术肿瘤全部切除是脑神经细胞瘤佳的治疗方法.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