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CTA诊断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并动脉瘤一例

    作者:李强;李祚雯;李顺振;陈华东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因活动后喘气伴胸闷1月余入院.患者活动量较大时即感症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检:颈静脉无怒张,心率8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彩超: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瘤样扩张,左心腔扩大,二尖瓣轻度返流.运动平板实验(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右冠及左冠前降支无明显异常,回旋支开口异常,血管纡曲,血管远端未见瘘管.64排CTA:左冠状动脉窦扩张,冠状动脉左主干明显扩张,直径约2.0 cm,管壁可见斑块状钙化,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由此发出,走形及管径未见明显异常;可见一增粗的异常分支纡曲走形沿左心房顶部延伸至房间隔上部,开口于右心房,其近右心房段局部呈瘤样扩张,直径约2.5cm,右心房扩大.

  • CT诊断腮腺区基底细胞腺瘤一例

    作者:廖春;康厚艺;张伟国

    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侧耳下包块并缓慢增大3年入院.查体:于右侧腮腺区扪及一鹌鹑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侧腮腺无肿大及压痛,双侧腮腺导管开口无发红、水肿及脓性分泌物.CT检查:平扫示右侧腮腺区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1.7 cm×2.1cm,病变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约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138 HU,病变周围有点状更高密度影,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进一步增高,CT值约160 HU,延迟期稍消退,CT值约157 HU;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a~d).CT诊断:右侧腮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血管源性良性肿瘤.

  • 结肠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一例

    作者:郑巨创;郑汉朋;王旭荣;邱乾德

    病例报道女,22岁,因阵发性腹痛1月余、加重1周、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天入院.查体检:T 36.9℃,P 82次/分、R19次/分,BP 115/76 mrnHg;右下腹压痛,活动度尚可,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12.64×109/l,淋巴细胞18.8%,中性粒细胞70.9%,红细胞3.56×1012/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504×109/l,血沉12 mm/1h,白蛋白22 g/l,肌酐42 umol/l,尿酸135 μmol/l,肿瘤标志物(一).腹部平片示肠腔内多个小液平.结肠镜下示病变区肠黏膜糜烂,脓液和肉芽组织形成,符合急慢性炎症改变.临床诊断:结肠占位伴肠梗阻.B超:升结肠实质性占位;肝、脾、胰、双肾、盆腔及腹膜后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升结肠远段4.1 cm×3.7 cm分层状肿块,管腔明显狭窄,与团块紧密相连近段肠管扩张,肠壁环形增厚,内壁呈结节状;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块呈分层环形强化,增厚的肠壁呈结节状强化,CT诊断:升结肠占位伴不全肠梗阻.

  •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杨伟聪;邱士军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H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年龄34~58岁,均为男性.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4例呈巨块为主型,l例弥漫结节型;4例位于肝右叶,1例肝左右叶均累及;2例有子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示2例中心及周边呈结节样强化、部分间隔不强化区,2例无明显强化,1例仅中心斑点状强化;门脉期示4例周边结节状强化,1例片絮状强化向内充填,中间夹杂片状无强化区;延迟期示4例强化而中心充填趋势比较明显,1例仍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坏死区均未见强化.结论:PHA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特异性低,仍需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丁莺;曾蒙苏;饶圣祥;陈财忠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病理学表现.结果:5例中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T1WI上病灶呈等、低信号,边界欠清,4例T2 WI上病灶呈高信号为主,其内有斑点状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门脉期呈较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低信号区无强化;1例T2 WI上病灶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理检查5例,镜下显示脾窦细胞增生,病灶由相互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表面覆以呈短柱状或扁平形的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化示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阳性.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般为多发病灶,呈血管瘤样强化及T2 WI上病灶内有点状低信号区且其增强后无强化的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薛鹏;郑红伟;马秀华;陈勇;张斯佳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征,提高CT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中4例病灶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圆形、椭圆形(5例)或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晰,无周围软组织和血管受侵犯征象.6例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有沙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肿块无强化,1例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6例均呈轻度线条样或云絮样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 肝胆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梁亮;陈财忠;饶圣祥;金航;杨姗;曾蒙苏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 WI、抑脂3DVIBE、2D GRE T1 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 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 GRET1WI、抑脂TSE T2 WI、抑脂3D 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 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MSCT研究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海菁;黄飚;李春芳

    目的: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MSCT研究,探讨卵巢血管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8例56个卵巢肿瘤,单发40例,多发8例,其中囊性为主肿瘤9例9个,囊实混合性23例24个,实性为主的16例23个.采用MSCTA重组卵巢血管,通过子宫动脉卵巢支和/或卵巢动脉及卵巢静脉丛的显示,明确肿瘤起源,并通过观察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数量、形态、起止、走行和分布等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显示卵巢肿瘤的供血动脉43例,敏感度为89.6%(43/48),其中显示单侧子宫动脉卵巢支35支、双侧6对,单侧卵巢动脉10支、双侧3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1支,根据供血动脉判断卵巢来源肿瘤的符合率为97.7%(42/43).CTA显示引流卵巢静脉丛45例,敏感度为93.8%(45/48),根据卵巢静脉丛显示并进入肿块来定位诊断卵巢肿瘤的符合率为97.8%(44/45).术前根据重组血管特点定性诊断卵巢良性肿瘤20例22处、恶性肿瘤28例34处,诊断符合率达87.5%.结论: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丛的MSCT研究,能明显提高卵巢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

  • DTI对鉴别脑低级别胶质瘤、脑梗死和病毒性脑炎的价值

    作者:陈晓兵;罗天友;彭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鉴别低级别脑胶质瘤、脑梗死和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低级别脑胶质瘤、26例急性或亚急性期脑梗死和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治疗或手术前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脑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病毒性脑炎和脑梗死患者均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测量并计算3组病灶的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现扩散系数(r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低级别胶质瘤组平均ADC、rADC、FA和rFA值分别为(1.55±0.08)×10-3mm2/s、1.68±0.25、0.17±0.03和0.42±0.08,脑梗死组分别为(0.54±0.12)×10-3mm2/s、0.64±0.12、0.14±0.03和0.30±0.05,病毒性脑炎组分别为(0.84±0.07)×10-3mm2/s、1.07±0.05、0.17±0.02和0.43±0.09.三组病例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脑低级别胶质瘤与脑梗死的FA值和rFA值之间、病毒性脑炎与脑梗死的FA值和rFA值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脑低级别胶质瘤与病毒性脑炎的FA值和r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利用DTI的ADC值、rADC值、FA值及rFA值,对鉴别脑低级别胶质瘤、脑梗死和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急性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灶性梗死患者胼胝体各向异性的MRI初步研究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目的:利用MR DWI技术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时胼胝体各部分各向异性可能存在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病灶位于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分为4组)及同期行MRI检查且年龄、性别与病变组匹配的66例40岁以上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SSEPI序列行正中矢状面DTI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梗死组,胼胝体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正常组(分别为0.698±0.054和0.769±0.049)与梗死组(分别为0.665±0.049和0.653±0.078)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为2.697和7.381,P<0.05).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为梗死组(分别为0.780±0.082和0.772±0.049)大于正常组(分别为0.723±0.061和0.748±0.049),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8和-2.08,P<0.05).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梗死时,连接双侧脑半球相应部位的胼胝体体部各向异性值减低,非承担这些脑叶间相互连接功能的膝部及压部各向异性值增高.

  • VE-ASL MRI评价脑动脉侧支循环——与DSA比较

    作者:吴冰;王霄英;郭佳;莫大鹏;Eric C.Wong;张珏;黄一宁

    目的:使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ASL)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Willis环与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的10例患者,行VE-ASL MRI检查,测量连续7个脑部层面(层厚8mm,间隔2mm),使用红绿蓝三种伪彩色分别标记来源于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血流.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前后1周内行DSA检查.将狭窄侧大脑半球侧支循环情况分为4种类型.Ⅰ型:仅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Ⅱ型:仅来源于后循环;Ⅲ型:既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也来源于后循环;Ⅳ型:既无对侧颈内动脉供血,也无后循环的侧支供血.记录患者侧支血流中软脑膜动脉侧支的数目.计算卡帕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比较VE-ASL和DSA方法,DSA对侧支循环的分型结果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VE-ASL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551,Z=4.421,P<0.0001)10例中观察到6例8处软脑膜侧支血流.结论: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VE-ASL可以无创地评价脑动脉通过Willis环及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

  • 肿瘤样脑炎的MRI表现分析

    作者:冯少仁;刘国辉;邹国荣;胡银华;熊淑红;欧阳红

    目的:探讨肿瘤样脑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例肿瘤样脑炎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肿瘤样脑炎平扫呈长T1、长T2不均匀信号,边界欠清晰,周围有水肿带,灰白质同时受累,占位征象较轻.增强扫描4例呈单发结节或环形伴核心样明显强化,6例为单发或多发偏心结节状明显强化,有5例(5/10)伴邻近脑膜线状强化、其中2例(2/10)同时有脑回状强化.结论:肿瘤样脑炎MRI平扫表现缺乏特征性,增强扫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充分认识其MRI表现并结合临床对肿瘤样脑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特发性癫痫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群;张体江;张国明;朱克文;刘衡;张高峰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特发性癫痫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分析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方法:21例特发性癫痫患者及21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参与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原始扫描图像首先经DTI Studio软件处理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数据处理用SPM2软件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分析,主要步骤有图像配准、标准化、平滑.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癫痫患者FA值减低区域位于右侧颞叶、岛叶、前扣带及小脑齿状核,ADC值升高区域位于右侧内囊前肢及外囊(P<0.05,成簇水平cluster>100).相关分析发现右侧颞叶、额叶、枕叶及左侧内囊前肢的ADC值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成簇水平cluster>100).结论:DTI检查能发现特发性癫痫患者脑微观病理改变,为特发性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

    作者:梁文倩;成官迅;阎静;刘国顺;虞康惠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的MRI特征性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EVN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MRI特点.结果:7例中2例病灶位于额叶,1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中脑,1例位于松果体,1例位于颈髓.MRI T1 WI示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或等信号,T2 WI及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见多发囊变,瘤周伴(3例)或不伴(4例)水肿,2例可见出血,呈片状或点状;增强扫描示病变实质部分呈絮状不均匀强化(4例)或不强化(1例),囊变区呈环形强化.结论:EVN的发生部位和MRI表现多种多样,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 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宋涛;李祥;张建伟;骆俊朋;黎海亮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教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构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飞;张志勇;曾蒙苏;邢伟;卢韶华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CT容积灌注(CTVP)成像参数与其微血管构成的相关性.方法:38例SPN(恶性32例,良性6例)患者行首过法CTVP成像,并进行CD34及α-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完全随机t检验或Wilcoxon法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良、恶性结节间灌注参数及血管参数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SPN的CTVP参数与微血管参数,包括有腔血管面积(LVA)、有腔血管周长(LVP)及有腔血管数目(LVN)的相关性.结果:恶性与良性结节组的血流量(BF)分别为(101.98±43.14)和(59.65±31.25)ml/(100g·min),血容量(BV)分别为(4.56±1.51)和(2.60±1.60)ml/100g,表面通透性(PS)分别为(16.97±7.35)和(6.81±6.65)ml/(100g·min),LVA分别为(423.12±183.24)和(165.29±127.31)μm2/视野、LVP分别为(299.08±138.29)和(134.37±88.24)μm/视野,LVN分别为(16.15±9.62)和(9.08±6.59)条/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N的BV值与MVD有相关性(r=0.483,P<0.05),BF值与LVA、LVP及LVN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47、0.507和0.404),BV值与LVA、LVP有相关性(r值为0.714、0.504),PS值与LVA、LVP、LVN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7、0.541、0.473,P均<0.05).结论:SPN的CTVP成像参数与有腔血管参数的相关性好于与MVD的相关性;与血管生成相比较,CTVP成像更多地反映SPN的微血管构成.

  • 第7版肺癌TNM分期及影像学在其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杨桂芬;朱虹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87%.制定肺癌TNM分期系统的目的在于帮助临床医师制订治疗计划、判断患者的预后、评估治疗结果以及有助于不同医学中心进行信息交流.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7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此分期系统主要由国际抗癌联盟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的推荐意见制定.2009年11月推出的第7版肺癌TNM分期在总结来自全球大量研究数据(来自19个国家46个医疗中心共100869个肺癌病例)的基础上对第6版肺癌TNM分期系统进行了较大修改,也得到其它后续研究的证实.新的TNM分期系统被认为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和类癌.为了使国内放射科医师更多地了解2009年肺癌TNM分期系统,本文对第7版和第6版肺癌分期中的主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新版肺癌TNM分期系统的临床意义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外疾病的应用现状

    作者:李若坤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新兴的MRI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脑部病变,在脑血管病、脑外伤、退行性疾病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中显示出重要价值[1-4].近年来,SWI的应用领域逐步向脑外拓展并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笔者就SWI在脑外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 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作者:戴灼南;司建荣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距骨2例、跟骨2例、髌骨、坐骨结节及耻骨下支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7例,CT平扫4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结果:X线平片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灶周硬化3例,病灶内小斑片状钙化1例;平片漏诊1例.4例CT均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灶周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MRI上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4例病灶信号均混杂,灶周均可见低信号线状影及明显的骨髓水肿.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具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灶周骨髓水肿明显的特点,平片、CT和MRI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椎板下棘64层CT三维重组和MRI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梁俊生;谭晓明;李兆勇;蔡越飞;钟胜;路婧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在MSCT三维重组图像及MRI图像上的形态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为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211例患者进行CT三维图像重组,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7例行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硬膜囊和椎间管的关系等.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h2~L5,出现率较高的椎体有Th11、Th12及L1、L5,达78.7%.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度均值较大的节段男性为Th1l、Th12,女性为Thu、Th12、L1和L5,大均值均位于Th12,分别为(4.64±1.18)mm和(4.94±1.96)mm.胸段及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95 %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有275个(8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有15个(5%)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下腰段的椎板下棘87%为较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有122个(91%)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有12个(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面、冠状面三维重组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椎板下棘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 股骨头颈直径比的MSCT测量

    作者:黄群;付华成;邵蓉芳;曹阳;邵岚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殷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

    作者:谭隆旺;贺斌;成友华;孙寒;俞赶年;郑霞;刘力;曹礼应;余月明;和卫梅;孟熙;张勇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作者:徐健;狄幸波;毛德旺;陈军法;陈福华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别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 双能CT应用于分子影像学的可行性初探——模体实验

    作者:容蓉;丁杰;王霄英;姜原;蔡文超;邱建星;宋玉军

    目的:利用双能CT成像测定不同浓度的Fe3O4纳米颗粒溶液和银单质纳米颗粒溶液内的铁和银的含量,探讨双能CT成像对于铁、银纳米溶液定量分析的可行性,并与MRI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方法:使用MRI T2*GRE序列对11个不同浓度的Fe3O4纳米颗粒溶液和13个不同浓度的银单质纳米颗粒溶液进行扫描;分别测出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和银单质纳米颗粒溶液的相对信号强度,对相对信号强度和理论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果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则进一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使用双能CT(Discovery CT750hD)对以上不同浓度的Fe3O4纳米颗粒和银单质纳米颗粒溶液进行扫描,采用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GSI图像基于铁/水对和碘/水对,选定3个层面分别测量溶液中的铁含量和银含量,并且测出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有效原子序数和混合能量图中的CT值,分别对实测浓度、有效原子序数、CT值与理论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对与理论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Fe3O4纳米颗粒溶液的MRI相对信号强度与理论浓度有显著相关性(r=-0.940,P<0.01),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关系好(R2=0.8836);银单质纳米溶液的相对信号强度和理论浓度无显著相关性(r=-0.226,P=0.457).双能CT铁纳米溶液的实测浓度和理论浓度有相关性(r=0.682,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两者线性关系中等(R2=0.4697);铁纳米溶液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理论浓度无显著相关性(r=0.193,P=0.57),CT值与理论浓度也无显著相关性(r=-0.149,P=0.662);银纳米颗粒实测浓度与理论浓度有显著相关性(r=0.926,P<0.0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两者线性关系好(R2=0.8482),测量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理论浓度也有显著相关性(r=0.934,P<0.0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两者线性关系好(R2=0.8643),CT值与理论浓度无显著相关性(r=0.064,P=0.835).结论:对顺磁性较强的Fe3O4纳米颗粒溶液采用MRI磁敏感序列来分析的效果要优于双能CT GSI物质定量;但对于磁敏感性较弱的银单质纳米颗粒溶液,双能CT GSI物质定量分析可较准确检测.

  • 拉伸指数模型DWI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研究

    作者:彭雯佳;王鹤;陆建平;徐远志;张琪;陈士跃

    目的:探讨拉伸指数模型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SD大鼠实验组18只、对照组9只术前行3.0T MRI检查,包括T1 WI和T2WI、单b值(1000s/mm2)DWI、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PWI)和多b值(0~4000s/mm2共12个b值)DWI,其中ASL-PWI可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多b值DWI采用拉伸指数模型,一次成像可得到Mono-ADC、F、DDC和α参数值.MRI检查后对实验组大鼠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急性脑缺血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0.5、3、6、9、12、18和24h行上述MRI检查,观察各时间点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后,对大鼠脑缺血区行病理TTC染色确定实际脑梗死情况.结果:术后0.5h实验组右侧脑缺血区的rCBF值(0.470±-0.002)较术前(0.990±0.010)明显下降、3h以后逐渐升高(从术后3h的0.980±0.006升至24h的1.970±0.070);实验组右侧脑缺血区F值术后缓慢升高(从术后0.5h的0.58±0.74升至0.76±0.57),在术后12、18和24h实验组双侧脑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04和0.001).实验组双侧脑术后0.5~24.0h的DDC值为右侧(0.40±0.02)×10-3~(0.58±0.03)×10-3mm2/s、左侧(0.46±0.03)×10-3~(0.49±0.06)×10-3mm2/s,均较术前值[右侧(1.18±0.05)×10-3、左侧(1.01±0.05)×1O-3mm2/s]降低,且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83~0.0163);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右侧的α值均小于对照组右侧(P值范围0.0205~0.0443),其DDC值和Mono ADC值之间有强相关性(r=0.9051,P<0.0001),且α值随着DDC值的升高而减低.结论:多b值DWI的拉伸指数衰减模型的各参数值所表现出的特征性可能为大鼠急性缺血脑组织中水分子不均一的扩散状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CTA影像分析

    作者:王亚丽;刘荣欣;郑国;董春娇;平江;张彩霞

    目的:对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CTA影像进行分析,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60例科技人员进行128层CTA检查,扫描时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评价图像质量,每例患者观察6支主要冠脉分支.结果:60例中共发现29支血管变异,其中1支为冠脉起源异常,28支为心肌桥,心肌桥以左冠脉前降支发生率高,为33.33%(20/60);共发现52支血管内斑块形成,以左冠前降支发生率高,占51.90%(27/52),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分别为32(32/52)和13支(13/52);管腔轻、中度狭窄也以左冠前降支多见,分别占40.00%(24/60)和5.00%(3/60).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症状人群(科技人群)检查中意义重大,可以作为有效的冠状动脉病变筛查工具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 320排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贾世军;焦俊;汪春红;曾兴群;王玲;杨伟

    目的:探讨320排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320排CT扫描资料,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经手术证实的心内外结构异常共72个,其中心内结构异常27个,心外结构异常45个.320排CT、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3%(26/27)和92.6%(25/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982,P>0.05).320排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部位畸形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100%(45/45)]明显高于TTE[53.3%(24/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1.28,P<0.05).320排CT及TTE对先心病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6%和68.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8.09,P<0.05).结论:320排CT对心外大血管结构异常的检出显著优于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检出也有良好的效果,320排CT结合TTE可显著提高对小儿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伴脑脊液种植转移的MRI表现(附6例分析)

    作者:程春;杨友林;梁晓航;李小丘

    目的:探讨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B)伴脊髓脑脊液种植转移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RB的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中1例为双侧,5例为单侧.6例均行MRI检查发现软脊膜转移,其中2例合并脊髓受侵,表现为软脊膜呈弥漫性、不均匀结节状增厚,马尾、终丝明显增厚、聚集,肿块填充椎管.讨论:RB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清楚显示脊髓脑脊液种植转移的范围、信号特征及与脊髓的关系,对RB的分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及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杏仁体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刘梦奇;吴杞柱;李峻;龚启勇;月强

    目的:运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双侧杏仁体的神经生化改变.方法:共纳入38例汶川地震幸存者,包括19例PTSD患者[年龄(13.33±1.91)岁]及1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年龄(13.11±1.45)岁)].运用3.0T磁共振仪进行双侧杏仁体单体素MRS采集,采用LC Model测定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比较其组间差异及左右侧差异,并对各代谢物浓度与PCL-C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TSD患者左侧杏仁体NAA及Glx浓度增高[分别为(9.402士1.033)和(16.865±2.270)mmol/kg],Cr浓度[(7.243±0.945)mmol/kg]降低;右侧杏仁体NAA及Glx浓度亦显著性增高[分别为(9.270±1.555)和(16.081±0.607)mmol/kg].此外,对照组左侧杏仁体Cr浓度显著高于右侧,而PTSD组左右侧杏仁体Cr浓度无明显差异.PTSD组右侧Glx浓度与PCL-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40,P=0.036).结论:儿童及青少年PTSD患者双侧杏仁体的神经生化均有异常改变,但左侧更明显;其中Glx的改变可能在PTSD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 颈椎斜位投照技术体会

    作者:于国清;纪强;唐明

    颈椎斜位能够清晰观察椎间孔、椎弓根、钩椎小关节,常规的投照体位是: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摄影台上,使颈椎的长轴方向与暗盒平行,其冠状面与台面成4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对准第四颈椎射人暗盒中心.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下颌骨升支、下颌角与颈椎间孔易重叠;仰卧、俯卧时肢体难控制造成角度不够;调整球管角度不准;寰枢椎关节病变时旋转运动功能受限制,使下部颈椎功能代偿旋转;中心线偏向头侧倾斜,造成椎间孔因骨质重叠形态有所改变等.往往难取得理想照片,从而延误诊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简便的投照方法,供同仁参考.胶片尺寸:5in×7in或8in×10in.

  • 关于《颈椎斜位投照技术体会》的商榷

    作者:余章明;李玲青;沈延艺;韩琼;杨瑞华;吴美良

    贵刊2002年第17卷第2期第99页,刊登了《颈椎斜位投照技术体会》(以下简称《颈文》).读后认为,文中提出在拍摄颈椎斜位片时面部向非检侧偏转一定角度,在实际工作中具积极意义;同时,笔者认为《颈文》中的3种方法有不完善甚或错误之处,在此提出一些初浅看法,兼与作者商榷.关于第一种方法,《颈文》中阐述"……被检者立于胸片架前,下颌略向内收,使颈椎矢状轴与暗盒平行,转体使人体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头部沿转体方向旋转15°".此方法共计3个步骤.笔者认为,对于处站立位的人体,不应先将颈椎矢状轴与暗盒平行,而后转动人体使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应该先将人体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而后转动头部向非检测偏转一定角度(具体多少角度后面将予以讨论),这样操作仅两个步骤,较《颈文》方法一简便也易于操作;因而,《颈文》的操作步骤有较繁锁和本末倒置之嫌.笔者还认为,作为一种投照方法介绍,应如方法二后半部分样交待清楚转体方向与被(或非)检侧的关系,如此,读者才不会费解.

  • 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张放;沙炎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