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

Radiologic Practice 방사학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0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313
  • 国内刊号: 42-120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同济医院《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郭俊渊 胡道予 Paul Gerhardt(德国)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小肠扭转误为肿瘤性病变一例

    作者:卢晗;张卫民;黄博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反复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1年余.入院时未解大便,肛门仍有排气,小便正常.体检:腹胀,无肠型,扪之较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 先天性双侧小髌骨伴左侧脱位一例

    作者:李自芳

    先天性小髌骨是一种少见的髌骨先天性发育畸形,双侧先天性小髌骨伴一侧脱位者更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 肺癌肝转移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一例

    作者:吕粟;周翔平;吕沛林;郭华

    病例资料患者,男,83岁,发热、右上腹持续钝痛十余天.患者10余天来体温波动在37℃~38.5℃,当地诊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未行任何检查,抗炎治疗后稍有缓解.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胆囊炎史.体检:体温38.3℃,心肺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扣击痛,肝浊音区增大.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7 cm×7 cm占位性病变,壁厚不规则,内部为混合回声,强弱不一,并可见多个气泡影,考虑为肝脓肿.CT平扫见肝右叶前段一6.8 cm× 6.8 cm类圆形低密度灶,周围见环状稍低密度影,其内见多个小气泡影,偏下方见片状高密度影(图1);动、静脉期均可见低密度灶,周围呈薄层环状强化,中心为未强化的液体密度影;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清楚、完整,肝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2).

  • 先天性左肺发育不全一例

    作者:董道先

    病例资料患者,女,30岁,感胸闷不适.胸部正位片:左侧胸廓容积缩小,左下肺呈片状致密影,内缘与心影重叠,心影边缘模糊,右肺代偿性肺气肿,右肺门不大.双侧主支气管通畅,纵隔明显左移.右侧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左侧膈面模糊、肋膈角显示不清(图1).诊断:左下肺不张或先天性肺发育不全.CT平扫示左肺容积明显较小,无正常肺组织,仅见少量"囊"状病变;右肺容积增大,上叶、中叶部分疝入左侧胸腔上部,前联合位于左侧腋后线处,右肺中叶内侧段见片状模糊病灶,但无实质性肿块,右下肺动脉增粗.双侧主气道通畅,无胸膜肥厚及积液(图2、3).诊断:左肺先天性发育不全、右肺中叶节段性肺炎.

  • 纵隔巨大脂肪瘤一例

    作者:徐万峰;朱彦军;徐希见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胸闷、活动时呼吸困难2年,加重3个月.有时感乏力,无发热、心慌,无恶心呕吐.查体: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浊音,无胸壁静脉及颈静脉怒张,血压17/11kPa,其余未见异常.

  • 肝脏多发混合性棘球蚴病并腹腔内广泛种植一例

    作者:梁付现;李如春;徐洪毅;钱向东

    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汉族.有犬羊接触史.3个月前发现左上腹包块,无明显自觉症状,近日来自觉肿块增大,并常伴腹部隐痛.查体:腹软,左上腹、右上腹肝缘处及右下腹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多个包块,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棘球蚴间接血凝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一例

    作者:唐军;张毅军;孙金烈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间歇性咳嗽、咳痰、喘息3年,加重2个月伴发热1周入院.3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喘息,支气管舒张和激发试验均阴性,胸片示肺纹理增粗,无片状阴影.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骨软骨瘤病一例

    作者:江先武

    滑膜骨软骨瘤病为罕见疾病,现报道1例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右颞下颌关节区肿胀,开口受限,有关节弹响、摩擦音和破碎音.CT示右侧下颌窝区颞骨骨质密度增高呈象牙质改变,见骨质碎裂征象,内侧缘骨质内囊样坏死区,囊壁毛糙,下颌骨髁突向下外侧移位呈半脱位征象.髁突前内侧缘见卵圆形小豆样骨质改变,骨皮质大部完整,中心低密度髓样改变.周围见软组织密度影,邻近脂肪间隙狭窄(图1、2).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和MRI诊断

    作者:许尚文;彭旭红;曾建华;段刚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螺旋CT、MRI表现,提高FNH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螺旋CT检查8例,MRI检查6例,其中1例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8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扫描除中心疤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均匀强化,其中4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4例呈略高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伴有中心疤痕者均有延迟强化.MRI检查6例,病灶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4例MRI平扫显示中央瘢痕者有延迟强化.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MRI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它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 MRI动态增强鉴别复发性肝癌和放射性肝损伤

    作者:吕国士;许乙凯;胡蓉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后MRI在鉴别复发性肝癌和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12名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怀疑复发的患者行MR T1WI、T2WI和T1WI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复发性肝癌和放射性肝损伤的T1WI、T2WI的信噪比及强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性肝癌和放射性肝损伤在T1WI和T2WI上信号表现相似,两者SNR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增强扫描后,复发性肝癌在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强化持续时间短;放射性肝损伤动脉期强化,强化持续时间长,静脉期及延迟期亦呈高信号,两者明显不同.结论:MRI动态增强可有效的鉴别复发性肝癌和放射性肝损伤.

  • 脑星形细胞瘤的MR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夏爽;祁吉;倪红艳;李鹏

    目的:研究MR灌注成像的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及其评价脑星形细胞瘤的价值.方法:本组病例包括星形细胞瘤40例、转移瘤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行MR平扫及灌注检查.结果:不同部位的正常脑血流灌注量不一致.正常人脑灰、白质相对血容量rCBV(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值为1.56±0.39.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rCBV值显著高于正常脑实质者(P<0.01),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Ⅳ级星形细胞瘤的rCBV值变化较大.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病变本身的rCBV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二者的rCBV值均高于正常脑实质.星形细胞瘤"邻近水肿区"的rCBV值显著高于转移瘤周围"邻近水肿区"的rCBV值(P<0.01),而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远离水肿区"的rCBV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灌注成像可精确提示正常脑实质及病变的血流状态,并能鉴别颅内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 MR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章跃武;朱希松;吴渭贤;张露刚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疑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 DWI检查并分析其ADC图,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比较.结果:常规MRI、DWI及ADC图显示所有18例脑梗死患者的42个急性梗死病灶,而常规MRI只显示了其中19个病灶.18例患者中有3例于MRI检查前行CT扫描,仅1例提示急性脑梗死,且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MR 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并且能够鉴别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死.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作者:肖朝勇;陈宁;刘文;蔡宗尧

    目的:探讨MRI和MR血管成像(MRA,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病例行常规MRI和MRA(3D TOF)、MRV(2D TOF)检查,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MR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仅1例T2WI未见异常信号,增强扫描9例全部出现静脉异常强化.有5例MRA除可见动脉正常显影外,还可见受累的静脉和静脉窦显影.MRV示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结论:常规MRI结合MRA、MRV是诊断CVST的无创和有效手段.

  • 原发性脑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MRI诊断

    作者:黎萍;魏文洲;黎辉;王则胜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MRI表现.结果:本组单发3例,多发2例.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中心母细胞型,2例为小细胞型.MRI显示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瘤体呈明显团块或结节状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患者的生存时间在6月~3年以上.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无特征性临床和MR表现,瘤体可单发或多发,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强化,其预后与组织类型有关,免疫组化是诊断的重要工具.

  • 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分析

    作者:唐业斌;李传富;王前程;袁年平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表现,评价CT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11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进行颅脑CT平扫,部分给予增强扫描.结果:颅脑CT无异常发现20例,有异常发现90例,阳性率为81.8%.主要表现为各灰质核团区显示低密度影和/或脑萎缩改变.其中双侧或单侧豆状核52例(单侧8例),双侧丘脑29例,双侧大脑脚4例,桥脑2例,双侧尾状核头2例,双侧侧脑室旁2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小脑齿状核1例.脑萎缩60例,仅表现为脑萎缩者22例.结论:颅脑CT对肝豆状核变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技术

    作者:李慎江;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杨春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78例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患者,结节直径≤4cm,其中恶性病变68例,活动性炎症10例.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 Mx 8000 MSCT扫描,以4 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大层面进行.其中40例15~45 s、75~105 s时,每2秒扫描一次(程序1);38例11~41 s、71~101 s时,每2秒扫描一次(程序2);两组患者在第2~9 min时段内间隔30 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3~4 cm时,扫描层厚5 mm;病灶直径≤3 cm时,扫描层厚2.5 mm,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程序1与程序2所得恶性结节强化值(t=0.673,P>0.05)、灌注值(t=0.152,P>0.05)、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t=0.861,P>0.05)、平均通过时间(t=0.19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程序1只得到了部分患者(25/32)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程序2得到了全部患者(36/36)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第一次扫描时间拟选在11s左右.

  • 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

    作者:尉仲春;许存森;蔡学祥

    目的: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及扫描方法.方法:6例肺隔离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2.5 ml/s,扫描延时25 s,层厚3 mm,螺距1.0.原始图像经1.5 mm薄层重建后再交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结果:本组中全部病灶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表现为局部不规则肿块,其中3例边缘光整,1例边缘不清,2例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粗.6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降主动脉4例,胸主动脉2例.6例中仅4例显示引流静脉.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能清楚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是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为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 电子束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外血管畸形的诊断优势

    作者:郑敏文;孙立军;李红玲;葛雅丽;赵宏亮;白桂琴;李剑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外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优势.方法:搜集30例经超声心动图和EBCT检查的复杂先心病,其中11例经心血管成像检查、19例经手术证实.以手术、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超声心动图分析EBCT对心外畸形的诊断优势.结果:30例复杂先心病共119个畸形,其中心外血管畸形58个.EBCT对心外血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4.8%,超声心动图仅为60.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829,P<0.001).结论:EBCT对复杂先心痛心外血管畸形的诊断较超声心动图具有明显优势,部分优于心血管成像检查.

  • CT扫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夏宇;刘进康;杨迎;曾纪珍;周飞;张铁钢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21例肺隔离症.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6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和/或软组织肿块,5例肿块周围可见肺气肿.16例非含气囊肿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7例无明显强化、5例为薄壁环形强化、4例为厚壁周围性强化.无强化区的病理成分为粘液、脓液或胶样液体.CT显示出14支异常供血血管(14/21),螺旋CT显示率(4/5)高于普通CT(10/16).结论:肺隔离症的主要CT表现是囊肿、结节或肿块,增强CT扫描、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发现平扫所不易显示的结节和肿块内部的囊性成分,有助于隔离肺异常供血血管的显示,后者对发现细小的异常供血血管有较大价值.

  • 乳腺癌的超声研究进展

    作者:李银珍;黄道中

    目前超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现就这两方面的超声进展综述如下.

  • 骨龄与青少年生长发育

    作者:艾赛提·克里木;米娜瓦尔·居玛;甘子明

    骨龄的概念人的骨骼年龄简称为骨龄,国内外学者曾对骨龄下过不同的定义[1].Francis等(1962年)曾把骨龄看成是评价和表示青少年骨成熟程度的有价值信息,是对生长发育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志.Roche(1975,1988年)等把骨龄看成是人的生物学年龄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放射学家吴恩惠教授认为,骨龄是出生后绝大多数正常青少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骨骼X线解剖变化标志,但由于个体间营养发育的不同以及地区、种族、性别的不同,表现出与时间年龄的不一致.骨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同时骨的生长又存在起点和终点标志,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的干骺端完全融合就是起点和终点的好标志.在这个连续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育水平,表现出骨的不同形态特征,此特征可以通过X线片的拍摄捕捉到,这对于有一定训练的专业人员来说,通过阅片后确定骨发育年龄并不困难.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锡立;李俊勇;王志学;周青;段慧;高泽玲

    目的:研究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经临床、超声或MRI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UAE.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微粒栓塞,阻断异位内膜病灶血供.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病灶体积等变化.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96%.月经量均恢复正常.20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4例明显缓解,1例复发;栓塞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8.4%,14个腺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7.1%;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UAE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近期疗效显著的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盆腔大出血

    作者:兰为顺;甘万崇;代潜;吴汉斌;杨勤;梁惠民

    目的:探讨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外伤性盆腔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13例因外伤造成骨盆骨折并发盆腔大出血的患者,均行髂内动脉或其分支栓塞术,栓塞材料采用明胶海绵和弹簧钢圈.结果:13例患者均在栓塞后立即止血成功,术后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外伤性盆腔大出血的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措施.

  • 双重介入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国锋;郑传胜;梁惠明;冯敢生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化疗栓塞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4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3例(包括外科手术后复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1例,瘤体平均大小为4.1 cm×3.7 cm.先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后1周内再于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间隔3~4周重复上述治疗,每例行综合介入治疗2~3次.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病变区有明显碘油沉积,综合介入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26个月无死亡病例,瘤体明显缩小者21例(占87.0%),16/17例患者AFP降低明显,14例经2~3次介入治疗后病灶稳定.3例介入治疗后手术病理切片示肿瘤组织基本坏死,瘤体周围包膜形成.结论:综合应用化疗栓塞术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是治疗小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 鼻骨骨折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作者:张燕;雷振;王志铭;谷娜

    在面部创伤中鼻骨骨折易发生,而且往往同时合并参与鼻外侧壁构成的上颌骨额突骨折以及鼻中隔骨折等,因此,有学者把鼻骨骨折称为鼻区骨折.鼻骨骨折的影像检查方法有传统的X线平片、CT检查,还有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等方法[1-6].本文对150例患者的平片、轴位、冠状位CT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进行分析,并对三种检查方法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 MSCT血管成像中Boluspro技术的应用

    作者:刘玉林;陈宪;郑之青;蒋春林;葛鸿惠;付荣

    目的:探讨腹部CTA时Boluspro技术中不同触发阈值对MSCT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评价Boluspro技术在MS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无明显循环系统疾病者5例,标准量注射对比剂后,绘制主动脉强化上升期时间-密度曲线.40例患者行Boluspro触发CTA扫描,随机分成A、B、C三组,触发阈值分别设置为120 HU、150 HU、180 HU,比较三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主动脉强化值和MSCTA血管成像质量.结果:40例均成功完成Boluspro自动触发扫描,A组和B组在触发时间和MSCTA血管成像质量评价上均无明显差异,但与C组有明显差异;三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CTA中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pro可以为MSCTA提供理想的延迟扫描时间,腹部CTA扫描时Boluspro技术选择主动脉阈值以120~150 HU为佳.

  • 单螺旋CT大血管成像技术操作规范探讨

    作者:严春雷;刘建宾;邓元甫;刘翠莲

    血管介入术及血管外科手术发展日新月异[1,2].与此同时,由于螺旋CT的逐步普及,作为无创血管成像技术之一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也发展很快.但是,由于现在普及的多为单层螺旋CT,受机器扫描速度和球管热容量的限制,仅适合于较大血管主干及分支显示,其技术操作自有其特殊性,本文回顾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3年7月36例CTA技术操作经验,旨在进行操作规范初步探讨.

  • 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研究

    作者:庄奇新;顾一峰;殷善开;朱莉莉;潘玉萍;蒋智铭

    目的:研究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172例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21例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172例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可发生于双侧咽扁桃腺、腭扁桃腺或舌根部、软腭等,也可沿咽壁弥漫肥厚、增生,引起口咽腔狭窄,其中55例伴有睡眠时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CT表现为增生组织或咽部弥漫性增厚,边界锐利,平扫为均匀等、高密度,可轻度均匀强化.MRIT1WI表现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颈部无肿大淋巴结.21例恶性淋巴瘤有10例发生在腭扁桃腺,3例在舌根部,均表现为向咽腔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5例鼻咽和3例咽侧壁淋巴瘤均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四周弥漫生长,但无颅底及周围结构损害.MRI和CT可见肿块的密度和信号均匀,可轻度强化.21例恶性淋巴瘤有13例发现颈部淋巴结受侵.结论:MRI和CT能清楚显示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受侵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 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HRCT应用

    作者:李社贤;曾秋华;曾强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CMC)的HR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CMC患者的临床和HR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MC患者HRCT表现:①中耳腔内团块状影、周围有低密度环包绕.②骨质改变,包括盾板、上鼓室外侧壁破坏,中耳腔扩大、周缘骨质硬化,听小骨移位、破坏,严重者可伴有乙状窦壁、鼓室盖、面神经管及半规管的破坏.③大多数为硬化型乳突.结论:HRCT对大多数CMC可作出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磁共振学会(学组)与美国华人磁共振学会关于加强学术联系、共同促进我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的合作计划

    作者:

  • 《放射学实践》精品栏目介绍

    作者:

    关键词: 放射学 实践
  • 彩色多普勒闪烁彩影对肾和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意义

    作者:张海;李莹;吴瑛;焦阳;关志忱;张欣洲

    目的:总结肾、输尿管结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CDFI)和能量图(CDPI)影像学特点,探讨肾、输尿管结石诊断新指标.方法:对临床疑泌尿系结石,而B超不能明确诊断者,行B超、CDFI、CDPI、脉冲频谱检查.将获证实的30例43个结石进行回顾分析,并对12粒临床获取的不同大小、性状结石进行了体外多普勒闪烁彩影观察实验.结果:39粒结石CDFI显示后方"五彩镶嵌"闪烁彩影,42粒CDPI显示结石处及后方快速闪烁彩色"慧尾样"改变,37粒检出带有噪声的高幅折返频谱.以上征象明显提高结石诊断率.体外实验表明对模拟静态结石,CDFI与CDPI均可显示"五彩镶嵌"与快速彩色"慧尾样"闪烁征.结论:CDFI和CDPI检查肾结石时"五彩闪烁"征发生率高,该征象可作为泌尿系结石诊断的新指标,有利于隐匿的肾窦或尿路结石的检出与诊断.

  • 20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小病灶诊断的优越性

    作者:陆永萍;黄道中;邓又斌;张青萍;乐桂蓉

    目的:探讨20MHz超高频超声在乳腺小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用一般高频超声及20MHz超高频超声对30例乳腺病灶进行观察,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弥补,对乳腺病灶作出诊断.结果:30例乳腺病灶包括乳腺癌5例,纤维腺瘤10例,乳腺小囊肿3例,炎性包块3例,瘤样增生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脂肪瘤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87%.结论:20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有独特的优越性,对鉴别其囊实性、良恶性及病灶定位有较高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

    作者:杨亚英;张龙江;宋光义

    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适时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影像学检查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也被用于颈动脉疾病,但其准确性明显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MRA)对于颈动脉疾病的检查,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但检查时间比较长.螺旋CT血管成像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很大提高,使得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疾病诊断符合率也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介绍MSCT血管成像在颈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放射学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