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8-146
  • 曾用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孔维佳 黄选兆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

    作者:钱亚昇;汪审清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方法:分析972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片,观察鼻中隔偏曲和球型鼻甲泡的发生率,并把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曲和低位偏曲,测量鼻中隔偏曲角度(SDA)和球型鼻甲泡的横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结果:1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7.03%,790例无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4.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高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33.33%,122例低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9.02%,2组间球型鼻甲泡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0例高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4.55°士3.61°,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5.93士1.88)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11例低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3.36°±2.42°,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4.86士1.40)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凹侧易出现球型鼻甲泡.球型鼻甲泡大小并不随SDA增大而增大.

  • 孤立性蝶窦疾病的诊断及其鼻内镜手术治疗

    作者:陈翊民;邱连升;邱金梅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38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35例行鼻窦CT(其中5例同时行MRI),3例行单纯鼻窦MRI,1例行脑池CT造影.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中有33例采用经鼻腔嗅裂径路,5例采用经前筛-后筛径路(即Messerklinger技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34例病情完全控制,4例部分控制.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蝶窦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鼻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仅有以头痛为主诉的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常难以确诊.鼻窦CT和MRI是诊断孤立性蝶窦炎的佳手段,而鼻内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 鼻咽血管纤维瘤不同手术径路及术中出血原因的探讨

    作者:林功标;林昶;易自翔;方哲明;林熹;肖文惠;李志春;程金妹;周爱东

    目的:探讨3类鼻咽血管纤维()NA)有效的术式和术中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JNA患者的临床资料.Ⅰ类肿瘤15例,采用鼻腔入路;Ⅱ类肿瘤18例,采用扩大的上颌窦根治术切口及上颌窦-颞下窝-鼻腔联合入路;Ⅲ类肿瘤3例,采用颅内外联合入路.结果:Ⅰ类肿瘤15例中有14例一次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无复发,1例术后复发经同样入路再次手术完全切除;Ⅱ类肿瘤18例中有13例一次切除术后无复发,5例术后复发经二次彻底切除;Ⅲ类肿瘤3例有分叶向颅内深入扩展,未能全切,颅内残余肿瘤补作约40 Gy的放疗,效果良好.结论:采用以上3种手术方案可有效切除不同类型的JNA.颅内有残余肿瘤者可辅以放疗.在明视下细致分离肿瘤,妥善止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 蝶窦外侧隐窝病变的诊断与鼻内镜治疗

    作者:严波;张秋航;曹连杰;危维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诊断蝶窦外侧隐窝病变及经鼻内镜下翼突径路处理该区域病变的相关问题.方法:26例蝶窦外侧隐窝病变患者,术前均经高分辨率CT扫描和增强磁共振检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鼻内镜下翼突径路清除蝶窦外侧隐窝病变,诊断为脑脊液鼻漏伴脑膜脑膨出者同时行颅底修补手术.结果:术后病理确诊,4例为脑脊液鼻漏伴脑膜脑膨出,均一次手术修补成功;10例为蝶窦囊肿;5例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7例为慢性蝶窦炎.其中9例术后合并患侧颜面部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但未给予特殊处理,约6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全部患者给予定期鼻内镜复查、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口服标准桃金娘油等治疗.随访6~53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同时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对于诊断蝶窦外侧隐窝病变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鼻内镜下经翼突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病变,是一种微创、简捷、安全的手术入路.

  • 变应性鼻炎冲击免疫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邱前辉;卢川;陈建军;韩虹;孔维佳;陈少华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冲击免疫治疗和常规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差异及AR冲击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病例募集时间定为1年,根据个体本身意愿将87例AR患者分为冲击组(52例)和常规组(35例)分别进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除观察治疗期间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外,还观察治疗前(W0)、治疗第2周(W2)、第5周(W5)、第17周(W17)的外周血如白三烯(LT-B4)等指标,并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冲击组52例中49例完成了既定的治疗研究,余3例脱落;常规组35例中32例完成了既定的治疗研究,余3例脱落.2组患者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相似.2组外周血LT-B4均平稳下降.结论:通过药物预先处理后的国人AR,冲击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的安全性相似.

  • 天然免疫蛋白PLUNC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鼻息肉临床特征的关联性

    作者:陆奇胜;张佳;张涵;韦屹;李华斌

    目的:探讨天然免疫蛋白腭、肺、鼻上皮克隆(PLUN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LUNC蛋白浓度与鼻息肉大小(鼻内镜记分)和手术后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检测鼻息肉组(28例鼻息肉患者,其中13例为术后复发患者)和对照组(16例钩突黏膜对照)PLUNC的组织染色定位和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ELISA检测初发和复发鼻息肉组织中PLUNC的蛋白浓度差异,评估PLUNC蛋白浓度与息肉大小、鼻塞、流涕症状记分的相关性.结果:鼻息肉组织中PLUNC主要定位在黏膜上皮和腺体,染色强度记分显著低于对照的钩突组织(P<0.01);PLUNC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的钩突组织(P<0.01).初发和复发鼻息肉组织中PLUNC蛋白OD值分别为0.33±0.11和0.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型和大型鼻息肉PLUNC蛋白OD值分别为0.32±0.14和0.19士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织中PLUNC蛋白浓度与鼻塞和流涕记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51和r=-0.57,P<0.01).结论:PLUNC的表达降低提示鼻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天然免疫反应的减弱有关,因此,上调天然免疫分子如PLUNC等的表达可作为干预鼻息肉发病的一个新策略.

  • 慢性鼻-鼻窦炎中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纤维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纪文君;王鑫;赵春源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胶原纤维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在鼻腔上皮黏膜组织重塑中的作用,及TGF-β1与胶原纤维沉积的关系.方法:62例鼻内镜手术患者分为CRSwNP组21例,CRSs-NP组15例,复发性鼻息肉组11例及对照组1 5例,其标本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Masson胶原染色.人工计数阳性细胞个数,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CRSwNP组、CRSsNP组、复发性鼻息肉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实验各组与对照组组间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均有TGF-β1表达,也都有胶原的沉积.其中,TGF-β1在CRSsNP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减低(P<0.05),CRSwNP组较CRSsNP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Masson胶原染色中,CRSsNP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减低(P<0.01),复发性鼻息肉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TGFβ1和Masson胶原染色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TGF-β1和胶原纤维沉积不仅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组织重塑相关,而且TGF-β1的表达增加与胶原纤维过多沉积也呈正相关.

  • 鼻内镜术后应用利多卡因鼻腔内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敬;郭金宝;邹文兰;仇继兵

    鼻内镜下鼻部手术后,往往由于创伤及鼻腔内局部填塞压迫、炎性反应及引流不畅等导致鼻内疼痛持续存在.术后疼痛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及睡眠[1].既往应用口服、肌注或微量输注泵浅静脉输注止痛时,需行疼痛评估和阶梯镇痛,过程繁琐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大.2010-02-2013-03我科应用利多卡因行鼻内镜手术后鼻腔内镇痛2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IL-16和IL-17在变应性及非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作者:蔡建良;官树雄;麦周生;章诗富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外周血及鼻分泌物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AR患者(AR组)与NAR患者(NAR组)各45例,健康对照者45例(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采集患者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AR及NAR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中,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NAR组(P<0.05);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鼻分泌物中,AR组和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IL-16 IL-17 鼻炎 变应性
  • 鼻内镜在茎突过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倪伟;鲁海涛;万俐佳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茎突截短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鼻内镜组与对照组,各组33例.鼻内镜组在茎突截短术中使用鼻内镜辅助下行茎突截短术,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即口内路径行茎突截短术,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后观察并记录茎突截短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术后创面反应程度及术后再出血共6项指标.结果:鼻内镜组茎突截断长度较对照组长;2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鼻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为(85.0土35.0)ml,对照组为(95.0±40.0)ml,两者无明显差异;鼻内镜组患者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时间也较短;鼻内镜组患者术后创面反应较对照组轻;2组术后均无出血.结论:鼻内镜应用于双侧茎突截短术中截短茎突长度较长,且术后疼痛小,反应轻,是一种较为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 泪囊造影CT在创伤性泪道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陈学华;谢民强;王瑾瑜;蔡小剑;方挺松

    目的:探讨泪囊造影CT在创伤性泪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指导.方法:对28例创伤性泪道损伤患者行泪囊造影薄层CT扫描,在同步工作站进行容积成像、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以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并观察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测量泪囊窝前上部上颌骨额突与后下部泪骨的厚度,中鼻甲腋分别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结果:泪囊造影CT能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泪道阻塞部位以及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发现泪小管堵塞6例,泪囊阻塞14例,鼻泪管阻塞8例;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96土0.30)mm和(0.02±0.005) mm,中鼻甲腋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80±1.50)mm、(4.00±1.80)mm(P<0.05).结论:泪囊造影CT结合容积成像、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均能清晰显示泪囊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分析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临床指导.

  • 鼻息肉组织中TSLP的表达及与Th2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钟宇;李云秋;肖旭平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TSLP的表达及与Th2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确诊为鼻息肉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其鼻息肉组织中TSLP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组织中IL-4、IL-5、IFN-γ及IL-1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TSL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SLP在鼻息肉组织中较正常下鼻甲黏膜表达高,而IL-4、IL-5、IFN-γ和IL-13在鼻息肉组织表达显著增高(P<0.05).TSLP与IL-4、IL-5、IL-13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75、0.594和0.582,P<0.01),TSLP与IFN-γ呈显著负相关(r=-0.614,P<0.01).结论:TSLP高表达可能会促进T细胞向Th2方向分化,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并加重鼻部Th2炎症反应.

  • 鼻咽癌治疗前后EB病毒DNA载量的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勇利;司勇锋;何宁;覃扬达;张政;孙金杰;杨涌

    目的:通过研究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载量预测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学指标.方法:对5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载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远期疗效,计算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载量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特征;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载量及治疗后EBVDNA检出率均高于持续缓解者(均P<0.05);以治疗前20 000 copies/ml为界限,EBV DNA低载量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高于高载量患者(P<0.01和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载量能一定程度地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

  •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18例病例分析

    作者:蒋晓君;李琪;钟诚;姜振东;张学渊;袁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例放弃治疗,5例单纯行手术治疗,9例行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化疗.结果:2年生存率为50.0%,其中3例因肿瘤侵犯颅内死亡,2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结论: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腺样囊性癌,应积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肿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早发现、早治疗,越早诊治,疗效越好.

    关键词: 鼻腔 鼻窦 腺样囊性
  • 以持续性耳闷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鼻咽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瑕;孙宇;孔维佳;段茂利;王彦君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咽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报道在我院就诊的1例以持续性耳闷胀感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鼻咽结核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经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结核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抗酸检测阳性.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鼻咽部形态基本正常.结论:对于伴有耳部症状的鼻咽部新生物的患者,原发性鼻咽结核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须通过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加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黎庆辉;朱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与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复发患者既往均有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复发1次者17例,复发2次者6例,复发3次者1例,复发时间从术后1个月~14年.随访5个月~4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4例复发,术后复发率为16.7%(4/24),复发时间为术后3~5个月,复发患者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病理提示伴有恶变并行术后放化疗,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肿瘤再次复发.5例恶变患者随访10个月~4年,3例术后辅以放化疗的肿瘤恶变患者中,1例复发2次并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另1例未见复发;另外2例未行术后放化疗患者,1例失访,1例存活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积极、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首选方法,对于肿瘤多次复发与恶变患者必要时应辅以放、化疗,而术后定期的鼻内镜检查、鼻窦CT复查和长期甚至终生的随访对复发及恶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 复发性鼻窦炎规范性综合治疗体会

    作者:彭本刚;孙轶青;苗旭涛;王欣;李文军

    目的:总结鼻内镜手术对复发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5例复发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手术疗效和术后黏膜上皮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鼻内镜手术治愈率81.82%,总有效率为92.73%;术后平均黏膜上皮化时间为13.2周,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采取合理有序的围手术期用药,鼻腔的整体塑形和轮廓化,定期的术后随访和术腔清理等规范性综合治疗是提高复发性鼻窦炎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 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王敏;吕丹;黄石;杨柳

    关键词: 真菌 鼻窦炎 治疗
  • Src家族调节Nav1.1在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表达

    作者:曾庆娇;陈慧英;苏纪平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激酶Sre家族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观察在Src家族抑制剂的作用下,Nav1.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rc家族抑制剂PP2(10 μmol/L)和SU6656(2μmol/L)作用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Nav1.1mRNA的表达量分别减少至26%±0.8%和36%±1.5% (P<0.05),蛋白的表达量分别减少至39%±12.5%和53%±1.7%(P<0.05).结论: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可下调Nav1.1mRNA和蛋白在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表达水平.

  • 低剂量顺铂对小鼠耳蜗内毛细胞形态及otoferlin蛋白的影响

    作者:孙颖;蒋晓君;陈小宏;袁伟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低剂量顺铂损伤听觉模型,探讨顺铂造成听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将C57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不同剂量、不同时间损伤实验组,每组8只.通过小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量、AgNO3毛细胞形态染色、免疫荧光法、RT-PCR测定基膜底回内毛细胞otoferlin蛋白的表达等方式检测顺铂对耳蜗内毛细胞形态及otoferlin蛋白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时间点,用药4d后,1.5 mg/kg和3.0 mg/kg实验组较正常组小鼠ABR阈值明显升高,用药7d的各实验组ABR阈值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同一剂量下,0.75 mg/kg×7d组较0.75 mg/kg×4d组阈值明显增高,其余剂量无明显时间差异.实验组中3.0 mg/kg实验组蛋白表达均降低,1.5 mg/kg实验组与正常组无差异.3.0 mg/kg×7d组内毛细胞形态改变明显,但在各组均未缺失.结论:低剂量顺铂可造成听功能损伤,其损伤机制很可能与内毛细胞的损伤及otoferlin蛋白有关.

  • 氢氧化铝佐剂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作者:蔺林;严文洪;赵霞

    目的:研究氢氧化铝佐剂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AR小鼠建模的恰当方法.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鼻内致敏、鼻内激惹(局部干预组)和腹腔内OVA加用氢氧化铝Al(OH)3佐剂注射致敏、OVA鼻内激惹(系统干预组)2种方法建立BALB/c小鼠AR模型,动态观察2种模型小鼠打喷嚏数和挠鼻次数;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小鼠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增生情况;Luna染色形态学观察2种模型小鼠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并对其计数.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种模型小鼠鼻腔冲洗液和血清中IL-4、IL-5、OVA特异性IgE(sIgE)和IFN-γ的浓度.结果:局部干预组小鼠打喷嚏数和挠鼻次数显著高于系统干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前者小鼠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增生较后者显著;Luna染色前者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显著高于后者.局部干预组鼻腔冲洗液和血清中IL-4、IL-5和sIgE的浓度明显高于系统干预组,而其IFN-γ的浓度明显低于系统干预组.结论:OVA和Al(OH)3佐剂联合经腹腔注射致敏可以同时促进Th1和Th2型细胞免疫反应,OVA局部鼻内致敏、鼻内激惹是建立AR小鼠模型的恰当方法.

  • 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听觉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林;骆晓琴;陈小宏;张学渊;袁伟

    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听觉的影响.方法:健康7周龄C57小鼠4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为4组:对乙酰氨基酚低剂量组(150 mg/kg)、中剂量组(300mg/kg)、高剂量组(600 mg/kg)及空白对照组(2 ml生理盐水).每组10只.观察每组于喂药第0、2、4、9天ABR反应阈,通过免疫荧光法观测耳蜗基膜毛细胞形态学改变,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耳蜗内淋巴液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灌胃30 min后,检测小鼠耳蜗内淋巴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内淋巴中药物浓度与灌服剂量相关.对乙酰氨基酚各组随给药时间延长ABR听阈增高,中、高剂量组给药后9d的平均阈值分别为(44.75士16)dB、(50.00士11.00)d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灌服时间的延长,对乙酰氨基酚各组的免疫荧光镜显示内、外毛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服用一定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造成小鼠听力损伤.

  • 简化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才是进步

    作者:高志伟

    2013年全国鼻科年会在江苏苏州召开,会上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问题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对鼻窦炎的外科治疗抑或内科药物治疗孰优孰劣仍然莫衷一是,大有使其复杂化的趋势.究其复杂化的原因是:对慢性鼻窦炎的归属不明确(究竟该病属于外科疾病还是内科疾病);抗炎药物的广泛使用;对炎症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异化认识.本此会议特别提出鼻窦炎的个性化治疗,以期能使鼻窦炎的治疗更加合理化.本以为是良好的愿望,反而会成为鼻窦炎治疗复杂化的推手.因此,笔者决意要表达一下本人的观念,在临床诊疗中切不可使鼻窦炎治疗复杂化,简化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才是真正的进步.

    关键词: 鼻窦炎 诊断 治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