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

临床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 림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6483
  • 国内刊号: 42-133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8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邹声泉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陈明;万珍珍;余锦芬;金立民;余凌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患儿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TCI静脉全麻.对照组采用鼻导管通气模式下局麻复合七氟醚,用1%利多卡因喷雾咽喉后,术中持续吸入2% ~3%浓度七氟醚,患儿入睡后将纤维支气管镜从一侧鼻孔插入.分析比较样本病例在5个阶段下即给药前、放置纤维支气管镜后1 min(对气道刺激高峰期)、放置纤维支气管镜后5 min、退出纤维支气管镜前及苏醒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抑制、喉痉挛、术后恶心呕吐、术后烦躁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期、插管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在诱导期及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其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喉痉挛、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烦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支气管镜检术,麻醉效果好,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和可溶性E-钙黏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林;徐又先;沈世强;卢欣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和40例健康人sE-Cad水平,并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AFP进行对照.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sE-Cad和AFP水平显著高于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和健康人,sE-Cad水平与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包膜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包膜相关无关(P>0.05).将sE-Cad为2100 ng/ml作为肝癌诊断的临界值切点(cut-off)时,sE-Cad检测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高,分别为88.7%和86.5.%,且与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 vs 75.6%,86.5% vs 79.4%,P<0.05);sE-Cad+ AFP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98.1%,特异性为80.8%.结论 sE-Cad诊断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E-Cad水平可作为一种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预测因子.联合检测血清中的sE-cad和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 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术联合胃底折叠术(Dor/Toupet)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李四桥;买二辉;郑幼伟;常清潭

    目的 探讨两种抗返流胃底折叠术(Dor/Toupet)联合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临床效果的差别.方法 选择经腹腔镜行改良Heller+ Dor术及改良Heller+Toupet术患者43例,比较其GERD症状敏感度分数,检测手术前后食管静息LES压力、残余LES压力、食管远端收缩期压力指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及食管末端24 h pH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食管测压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upet组和Dor组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相关症状改善情况、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动态发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患者症状改善比较,Toupet组吞咽困难、胸痛及烧心症状改善情况优于Dor组(P<0.05),而恶心/呕吐、胀气/暖气、咳嗽/声嘶、哮喘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Toupet组病理性返流次数、长返流时间、pH <4.0时间、DeMeester积分均低于Dor组(P<0.05).结论 两种抗返流胃底折叠术(Dor/Toupet)联合腔镜Heller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胃酸返流次数及时间,同时Toupet术式组在1年后症状改善及pH监测相关指标较Dor术式组更具优势.

  • 抗凝血酶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丹枫;董全玲;潘侠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40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抗凝血酶组和对照组.抗凝血酶组于肝素化前和后24h静注3000 U抗凝血酶,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两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即刻、ld和2d检测血小板计数(PLC)、血浆抗凝血酶Ⅲ浓度(AT-Ⅲ)、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结果 AT-Ⅲ浓度术前两组均低于正常值,而术后抗凝血酶组AT-Ⅲ浓度显著升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FIB和DD均高于正常值,而两组术后FIB、DD、PLC和APTT均逐渐升高,但抗凝血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T仅在抗凝血酶组升高.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持续激活,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抗凝血酶能减轻机体的这种状态,对预防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23例分析

    作者:陈少珑;黄顺荣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23例,传统开腹手术25例.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1例(1/23)中转开腹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卫生耗材费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切缘均阴性.结论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开腹手术比,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并能达到根治的要求,只要具备一定的手术条件、患者选择合理,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肉芽肿性乳腺炎35例诊疗分析

    作者:万金男;朱珊;孙圣荣

    目的 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诊治及复发情况.结果 GM单纯肿块患者行肿块扩大切除(n=14)较病灶切除(n =6)复发率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脓肿扩大切除(n=15)复发率高于单纯肿块扩大切除(n=14)(P<0.05).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确诊需依靠组织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脓肿患者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建议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福安;郭卫春;徐勇

    目的 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减压融合矫形手术,随访2年,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Oswestry下腰痛功能评分、手术后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2例,心血管疾患2例,泌尿系感染1例,经相应的处理后恢复满意.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在半年内均达到骨性融合,症状得到改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评分分别为:37.88±7.62,15.31±5.07,18.13±4.99;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分别为:34.06°±7.03°,15.44°±3.54°,17.19°±3.04°;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5°±7.20°,24.88°±5.93°,23.31°±6.14°.结论 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和患者全身情况评估等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患者症状,维持脊柱平衡.

  • 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危险性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逸风;曲莲莲;朱委;黄乐

    目的 探讨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危险性判断及评估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期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调查84例患者,平均年龄(49.14 +9.69)岁,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的男性所占比、饮酒史所占比、吸烟史所占比、家族遗传史所占比、乙肝患者所占比、甲胎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与患者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将该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佳线性方程由抽烟史所占比、饮酒史所占比、乙肝所占比、甲胎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构成.再将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行ROC曲线检验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判别危险因素的检验效能,纳入高尔基体蛋白73后曲线下面积为0.912,较未纳入时显著增加,且曲线的Youden指数较未纳入时显著升高.结论 高尔基体蛋白73升高将增加原发性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将该指标纳入原发性肝癌的评测体系可进一步增强评估该病患者高危风险的能力.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杰;费蕾;周乐红;黄光庆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1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史资料,并发肺栓塞31例,按照性别、年龄、合并症(肿瘤,糖尿病,高血脂症)、制动或行动不便、骨科疾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两组在合并肿瘤、高龄、制动和骨科病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高危危险因素.结论 对年龄>60岁,合并肿瘤患者,长时间制动,以及关节科患者定期复查胸片或者CT,D-dimer,下肢行彩超检查,是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的关键.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

    作者:刘涛;徐皓;陈建梅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对47例(62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随访6~94个月,平均50个月.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疼痛评分由术前(4.2±1.5)分,下降至术后(0.9±0.7)分.术后患者生活均基本自理,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14.7±5.7)分,提升至手术后(86.2±4.6)分,优50髋,良8髋,中3髋,差1髋,优良率为92.0%.患者髋关节强直情况及步态较术前改善,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为(47.5±3.2)°,术后为(212.4 +3.4)°,总活动度提高平均(163.8 +14.1)°,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X线照片见假体位置良好,髋区见非连续小于2mm的放射性透亮区2例,股骨柄见非连续小于2 mm的放射性透亮区5例,未见松动和下沉.异位骨化8例:Brooker Ⅰ级3例,BrookerⅡ级4例,BrookerⅢ级1例,BrookerⅣ级0例.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 PPH术治疗环状痔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晓光;闫飞虎;于恩达;辛磊;卞承玲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治疗环状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和治疗组99例,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组采用PPH术.观察记录手术疗效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9%(98/99),显著高于对照组89.9%(89/99),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25.6±1.7)ml、手术时间(42.5 ±6.4)min、术后疼痛时间(2.4±0.5)h、创面愈合时间(7.2±0.9)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0.3 +2.6)ml、(92.4±6.1)min、(4.5±0.8)h、(10.5±0.7)d,P<0.05.结论 PPH术较外剥内扎术明显提高环状痔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多发性骨折早期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体会

    作者:王华松;蔡贤华;陈庄洪;刘曦明;汪国栋;魏世隽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多发性骨折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遵循损伤控制理论,对125例多发性骨折患者早期有限固定多发骨折,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地塞米松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结果 本组共发生7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6例患者全身情况稳定,伤后10~15 d行确定性手术治疗,l例患者死亡,尸检证实为脂肪栓塞.结论 对于多发性骨折患者,运用损伤控制理论,有限固定骨折,应用低右联合地塞米松是有效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方法.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7例体会

    作者:赵冬;刘祺;姬云翔;许晖;朱立仓;王业忠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21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所有病例均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血管压迫神经,将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置入Teflon棉片.结果 211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3例患者术后疼痛略减轻,仍感疼痛;3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内镜辅助手术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上肩胛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刘建伟;安洪

    目的 探讨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SSSC双重损伤12例患者,根据SSSC双重损伤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案:Ⅰ型,肩胛颈合并同侧锁骨骨折8例,采用肩胛骨及锁骨行重建钢板固定;Ⅱ型,喙突-喙锁韧带-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1例,行锁骨钩钢板固定及喙锁韧带修复;Ⅲ型,喙突-肩胛盂上部-肩峰联合部损伤1例,克氏针固定肩胛盂骨折,双固定锚钉螺钉固定肩峰及拉力螺钉固定锁骨于喙突,修复喙锁韧带;Ⅳ型,肩峰-肩锁关节锁骨外1/3骨折2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肩峰骨折,锁骨钩钢板固定锁骨远端骨折.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5.6个月,Herscovici评分:优8例,良2例,可2例.结论 对于SSSC双重损伤根据其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 碳酸酐酶-9检测对前列腺癌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卫锋

    目的 探讨检测碳酸酐酶-9于前列腺癌患者的危险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经随访共调查143例患者,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前列腺炎病史、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胆固醇、碳酸酐酶-9与患者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将该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佳线性方程由吸烟史、前列腺炎病史、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胆固醇、碳酸酐酶-9构成.再将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行ROC曲线检验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相关危险因素的检验效能,纳入碳酸酐酶-9后曲线下面积为0.841.曲线下面积较未纳入时明显增加、曲线Youden指数较未纳入时显著升高.结论 碳酸酐酶-9升高将增加前列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将该指标纳入前列腺癌的评测体系可进一步增强评估该病患者高危风险的能力.

  • 胸管拔除后两种置管口封闭的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肖威章;陈新明;曹翔;薛群;尤庆生

    目的 寻找胸管拔除后佳的置管口封闭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双盲对照法,对比胸管拔除后利用预置线打结和凡士林纱布覆盖两种不同的置管口封闭方法,分析两者的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利用预置线打结封闭置管口方法操作时间较长(平均9.3s),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凡士林纱布覆盖封闭置管口方法用时较少(平均6.2s),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利用预置线打结封闭置管口组虽用时较长,但其能有效封闭置管口,预防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于放置胸管的患者,特别是胸腔镜术后观察孔放置胸管的患者,建议在临床中使用此方法.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65例治疗体会

    作者:胡元祥;李阳;胡季明;江从庆;丁召

    目的 探讨合理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及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1999年至2010年65例接受手术STC患者的治疗资料.结肠次全切除45例(逆蠕动盲直吻合术36例、升直吻合术6例、回肠乙状结肠侧侧吻合术3例);结肠全切除16例(回直吻合术15例、部分回肠切除术l例);结肠大部分旷置4例(逆蠕动盲直吻合术3例、回直吻合术1例).结果 62例患者便秘症状在术后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有12例患者偶尔或间断很少次数地使用泻药或灌肠来改善间断出现的排便不畅),仅有3例患者手术后便秘状无改善或术后1年再次复发.结论 结肠STC手术方式选择需要结合术前便秘专科检查、年龄、术前并存疾病、术中情况的综合考虑.

  • 低位胸导管结扎在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应用

    作者:孙超;石维平;束余声;史宏灿;陆世春;王康

    目的 探讨低位胸导管结扎在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共1300例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其中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期间术中常规预防性低位胸导管结扎788例,为A组;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术中不结扎胸导管512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发生乳糜胸8例(1.56%);A组未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中,低位胸导管结扎可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 尺骨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

    作者:田大胜;荆珏华;钱军;许新忠;吕浩;游木荣;陈磊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15例C型肱骨髁间骨折全部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6个月,后一次随访时骨折及截骨处均全部骨性愈合.根据Mayo法评分为65~100分,平均87.33分,其中优(90~100分)7例,良(75~ 89分)6例,可(60~74分)2例,优良率为86.67%.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显露充分,平行双钢板内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手术治疗成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术式.

  • 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双吻合器技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刚;沈新明;钱群;江从庆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双吻合器技术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pouch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在充分游离结肠、分离直肠后,经肛门拖出直肠,在肛门外齿状线上方1.0 cm处用闭合器离断直肠,圆型吻合器行回肠“J”pouch肛管吻合.结果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小肠梗阻各1例,贮袋炎3例.18例患者随访3年以上,平均大便次数为4.0次/天.结论 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并结合双吻合器技术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肺癌伴尿毒症九例治疗分析

    作者:乔新伟;王建军;江科;范凯;李劲松

    目的 探讨肺癌伴尿毒症患者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肺癌伴尿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肺叶切除术8例,肺楔形切除术1例.结果 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3例(33.3%),其中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征象,1例于术后9个月因尿毒症进展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结论 针对肺癌伴尿毒症患者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潘良春;潘政军;殷浩;谢杰;黄彰;江华

    目的 分析Herbert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 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15例,按照Broberg等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从活动幅度、肌力、肘关节稳定性、疼痛等方面评分.结果 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 22个月,平均14.5个月,15例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无一例桡神经深支损伤、切口感染、骨折块移位、异位骨化和肘关节僵硬.疗效: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方法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避免二次手术痛苦,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 策略性的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在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范迪堃;王志维;夏军;邓宏平;吴红兵;徐鹏;周桢

    目的 总结施行策略性的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对35例患者施行了策略性的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其中马凡综合征16例,升主动脉瘤并DeBakeyⅢ型夹层19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平均体外循环(170±32) min,停循环(30±12)min,心肌阻断(100±20) min.术后发生一过性脑功能紊乱(被害妄想、幻听)2例,后缓解.随访32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1~42个月,32例复查主动脉CTA,主动脉内通畅,支架位置、形态良好.结论 策略性的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可能减少远期主动脉重大意外事件发生及再次手术的概念;正确把握其手术指征是关键.

  • 端端套入式间断加连续双层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降低胰瘘的应用

    作者:赵立新;李宾;李磊;马龙滨;周志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0%~60%,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13.6%[1].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胰肠结合部肿瘤患者126例,采取端端套入式间断加连续双层胰肠吻合法,在PD术后降低胰瘘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全组126例,男76例,女50例,年龄26 ~ 79岁,平均(58.83 +9.76)岁,平均住院时间(28.47±11.35)d,术中出血(280.64±120.17)ml,手术时间(4.25+1.14)h.并存高血压22例(17.46%),2型糖尿病23例(18.25%),冠心病7例(5.65%),心律失常4例(3.17%),陈旧性肺结核5例(3.97%),慢性胃窦炎8例(6.35%).术前总胆红素(234.13±110.12) μmol/L,白蛋白(32.15±3.45) g/L,空腹血糖(5.27±1.06) mmol/L.

  • 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86例报告

    作者:李辉明;陶维雄;王进;顾鹏;彭伟

    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共成功施行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男56例,女30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62例,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24例.入院后经体格检查、B超、静脉尿路造影(KUB+IVU)、CT等检查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其中合并同侧肾脏多发结石12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0例,6例曾行1~3次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均无结石排出,结石长径1.5~2.5 cm(平均2.0cm).2.治疗方法:术前定位结石后,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健侧卧位,在腋后线第12肋下切开皮肤约1.5 cm,钝性分离肌肉,常规建立后腹腔腔隙,并安放Trocar.腹腔镜下检查后腹腔,如扩张不满意,可继续将腹膜从前腹壁下游离,肾旁脂肪较多者可先切除取出体外.

  • 半腱肌腱移位治疗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27例体会

    作者:李烨;汤洁;赵胜豪;胡勇

    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膝关节损伤,随着交通和运动事业的发展,此类损伤日益增多,由于误诊或未采取适当治疗,继而导致韧带对胫骨的制导和限制作用功能缺失,出现膝关节不稳定、骨性关节炎,严重者致残.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半腱肌腱移位治疗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2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20~ 60岁,平均34岁.左10例,右17例.受伤原因:运动伤14例,车祸伤8例,重物压伤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5 ~14d,平均7d.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4例,半月板损伤12例.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等[1]评分法,术前平均38.25分.

  • 手术治疗后蹄铁型肛瘘31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潜;曾酌;刘敏

    高位复杂性肛瘘特别是后蹄铁型肛瘘,由于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多,复发率高,一直是肛肠外科界的一大难题.该病手术治疗方式较多,各有利弊,在临床中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更优,至今仍在讨论.我们2004年3月至2009年5月采用手术切开或挂线处理主管主腔、开窗留桥对口引流、挂浮线等方法处理支管治疗31例后蹄铁型肛瘘,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16~57岁,平均32.6岁.病程9个月~16.5年.曾有一次或多次手术史者6例.肛缘一侧有外口者8例.双侧有一个或多个外口者23例.本组病例肛管直肠环均可扪及部分或全部瘢痕化.

    关键词: 肛瘘 蹄铁型 手术
  • 乳腺癌术后腹腔转移误诊急性阑尾炎一例

    作者:李智刚;张恒春;陈智慧

    患者,女性,55岁,因"右下腹部疼痛不适20 d"入院,患者2年前在外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右乳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侵犯神经,脉管可见癌组织浸润,一枚腋淋巴结癌转移,术后患者未同意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在此次入院前20 d,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不适,行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间积液.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1周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有所减轻,但患者时有右下腹部疼痛不适,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行腹部超声复查:右下腹部肠间局限积液,较前积液范围增大,盆腔及其他脏器未见异常.为排除结肠肿瘤可能,行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结肠炎.

  • 支气管嗜酸细胞瘤一例

    作者:高轶;付圣灵;徐沁孜;付向宁

    患者,男,44岁,间断咯血20余月.既往无特殊.当地医院胸部CT:左主支气管内可见一直径约1.1cm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光滑,略成分叶状,见图1.纤支镜:左主支气管内2.0 cm×3.0cm不规则息肉样新生物,表面光滑,部分堵塞管腔.活检:支气管黏膜表面被覆复层上皮,上皮下固有膜见密集排列不规则腺体,腺上皮大小一致,核圆形,深染,未见核仁,胞质嗜酸性,类癌不能排除.切片经我院病理科复核:镜下见少许乳头样、腺样及实样上皮细胞巢,细胞类圆,形态较一致,考虑类癌可能.

  • 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一例

    作者:胡少辉

    男,26岁,间断腹痛19年加剧1d伴恶心、呕吐.近19年来多次出现类似症状,发作时上腹剧烈疼痛,向背部放射,不能平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临床以"腹痛待查:肠梗阻?"进行治疗,体位改变为俯卧位时疼痛缓解.入院查体:T 36℃,P 92次/分,R 17次/分,Bp 110/80 mmHg.体型消瘦,精神差,急性痛苦病容,弯腰屈膝位,查体合作.心肺(-),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中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7×109/L,N78%,L 22%,HB 114 g/L.血生化正常.腹部平片:未见气液平面;上腹部CT:平扫显示中腹部有一圆形旋涡状软组织包块影,大小约4.4 cm ×2.5 cm.

  • 胸腹腔钢筋贯通伤二例

    作者:杨荣华;沈小青;于聪慧;巨邦律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岁及43岁,因高空坠落,钢筋贯穿入胸腹腔.入院时2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智清晰,表情痛苦、躁动,被动左侧卧位.1例患者钢筋自右侧胸部腋后线斜向左向下向前经剑突下穿出.查体:右肺呼吸音消失,右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肌紧张,CT示:右侧胸腔、肝脏钢筋贯通伤.在抗休克、抗感染、止痛镇静治疗的同时,截短体外暴露钢筋,急诊行开腹、开胸探查术.于钢筋穿入胸腔处开胸探查,见钢筋穿通右肺下叶,经右侧膈肌顶部于右剑突下穿出,取出钢筋后,见肝顶组织挫伤,腹腔内无积血及积液,腹腔冲洗未见血性液体,缝合膈肌,行右下肺叶切除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 欧洲危重病学会(2012)急性胃肠损伤共识解读

    作者:马晓春

    重症患者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多个研究证实,高达62%的ICU患者发生胃肠道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患者胃肠道疾病的进展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虽然胃肠道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组成部分,但并没有被纳入诸如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评估体系,成为MODS研究的薄弱环节.一、急性胃肠损伤的分级由于缺乏正式的定义和分级,胃肠道功能障碍治疗策略的研究举步维艰.目前,胃肠道功能障碍治疗策略并非根据临床客观证据,多是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制定的.另外,胃肠道功能相关监测指标的缺乏也限制了对其功能进行评估.尽管血浆瓜氨酸和肠道脂肪酸偶联蛋白可以作为小肠功能的监测指标,但他们在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作用仍然不明确.

  • 如何应用“柏林定义”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

    作者:胡波;李建国

    2011年,欧洲重症医学分会在柏林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诊断标准,并于2012年7月在JA-MA发表,即为"柏林定义"(The Berlin Definition)[1].具体诊断标准见表1.在过去的18年,我们临床广泛使用的是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制订的ARDS诊断标准(AECC定义),包括: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浸润影;④肺动脉嵌顿压≤18 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如果PaO2/FiO2≤300 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2].

  • 体外膜肺氧合在重症医学的应用

    作者:于凯江;蒋桂华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项生命支持技术,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性、严重、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死率较高的可逆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患者.在过去的几十年,ECMO的应用逐步从新生儿呼吸衰竭扩大到各种原因引起各个年龄段的心脏和/或肺脏功能衰竭,并证明患者预后明显改善.近有些专家应用ECMO在交叉学科正在挑战一些新课题,下面将ECMO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重症医学的发展与规范化建设

    作者:黄英姿;邱海波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对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随着医学电子技术、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给重症患者提供大的安全保障,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

  • 多黏菌素:我们该知道些什么

    作者:陈德昌;王慧

    多黏菌素1947年被发现,是由多黏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有5种不同类型,分别为多黏菌素A、B、C、D、E.只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黏菌素)应用于临床.多黏菌素初用于临床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和欧洲,1959年在美国以多黏菌素甲磺酸(CMS)的形式开始应用[1].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由于较高的肾毒性而被逐渐放弃[2].近年来,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挑战,作为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药物,多黏菌素再次应用于临床.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预防进展

    作者:刘安;陈廖斌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以其较高的发生率和较为严重的后果引起了骨科医生的极大重视.药物预防一直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主要措施.本文旨在综合近年来的新研究,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预防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