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

临床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 림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6483
  • 国内刊号: 42-133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8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邹声泉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强化免疫营养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文辉;佘明豪;李浩浩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强化肠内免疫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曾合并术前营养不良,其中60例患者术后早期接受普通肠内营养(EN组),另外60例接受强化的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及免疫指标(血清IgA、IgG、IgM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观察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间各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且EIN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EN组(P<0.05),两组间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IN组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较EN组低(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发生率.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脊柱手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作者:樊玉花;项明琼;马宇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后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 老年患者(年龄≥60岁)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D组患者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每小时0.4 μg/kg,C组持续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停药.入麻醉恢复室(PACU)后进行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记录EA发生率.记录患者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术后24小时记录患者对苏醒期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D组患者EA发生率为16.67%,C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为(42.17±17.40)分钟,C组为(52.50±22.12)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清醒时间为(16.67 ±7.58)分钟,拔管时间为(21.67±7.58)分钟,C组分别为(14.40±8.47)分钟和(19.10±8.86)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后EA发生率,提高患者苏醒质量.

  •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三维成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价值评估

    作者:景抗震;傅点;郭宏骞;程文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三维成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价值.方法 肾结石患者120例,采用CT血管造影:CT动脉成像技术/CT静脉成像技术(CTA/CTV)辅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行PCNL.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行PCNL术,手术时间40 ~ 150分钟,平均(75 ±63)分钟;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出血量(70 ±50)ml.术后3~5天行腹部平片复查,12例残石直径>4 mm,一次性净石率为90.0%,二期净石率达到100%;3例出现迟缓性大出血,其中1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2例经用止血药物,绝对卧床休息,夹闭造瘘管和牵拉造瘘管气囊行压迫性止血等措施,出血停止.无肾切除与死亡患者.随访3~6个月,无结石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三维成像定位行PCNL术,可避免血管损伤,减轻因盲点穿刺而造成的医源性血管损伤出血,提高PCNL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老年重症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

    作者:王毓锋;李涛;林锐;刘中砚;陈泉宁;王晖;施宝民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患者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方法 将62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重症AAC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实验组29例,急诊行经皮胆囊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cholecystostomy,PC),6~8周后行LC.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中转开腹率以及胆囊坏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CU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重症AAC患者治疗过程中,急诊行PC穿刺引流联合6~8周择期LC相比急诊LC在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陈氏双悬吊法在中肝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万春;万品文;戴兵

    目的 探讨陈氏双悬吊法在中肝叶肿瘤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陈氏双悬吊法联合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行中肝叶肿瘤切除26例,术中置入陈氏双悬吊带、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带、第一肝门及不同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带.根据切除边界分配阻断带使用,尽量减少阻断带使用数量、阻断时间和残肝缺血时间,大限度保留功能性残肝体积.结果 全组肿瘤大直径均数为(9.2±2.6)cm.陈氏双悬吊带仅用于肿瘤右侧切开11例,一次性同时使用陈氏双悬吊带和右肝入肝血流阻断带阻断时间为(13.5±3.8)分钟,联合用于肿瘤左右侧切开15例,阻断时间(18.2±6.4)分钟.出血量(425±227) ml,手术时间(153 ±47)分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于术后10天内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值.结论 陈氏双悬吊法使中肝叶肿瘤切除出血和肝损伤可控、恢复快.

  • 尼卡地平对气管插管刺激下脑电双频指数反应、收缩压和心率的影响

    作者:吕晶

    目的 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时,观察尼卡地平对气管插管刺激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收缩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 ~ 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卡地平组,设定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3.0 μg/ml和4.0 ng/ml,对照组泵入生理盐水,尼卡地平组于诱导前给予尼卡地平,以泵速每分钟3 μg/kg微量泵持续静注.观察并记录入室、插管前1分钟和插管后5分钟内的BIS、收缩压(SBP)和心率(HR).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前后的BI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后尼卡地平组SBP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插管前或后尼卡地平组HR均显著升高(P<0.01).插管之后,尼卡地平组的BIS变化远低于对照组(P<0.01);尼卡地平组的SBP变化也较对照组低(P<0.05);但HR变化在两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尼卡地平本身不影响伤害性刺激诸如气管插管前的BIS水平,但可抑制该过程中BIS增加和SBP增加,同时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

  • 改良Alvarado评分联合多层螺旋CT术前检查对急性阑尾炎分层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光明;唐剑辉;孙小会;王钟灵;蒋方旭;刘林;曾军

    目的 探讨改良Alvarado评分联合多层螺旋CT (MSCT)术前检查对急性阑尾炎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有完整腹部CT资料的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316例,计算改良Alvarado评分并分成低,中,高分值区.计算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97.5%,98.6%,96.5%,96.0%和98.8%.316例患者中,146例急性阑尾炎,170例非急性阑尾炎;128例外科手术确诊.非急性阑尾炎、不复杂阑尾炎和复杂阑尾炎改良Alvarado评分分别是5.95 ±2.27,6.67±1.97和6.67±2.25.急性阑尾炎低、中、高分值区分布依次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各分值区分布均低于男性.结论 改良Alvarado评分对急性阑尾炎术前分层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中低分值区需求助MSCT检查.

  • 多途径联合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体会

    作者:张磊;何亮;施申超;万赤丹;唐勇;熊俊

    目的 探讨多途径联合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采用多途径联合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287例.结果 287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消融时间(27.3±3.2)分钟.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35例,263例经腹腔镜探查者术中失血30 ~ 150 ml,皮肤灼伤9例,发热30例,疼痛42例,气胸2例,无胆漏、邻近组织损伤及远期并发症.随访6 ~18个月,平均13个月,病灶残留<10%者204例,病灶残留10%~ 15%者82例,病灶残留>15%者1例.结论 采用多途径联合消融治疗肝血管瘤,可大大提高消融效率,减少手术风险.

    关键词: 消融 肝血管瘤 微创
  • 改良指尖舌形皮瓣重建侧甲襞联合矩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

    作者:成德亮;张丽君;邱武安;刘国辉;王强

    目的 探讨应用指尖舌形皮瓣重建侧甲襞联合矩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并指畸形患者30例采用指尖舌形皮瓣重建侧甲襞联合矩形形皮瓣重建指蹼,并指之间掌、背侧设计锯齿形切口,切取皮瓣并进行分指矫形术,手指侧方剩余创面行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预防感染,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30例患者植皮后有26例完全存活,4例大部分存活,指尖部的舌状瓣及指蹼部位的矩形瓣均存活,手指的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Swanson手功能的评定标准.优:25例,良:4例,差:1例.结论 应用改良指尖舌形皮瓣重建侧甲襞联合矩形皮瓣重建指蹼治疗先天性并指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并指畸形 舌形皮瓣
  •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7例分析

    作者:杨大志;王尔天;王敏;易伟宏;余进

    目的 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单节段腰椎退行疾病患者67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137例经正中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卧床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9~ 36个月,平均14.3个月.多裂肌间隙入路组和经正中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55±12.55) ml和(60.42±16.22)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0.35±10.25)ml和(35.24±15.42) ml,术后3天VAS评分分别为(2.32±0.22)分和(3.84±0.32)分,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52±0.54)天和(5.22±2.24)天,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26.54±4.32)分和(34.04±5.4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明显.

  • 胃和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性分析

    作者:李华莉;蔡嵘;任刚;陈健;赵建溪;贺文广

    目的 探讨胃和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164例,其中男75例,女89例,年龄50~ 70岁.比较胃及小肠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肿瘤常发生于胃(127例),其次为小肠(27例);肿瘤已出现肝或腹腔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l例,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8例.复发风险极低度47例,低度50例,中度24例,高度37例.胃和小肠各组的肿瘤大小、肿瘤出血、坏死、CD34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及小肠GIST的首发症状、肿瘤大小、CD34阳性率以及坏死出血概率有差异.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时术中及术后效果观察

    作者:刘欣;姜山;孔繁丽;吴映辉;冯春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用于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的效果.方法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TAP阻滞麻醉,B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超声引导TAP阻滞麻醉,各7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记录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疼痛评分以及术中牵拉反射发生率,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疼痛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结果 B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MAP、HR的变化以及疼痛评分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组患者术后4 ~36小时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也少于A组(P<0.05);B组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明显提前于A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用于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时成功率高,麻醉效果更加确切,不良反应少且术后持续镇痛效果好.

  • 漏斗胸Nuss术不同年龄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胡为才;杨光煜;赵璞;董冠中

    目的 分析漏斗胸Nuss术应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Nuss术治疗的漏斗胸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按年龄分成3组,A组20例,年龄>12岁;B组37例,年龄8~12岁;C组63例,年龄4~7岁.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大,术后下床时间越晚(P<0.01);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疗效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B组间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患者行漏斗胸Nuss术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年龄越小并发症越少,治疗优良率越高.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华;吴忠均;阎雄;孔宪炳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62例ITP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 62例患者术前血小板(33.18±19.36)×109/L,术中发现副脾6例,手术时间(202.66±23.95)分钟,术中出血(226.45±106.93) ml,住院时间(9.44±1.71)天,住院费用(29457±2946)元.无死亡患者,术后1周血小板明显上升为(171.32±89.00)×109/L,随访3~12个月,总有效率88.7%(55/62).结论 LS治疗ITP,安全、有效,手术费用偏高,可避免患者长期服用激素.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导尿困难原因分析

    作者:刘伟;潘铁军;杨家荣;周宇

    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后患者导尿困难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此种导尿困难患者,我院采用经尿道内镜检查的方式,以期找到导尿困难原因及处理方法.2012年6月~2014年8月,对留置导尿失败的TURP术后患者行尿道内镜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1137例手术要点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刘龙;郑勇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95%的垂体瘤(垂体微腺瘤及绝大多数垂体大腺瘤)手术可以通过经蝶窦入路完成,是目前常用的鞍区病变手术入路[1].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传统的显微镜经鼻蝶及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术,可以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尿崩、鼻部不适、疼痛的发生率[2].我院自2006年8月~2015年8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1137例垂体腺瘤患者,报道如下.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2例

    作者:吴超;汪全新;张保

    在肝外胆道结石疾病的治疗方案中,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是较为安全及更能体现微创理念的一种手术,其优点是胆囊结石及其原发或继发胆总管结石可一次完成,无需切开胆总管及行胆总管引流.我科于2013年开始采用腹腔镜下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治疗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管状胃在食管贲门双源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超;石维平;陆世春;金卫国

    食管贲门双源癌在临床上少见[1],手术方法首先取决于食管和贲门肿瘤能否切除,其次取决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过去对于中上段食管及贲门双源癌可能放弃手术,或仅切除贲门癌,术后对食管癌进行放疗,或采用结肠代食管术;食管下段癌、贲门双源癌采用残胃代食管术或空肠代食管术[2].随着管状胃技术的成熟,食管贲门双源癌手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 自体动静脉内瘘关闭术一例

    作者:施娅雪;郭兴友;吴圣俊

    患者,女,73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左前臂肿胀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因尿毒症首次行左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后因内瘘失功,于左前臂原吻合口近心端又新建一自体动静脉瘘.入院前2个月因左前臂肿胀,CT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长段闭塞,遂于外院行瘘管结扎术.术后肿胀未好转,并有加重,晚间手部胀痛明显.体格检查:左上肢较右侧增粗,手部及前臂明显肿胀,左上臂肌张力尚松弛,左前臂局部皮肤桔皮样变,左手背肤色发黑,触痛(+),皮温上升,左手背部可及血管搏动(图1).

  • 颈动脉支架术后过度灌注致脑出血一例

    作者:宁雅婵;汪忠镐;王春梅;谷涌泉

    患者,男,58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高血压2年,血压高为180/100 mmHg,未规律控制,高血脂3年,未治疗,抽烟史30年,每天20支.体格检查:血压:168/98mmHg,双下肢膝下皮温下降,感觉减退,双侧足背动脉未触及,四肢肌力正常.

  • 以阴茎、阴囊水肿为首发表现的胃癌二例

    作者:刘龙强;白如玉

    胃癌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多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以其他系统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者少见.病例1,男,53岁,以“阴茎、阴囊水肿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在爬山后出现阴囊水肿,当地医院考虑炎症刺激所致,给予输液抗炎(头孢替安2.0g,bid)及硫酸镁粉湿敷治疗,治疗1周后水肿缓解不明显,且出现阴茎水肿.我院阴囊B超检查提示附睾、睾丸未见异常,阴囊皮下所见异常考虑水肿.

  • 下肢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治疗

    作者:叶志东;孔杰;刘鹏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进展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的常见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包括改善外观、改善下肢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帮助溃疡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很多,如手术剥脱、激光治疗、射频治疗等.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较多,如血肿、动静脉损伤、疼痛等,同时手术有切口,以致美观性差,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且术后仍有复发可能.近年来,硬化剂治疗以其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 提高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警惕性

    作者:叶开创;蒋米尔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急性期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甚至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慢性期血栓损伤静脉管壁和瓣膜功能进而表现静脉高压的一系列症候群,即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对患者的生命预期、生活质量、劳动力等都是极大的危害[1].因此,针对DVT和PE的诊治指南层出不穷并逐年更新[2-4].

  •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历史演变

    作者:刘晓兵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IVCT)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内血液异常凝结的一种少见病.临床多在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基础上发生,或由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向上蔓延而形成,造成双下肢、盆腔、甚至肾、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出现相应区域组织器官淤血水肿、侧支循环代偿增粗等表现,一旦血栓脱落可造成致命性肺栓塞.IVCT是目前公认的具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之一[1].

  •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疗分析

    作者:谭最

    下肢静脉曲张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其病理基础包括回流障碍性和倒流性疾病,前者包含血栓栓塞、血管粘连狭窄或闭塞、肿大的淋巴结或肿瘤压迫静脉、先天性解剖异常或炎症致静脉狭窄等;后者主要是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所致血液反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静脉功能不全.原发性倒流性疾病发病率高于继发性.一般来说,倒流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回流障碍性疾病,目前,由于对血栓性疾病认识的提高和高精度仪器的应用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变,回流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诊治进展

    作者:赵渝;王学虎

    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疾病,有较高的患病率[1].静脉性溃疡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12%~14%的CVI患者存在静脉性溃疡,人群总发病率为0.4%~1.3%[2-4].静脉溃疡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严重静脉高压、静脉湍流、静脉回流不全、组织缺氧、白细胞浸润和蛋白渗出有关[5].这种溃疡往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形成难治性溃疡.

  • 静脉血栓栓塞的腔内治疗现状

    作者:刘长建;刘昭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年发生率约1/1000人,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美国,因DVT住院人数超过250 000人次/年,首发有症状DVT患者大约有40%在2年内发展为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2].PE年死亡人数高达100 000~180 000人,许多PE幸存者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生活质量下降,约4%患者发展成为严重的慢性血栓栓塞肺高血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PH)[3].治疗有危重临床表现的VTE患者,常常面临着艰难的决定.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血管腔内手术技术可减少VTE短期和长期危害风险.

  • 踝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何启艇;邱波;龚明;朱世振;王海涛;曾海涛;雷源

    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是临床常见疾病,疼痛为主要症状,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大体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症状较轻,以保守治疗为主,中晚期患者,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症状,大多选择手术治疗.目前,踝关节融合术依然是其治疗的标准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踝关节置换术也正在被采用.文对踝关节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丁锦辉;丁贺义;蒋米尔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的进展,介绍各种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式,阐述各类术式的原理及优缺点.目前,腔内治疗方法较多,个体治疗差异大,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选择何种术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以及术者的专业技能及习惯综合使用不同治疗方式.

  • 胃癌干细胞与腹腔种植转移

    作者:汪贯龙;文刚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理论的提出为更加深刻理解胃癌的复发转移机制提供有力帮助,本文就胃癌肿瘤干细胞的理论、腹腔种植转移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微创化和高科技时代外科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作者:蒋米尔;黄英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科技的发展,疾病的治疗手段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而倾向于生物行为学、微创技术、基因和免疫治疗,个体化治疗已成为趋势.从血管外科角度而言,球囊和血管支架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手术;硬化剂和栓塞材料的改进扩大了其适应证范围.本文对静脉疾病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微创治疗的进展作一述评.

临床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